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难忘军营病号饭(随笔)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在军营里有一种饭叫“病号饭”。 “病号饭”顾名思义就是病人吃的伙食,这是特地为生病的干部、战士做的饭。病号饭的历史由来已久,据说在红军时代就有了,它一直伴随着我军的发展。我父亲告诉我,他在淮海战役负伤住在老乡家里,他们那时的病号饭除了面条、稀饭还有面疙瘩。在抗美援朝战场,父亲发着高烧,战士们都吃不上饭只能吃土豆充饥,在卫生队发的病号饭就是苹果,这在当时已经是美食了。“病号饭”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是我军政治思想工作中 “官兵一致、尊干爱兵”的具体体现,“病号饭”是部队对病中干部、战士的一种关心与照顾。
军营里做的“病号饭”往往比较简单,主要是给病人改善饮食增加营养,加快肌体康复。我当兵时是70年代,我所在部队生活比较单调,当时部队的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只有4角5分钱,尽管部队也想办法改善伙食,重点还是在吃饱上做文章。那时候,除非生病才能吃上一顿“小灶”,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病号饭”。那时战士吃的大锅饭相对来说没有小灶“病号饭”烧的好吃,一碗菜泡饭也比大锅饭烧出来的有味道。一顿普普通通的“病号饭”,有着无穷的魅力,把部队的温情、战友间的友情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充分体现了部队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一碗“病号饭”的意义它在于情,它的价值来源于人民军队特有的文化基因,别小看“病号饭”它的意义远远大于“病号饭”的本身。在我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也曾享受过“病号饭”的待遇,至今让我难似忘怀。
在我当兵的第二年,有一次半夜紧急集合,路上又下了点毛毛雨,回营后可能着凉了,我发起了高烧,同宿舍的战友倍着我到门诊看病,军医给我查了个血常规,白细胞高说明有感染,就给我开了二天病假,青霉素肌注和两天的“病号饭”。高烧让我吃不下饭,胃口极差,战士伙房战友为我烧了鸡蛋面,我都没吃完。护士长闻讯赶来,一摸我额头很烫,立即带我又去了门诊,军医一量我的体温39度,马上开出了住院单让我住进了病房,经管我的军医给我开出了静脉输液,第二天我的烧退了。我在内科住了三天院可以出院了,护士长说我病刚好,胃口差,又帮我开了两天“病号饭”。我吃着战士伙房战友为我特地烧的“病号饭” ,我的心里暖暖的。是啊,看似简单的病号饭,却蕴涵着深深的战友情,体现出部队大家庭的温暖,那时候的病号饭,基本上都是鸡蛋面条,不管病号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吃的都是鸡蛋面,当战友端着鸡蛋面条到我床头的时候,一股香气扑面而来,这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奢侈的“大餐”了,那个时候能吃上“病号饭”,是一种待遇,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口福。
提干以后我到了干部食堂就餐,伙食要比战士食堂好很多,我可以随心所欲买下自己喜欢吃的菜。干部食堂的“病号饭”是不收费的,还是由门诊军医根据病情开出“病号饭”。记得有一年,我拉肚子,拉的浑身一点劲都没有,门诊军医给我开了三瓶静脉输液,主要怕我拉的太厉害脱水,战友为我从干部伙房带来了“病号饭”白稀饭外加一个咸鸭蛋,这口感真是清口啊,暖暖的稀饭流进胃里,有种舒服感温暖全身,吃完“病号饭”有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仿佛有种回家的感觉。
人生病的时候感情非常脆弱,心里难免会勾起对亲人的思念。“病号饭”的出现,让我体会到了部队的温暖和战友胜似亲人的关怀,满满的战友情充分体现出,我们所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我并不孤独,我是被战友关心着的。现在想来,在部队条件这么艰苦的情况下,战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团结友爱的精神面貌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我再也没有享用过部队的“病号饭”了,但我永远忘不了在那个青葱岁月里吃过的“病号饭”,忘不了护士长和战友们的一片真情。几十年过去了,我无数次地吃过鸡蛋面条,也曾品尝过天南地北的各种美食,但都比不上当年部队那香喷喷、热腾腾的“病号饭”。那碗“病号饭”却是我今生最美味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