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岁月】唤醒沉睡的人(随笔) ——音乐诗剧《青山风骨》的震撼力量
一
我一直感谢北美大地上的沉思者爱默生,他说:“真正的诗歌是诗人的心灵,真正的船只是造船的人。”他一语道破,世界上唯一有价值的东西是有活力的灵魂!
是的,我是被一颗富有活力的灵魂唤醒的,在沉睡中仿佛做了一个梦,父亲蹒跚着缓缓走来,他要我告诉他,为何总是闭着眼睛沉睡?我告诉父亲,我拒绝市侩的嘴脸,文化在市场上脱衣跳舞,已经不是我所理解和崇尚的文化了,最好的文化沉沦,伪文化被商业手段操弄到市场上,充满了市场气和市侩气,吸收不到任何营养,我已不想参与任何有关人群的活动了。父亲忧伤地看着我,很不满意,好像在说坚守内心的清明,文化就会发光。
父亲一生寡言,但他的行动告诉我:勇敢,坚持!就可以达到你所要的结果。可我仍感到茫然。
及至话剧《青山风骨》推在我眼前(由中国煤矿文工团主办,冯必烈编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郭凯敏执导、主演),就像闪电撕空,把我从沉睡中惊醒过来,仿佛经历了一场感情风暴,内心一直有风声,把枯黄的叶片吹尽,把尘封已久的心门打开!那一刻我啜泣不已,泪流成河……
《青山风骨》是退休干部杨善洲在大亮山植树造林的真实故事,他不安享晚年,却要把荒山变绿洲,自作主张去自讨苦吃。他说“共产党人就是自找苦吃”。这话似曾相识,多像父亲一再重复的话。后来这话退场了,没有人相信那句话了,再后来都说那是“高大全”的假造,否定了一代人的付出和牺牲。可是我是见证人呀,否定父辈我是忧愤的!但后来人的行为让我闭上了眼睛,他们贪婪自私,把权力当做交易的工具,银子可用吨来计算。他们的行动忘祖背宗,以至我都对父亲感到不值!再后来,谁说“高大上”的话,我就觉得虚伪。
可是,杨善洲老人不是现实的人吗?他不是神,他也是血肉之躯呀!他是怎么做到的?我像朝圣一般,泪眼迷濛地阅读他的事迹,久久不能平静,场场泪奔。没看过这样的音乐诗剧,比话剧更凝炼,这种形式非常独特,全看演员的至真至性。舞台效果集中体现,布景的真实,音乐效果,灯光设计,每一个演员的扮相,诗句,都表现到极致,太有震撼力了。杨善洲老书记的衣着、走路、表情,一出场就夺出了我的泪水,我由衷地想喊一声“爸爸”!我完全忘记了那是扮相,是演戏,其真实程度就像是北岩村走来的父亲。
杨善洲的女儿埋怨:“能不能把家人也划进人民里。”这也正是我们这类儿女对父亲的要求。很平常的一句话,对我而言如电闪雷鸣,如同某根电路接通一样。我也曾经质问过父亲:“爱国家爱集体光荣,爱自己的儿女就可耻吗?革命有功,生活就有罪吗?”我比善洲女儿的质问更激烈,我们需要父爱,这是我们天赋的权利。可是,我们度过的是孤苦的童年和少年,及至参加了工作也不能沾一点光,因为父亲是共产党员,不能搞特殊。
二
记得当年我三妹、四妹插队分配,一个到工厂,一个到供销社,俩人想调换一下,让父亲跟劳动局领导言语一声。父亲坚决不同意,让她们俩服从分配,不能挑肥拣瘦。我三妹埋怨了父亲一辈子。四妹氮肥厂上夜班,头晕,想让父给换个工种,父亲说换了工种不适应再去哪?别人能干你就不能干?四妹无言。三十四岁的四妹患胃癌去世。证明那时胃里已有癌细胞导致头晕。可是父亲的原则控制了我们一辈子,直到现在,原始家庭的律法仍然在我们身上运动。
看到杨善洲书记,抛家舍口去大亮山植树造林。妻子的忧怨、无奈、劝告,都动不了老书记的决心。但他的内心是有愧疚的,他不好面对家人说,宁肯独白。既然愧疚也不能改变主张,就只能承担埋怨。
另一组影像又在我眼前出现:我的母亲从大东北来到山西,人生地疏,生活习惯尚不能应付,一堆孩娃,吃喝拉撒,冬暖夏凉都由母亲一人扛起。父亲去北岩村下乡,一年到头只过年回家三天,中间偶尔回来办事,也是来去匆匆。每次回来,母亲要花大半天时间发泄情绪,说北岩、北岩,北岩比老婆孩子还亲?一堆孩崽是我一个人的?
父亲总是低头无语。我们很小就承担起家务重活,拉土运煤,也觉得父亲凉了我们的心,多年的积怨无法消融,直至父亲去世。
后来在一次文化采风中,重访父亲的足迹,听到村民讲父亲的故事,我才领悟到父亲的情怀,并不是所有儿女都能理解到的。父亲在北岩七年内做过两件事,一件是北岩村在父亲去之前,没吃过白面,那年春节国家照顾山老区人民,粮站每人发三斤白面。腊月二十八大雪封山,派三个人赶着二头毛驴去运面,途中毛驴失足滚下沟里,面没有运回来,一村人呜呜哇哇哭成一片。父亲动了情,为了让村民吃上白面,过年回县城买了小麦种子,到村里试验种小麦,居然成功了。那年一家分了一斗小麦,从此,父亲从一个“劳动改造分子”变成了村民们心里的“大领导”。北岩村通向山外只有一条蚰蜒小路,父亲在农闲时召集村人修马路,三年修通了一条可过马车的路,结束了小毛驴驮运的历史。从讲述人嘴里,我感知到父亲是个有感情有温度的人。公而忘私是那个时代的要求,渗透到父亲的心灵里,却没有渗透到文明当中去。今天人们呼喊人文精神,这不就是人文精神吗?“伏首甘为孺子牛”是自觉而不是强制,舍大家为小家是一种本能,舍小家为大家是一种品质。这是父亲的选择。面对家人他一定也有内疚,可是他从来没有言说。一家人和一村人相比,父亲就是广大无边的父亲。长大了,我懂得了“使命”两个字,我不得不重新认识我的父亲,收回对他的质疑。后来我写了一文《北岩独语》以此记念父亲,与《青山风骨》的思想内涵意曲同工。
三
在此,我要感谢一个人一一感谢著名表演艺术家郭凯敏先生,就像是命定的缘分,是他把这个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情,通过传神的表演震撼了我!
那诗句的力度,那浑厚的声音,那一腔孤勇的独白,气吞山河,多久没有如此感动了?场场紧张,场场撼人心魄。雨来树被毁,火烧有人亡,亡者最后的告别揪人心魂。一次次的挫败都没有让他们失去信心,这里也宣示着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希望就在于永不丧失的信念。剧情所延展的思考是多层次的。那位女教师家庭有困境,叫丈夫回去,不然要离婚。老书记善解人意,没有讲大道理,处理得十分人性化,让女教师感到意外、喜悦、温暖。这就达到了人性升华了党性,饱满的人性颗粒,使人膜拜,绝非是空泛的共产党人的标签可以动人。
我的眼前是一片绿洲,那是杨善洲生命的绿洲,是郭凯敏心灵的绿洲,是我渴望的绿洲。有彩蝶翻飞,有蜜蜂啄花,有清泉叮当的纯音,有鸟禽啁啾的歌谣!我听到了灵魂的脚步,通过郭凯敏先生浑厚的独白汇入进来,如泣如诉,如歌如咽!久违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一个广大无边的父爱!他来了,他就真实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的灵魂,父亲的灵魂,郭凯敏的灵魂,杨善洲一家人的灵魂,千千万万可以汇入进来的灵魂!独白的力量是人类心灵的桥梁,往往生长在难以言说,又必须表白的自言自语。他太会处理情节了,处理得自然天成,浑然一体。伟大的表演家是连最纤细的动作都能夺取人的心魂,他是那么厚重,那么真诚,那么亲切,那么朴实。他绝不主张夸大其辞,华众巧宠。他就像我们的父亲,兄长,朋伴!他是滋润我心灵的甘露,我如孩童般仰起泪眼,望着那站立在天地之间的浮雕,满头白发,却永远年轻。我也像他脚下站着的那些受益的民众,这是一次精神再造,一次灵魂洗礼!
我惊奇地发现,郭凯敏先生的才华是各方面的,不,这不仅仅是艺术才华可以完成的,这是他对爱的理解,美的诠释,至真至善的再现,是他自身的心力释放出来的光芒。就像爱默生所说的“真正的诗是诗人的心灵”。一个演员只精通技艺,绝不会表演到震撼人心,让观者热泪奔流,真实到让我情不自禁喊一声“父亲”。那一刻我起飞了,我飞成了仙,我虽然度过孤苦的童年,但我是父亲最美的女儿,我飞到父亲身边,将泪脸贴在父亲的胸前,感知他的温度,倾听他心脏的跳动,我想告诉父亲很久以前我就理解父亲了,那是因为我懂得了爱的内涵。你是北岩村人的父亲,你是大亮山人的父亲,你是诠释光明的父亲!杨善洲、父亲、郭凯敏,无二无别。他们的心如同海洋,他们的灵魂深处可以是万千人策马奔腾的长廊。他们是诗篇,他们是歌谣,他们是爱的无极!
无疑,《青山风骨》创下了经典,会穿越时空,永远激荡着后人的心。无论现状多么残酷,总有光明的人性照拂人间。这样的人性和党性是合一的。即便再过一百年也不会过时,不会暗然!丑恶需要鞭打,美好绝不能忘记!
我觉得郭凯敏先生是个探险者,至真者,是艺术的信仰者,是美的使者。当崇高被无情解构,庄严被彻底颠覆,审丑大行其道。插科打诨是幽默,随行所欲是真实,损人利己是天经地义。而今,这样的题材多半是出力不讨好,甚至会坐冷板凳,观众不买账。这个时代的人不要神圣,因为太累了。道德是绑架,不需要谁来指手画脚。真诚变成了巧取豪夺的伎俩,所谓的文化不过是装饰。但,郭凯敏先生却倾情诠释了崇高,展现了爱的情怀,达到美的境地。这仅仅是技巧能达到的效果吗?如果他的内心没有成为光明本身,是不会大放光芒照耀了观众的心。如果黑暗是光明的背景,那他身体力行用光明刺破黑暗,他无声地宣言,这就是艺术的使命。其世界的本质是:黑暗与光明相生相克。
四
我问郭凯敏先生为何选择这样的题材?
他说天真使然。
哦,原来他深怀了一颗童心,他一定是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向导,是他至真的童心引向被遗忘了的鲜活的领域,被俗眼所蔑视了的最富饶的领域一一爱!心中有爱才能发现爱,追逐爱,展示爱。艺人和艺术家是不同的,艺人满足于技,艺术家追求道。因而,他苦苦追索一辈子,出演无痕乃大象无形,终于踩着技,驾着艺,达于道,从而才能展现出一个伟大的精神父亲,永远释放着大善大爱的父亲。看过他的若干片子,他所塑造的那些有着时代烙印的青春男生,个个鲜活可爱,看后快乐无比。然而,《青山风骨》他让自己光荣地走向了父亲,这个父亲不只是生物父亲,而是灵魂的父亲,这样的父亲是资格!他象征着力量和情怀。
我多想诉说,凯敏先生带给我的,是父女之间曾经有过的感情经验。善洲书记造林成功了,村民们感谢这位功臣,口碑响遍全国。女儿前来送和解,妻子前来送理解,不正是我去北岩村采风后的心理吗?怎么会如此相似?人类的感情大都相同,彼此的理解注入了活水。
我分不清戏内戏外那个是郭凯敏,我固执地以为他就是父亲,他以光明的心冲破我对父亲的忧怨。唤醒我沉睡的心。上苍派他来,是向我展示光明,驱逐内心黑暗的吗?因而,我要感谢他,这也有可能是我人生的重要记载,他激发我,重新去破解父辈的爱。因而,特写此文,当以存念。
(说明:北岩村,是离昔阳县城很偏远的小山庄,生活艰苦,交通不便。村庄的形貌是一面凹石岩里面装着一个村,下雪下雨都不影响碾米磨面。当年作者的父亲在这里下乡改造。帮助村庄改善生存条件,得到村民拥护。作者写过一篇散文《北岩独语》与《青山风骨》内涵相似,所以有感而发)
2022年12月19月净心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