
【心灵】第一次出版抗疫电子书(随笔)
今年1月30日微信平台【江山文学】网,刊发了我的达8万余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一个耄耋老兵的抗疫纪实》,这是我的第一本电子书。原想,一个86岁有着66年党龄的退役军人,激情满腔地写了一册抗疫专著,可以像曾经面世的抗疫日记那样,找个出版社推向社会,可是想得天真了呀!处于位卑无名无门路无法找院士提名作序推荐,只得列入自己的文集出版。但是又考虑到能看到文集的不到三百人,就其内容而言,愚以为还是值得让更多人阅览品味的,既然付出了心血与努力,应该扩大张扬范围,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于是,就投给了大型综合性正规文学网站【江山文学】。按常规,不是在江山文学网登载过的文章,可以不予发表,但该网站毕竟是坚守传统文学、坚守严肃文学、坚守正能量文学的综合文学网站。她要为伟大的抗疫精神鼓与呼,发挥弘扬新时代的文学作品应有的效能,起到以文抗疫的作用,还是破例刊登了。令我万分感动!
《抗疫纪实》记录了自2000年初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起至10月底,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撰写的抗疫情况,计80余篇文稿。从内容看,几乎包括了抗疫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整个抗疫过程。
鼠年春节,为控制疫情传播,钟南山院士发出呼吁:在原地待着不动!于是,我即刻写了《鼠年春节按照钟南山说原地待着不动相信中央》20字藏头诗,很快就在微信平台【我的卧虎湾】【百度】发表。我就随势接着报道,一发而不可收。中央有令发出,国家政府做出动作,全民众志成城抗疫,众多事件人物出现,国际有所动向等等,都会引起我的关注,激发我的情感,立马挥笔疾书,不舍昼夜,几乎三四天就会在网站登出一篇报道。
《抗疫纪实》,综合起来看,大致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全民抗疫彰显能量,医护逆行慷慨激昂,创造奇迹捷报飞扬,勇于奉献无上荣光,伸张正义汇聚力量,大国风范世界敬仰,全面恢复胜利在望,以文抗疫激情荡漾。
武汉抗疫,惊动全国。开始,我并非要刻意记载疫情,亦非有人鼓动此举,而是完全出于情不自禁地倾情投入,以致达到难以自拔的地步。爱因斯坦说:“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的背后动力。”任何感情只有在自然的时候才有价值。每当我遇到感动的事,那感情就必然会诱发愿望,自然而然地要把动我心魄、启我心智的事件或人物记载下来,并赋予心声感悟,不然就觉得过不去感情的关口,心里就像亏欠了什么似的。所以对抗疫中触动我心扉的人与事,有不得不记叙不忍心让其滑过的渴望。比如,党与国家的英明决策,必须从内心呼应支持;诸多发人深思的事件,就会生发感慨感悟。尤其面对英雄模范典型榜样,就会不可抑制地情随事迁,由衷地赞叹颂扬。
《抗疫纪实》,涉及到众多人物: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李兰娟等,为抗疫作出突出贡献者;大家都知晓的疫情吹哨人李文亮的遗言,将遗体捐国家的肖贤友的遗愿,四天三夜骑行三百公里上岗的技士甘如意的忘我担当,“使命比生命更重要”的小护士韩至娇的抗疫情怀,疫情上报第一人的主任医师张继先的不凡作为,以身殉职老兵蔡绪强的军人本色,个体医生莫仁云的医者仁心奉献精神,不要酬劳的农民工的高风亮节等等,都让我感动得激情难抑,有的乃是热泪盈眶,那就必然要让他们永驻心间,留下墨迹,载入史册,才心安理得。但愿让自己和他人日后翻阅回忆,从中获益。
为使我心中十分敬仰的抗疫英雄,能够亲眼所见赞颂他们的文章,我将载入《抗疫纪实》的达54万余字的《晚霞拾零》文集,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四士”即:院士、博士、技士、护士,各赠一部文集,并与后面三士建立了微信联系,继续同她们交流再交流,向她们学习再学习!
《抗疫纪实》,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不仅歌颂了逆行的医护者,还点赞了众多的志愿者、巡视员、社区工作者和新闻记者,对建方舱医院和一个个方舱医院关门大吉给予了庆贺欢呼,还特别赞赏了“迷彩的光辉”和其完成使命后的淡定而回。对我家乡宜兴市几次派出医疗队援鄂以及档案馆将英雄业绩和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存档,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赞赏!
《抗疫纪实》,当然,少不了我大国风范的国际主义精神的赞扬,对西方敌视我国的政客,尤其是美国首脑的无耻诬陷造谣诽谤和攻击的痛斥与批判,还有给抹黑中国抗疫者的揭露与谴责。
我的《抗疫纪实》文稿,不同一般地嵌入了许多藏头诗。这可谓别出心裁的一种文体表达方式。考虑到撰文既不照搬照抄新闻,又要言简意赅,就用了藏头诗形式,先概括主旨,而后逐字展开,以求有一定的可读性的文学色彩。结果写着写着,竟然出现了之前难以想象的百字藏头诗《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另外,还创作了表达年轻女医护逆行出征的心声歌词《宝宝,你睡吧》,由休干战友杨红军作曲。表达抗疫情怀,心生无限感慨;终身偶遇此事,紧抓撰写不怠。
总之,我为抗疫中记载的点点滴滴的有感而发的史实,感到欣慰,尽管只是一孔之见,随笔描绘,但总也算是个时代的印记、使命的担当、情感的释放、心声的抒发、抗疫的缩影,也许多年以后,人们再回忆这段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历史时,会引发遐想,有所启示!
(2022年12月23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6岁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