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当下请不要用“阳人”思维看待一切(随笔)
这两天一个朋友向我抱怨,他们单位的年终会议一个接着一个,参会人员密密麻麻地坐在一起,虽然大家都自觉戴口罩,但他仍然满怀担忧与不安。
我的朋友至今未阳,而他的左右前后,周围一圈又一圈“阳人”——阳康的人,或者自以为阳康的人,或者正在阳的人,他能稳坐钓鱼台吗?他左手的“阳人”淡淡地对他说,还没阳,那就阳一回吧,没什么,轻松松松地就过了。
我问他为什么不拉开距离坐,非要拥挤在一起。他说领导们阳过了,不少人阳过了,他们自以为有了抗体,没有什么可怕的。
这就是“阳人”思维,放松了警惕心,而忽视了未阳的人。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识世界,要么你超前,要么你落后,要么你片面,总难合适。其实“阳人”思维也包含着一点淡淡的个人主义的色彩,是轻微的自私自利的表现,利己不利人,最终还是会害人害己的。
阳过的人不怕,可没阳的人呢?所以我想,当下请不要用“阳人”思维看待一切,放松了警惕性。
第一,阳过的人还可能再阳,这就是复阳。复阳,轻也罢,重也罢,总是遭罪,为什么不去避免呢?要想避免,就要抛弃“阳人”思维,心存忧患意识,有一颗公共心。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也是第一本能,但不能因此而不顾大局,失去公共心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此树立公共心理应该是谋大事人的一个基本素质。
第二,专家认为最终几乎人人都会阳,所以无所谓了。几乎人人都会阳,这是个大概率事件,为此难道就可以放松警惕吗?集中去阳,医疗资源够用吗?为什么不去减缓变阳速度,减轻就医压力,扩大变阳进程,熬弱病毒呢?其实对于尚未阳的人而言,继续保持不阳才是硬道理。其实大家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应该再树立一个新观念,尽量不阳,尽量不复阳。要做到这一点,“阳人”与未阳人需要共同努力,积极防御。
专家认为九成人会阳,对此我保留己见。据报道,截至2022年12月31日,美帝国主义确诊新冠感染者1.00亿人,而美国现有人口3.33亿人,其感染率仅为30%,而这是3年的总结果。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很快感染九成人呢?九成就是90%,会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的防控就有大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专家说九成人会感染,就是大号感冒,轻描淡写,会极其严重地影响人们的防疫行为,让人们麻痹大意,无形之中激发了扎堆感染,挤兑有限的医疗资源。人们啊,不管什么人,请自觉自愿防疫,尽量不被感染或再次被感染,积极地通过接种疫苗主动免疫。
第三,一防就严,一放就松。面对疫情,一防就严,层层加码,出现了令人痛惜的事情。老人不能及时就医,白白等死。孕妇走不进产房,白白流产。小伙子饿极了跑出去买吃的,被几个门卫合力暴打一顿。严时似乎越严越好,越严越有本事。一放就松,松松垮垮,没有底线。明明有人咳嗽不断,在公共场合随便打喷嚏,没有遮遮掩掩却无人过问。松时似乎越松越好,越松越显得大度。
12月30日上午,全国政协在京举行新年茶话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方面负责人以及首都各族各界人士代表欢聚一堂,共迎2023年元旦。这次会议与往年相比规模较小,人员较少,每个小圆桌仅坐5人,人人戴口罩,宽宽松松。这次会议对各级基层组织举办各类活动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虽然说疫情防控放开,但并不是不管不问,必要的注意事项还应坚持。
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传统文华,并不是老好人思维,而是适中而严格执行。因此,干什么事情讲讲中庸之道是中国人的智慧,包括当今的疫情防控严管与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