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寿鞋(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寿鞋(散文)


作者:灌园痴叟 秀才,1607.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0728发表时间:2023-01-04 14:35:21

奶奶那年就快踏进73岁的门槛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个年纪,对自己走的那天穿什么,胶东人的规矩,能动手的都是早早地亲自预备。可奶奶每天都和爷爷一块儿出小床子,卖烟卷儿糖果、瓜子儿冰棍儿啥的,哪有工夫。那是1957年,我差一个月到7周岁,学校没收,就去帮了他们一年的忙。
   “四子,回家跟你妈说说,看能不能抽点儿工夫,给我做双送老的鞋?”
   我把这个话,学给了老妈,老妈有点儿自责起来:“唉,我也是见天忙得头不抬,眼不睁,怎么把这事儿给忘了。”
   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当然对老妈来说也就是一个后婆婆了。不过老妈却说,扁担不是草长的,媳妇不是婆养的,婆婆没亲没后,就是亲的也是两层皮,全在各人相处了。我看得出来,她和奶奶相处得跟亲娘俩差不多。
   奶奶是山东黄县人,做事干净利索。印象最深的就是她那双称得上三寸金莲的小脚,尖尖脚,小黑鞋,配上一尘不染的小白袜,裤脚从来都是用扎腿带子扎得紧紧绷绷。老爸老妈说,这是一个苦命人。早年守了半辈子寡,把一根独苗儿子养大,寻思老了能有个靠头。可没想到儿子娶回一个“河东狮”,好吃懒做不说,跳脚骂街撒泼,动不动就连老带小都捎上,连坟茔地里躺着的祖宗也不放过。
   受不了这个窝囊气,赶跑了日本鬼子光复那年,已经60岁的她又走了这一步,嫁给了鳏居的爷爷。离家分手那天,儿子扛来了一袋子白面,算是和亲亲的娘一拍两散。
   三十年的恩情,就值五十斤面,从此走大道遇上,也再无刮连,可怜哪,老妈每次说起来就要掉泪。
   那天早晨我出门的时候,老妈说,你过去跟你奶奶说,让她放心,做送老鞋我记着了。第二天再回家,我看见炕桌上铺了一块儿提花的蓝缎子,旁边是一个画在纸上的图案,什么荷花呀,云子卷儿呀,还有个像梯子什么的东西,真挺复杂的。我打小就喜欢画画,拿起来翻过来掉过去地看,也没看出来是什么意思。
   “别动。”老妈一声喝,
   “这可是我找咱院儿的老太太们好不容易淘腾来的,毛手毛脚别给弄坏了。”再一看炕上,老妈把她老长时间没使,还是从姥姥家带来的,用两根和擀面杖差不多的木方,两端用竹板儿穿起来的小号绣花撑子也支好了。听关里家大舅说,老妈投奔闯关东的老爸来哈尔滨之前,一直都是烟台乡下绣花庄里数一数二的好绣娘,专绣那种给德国人出口的抽纱大床单、台布,还有窗帘儿那样的大活儿。
   白天不在家,也不知道老妈啥时候完的工,她把一个小包袱交给我,
   “一会儿给你奶奶捎过去,让她穿上试试合适不?满不满意?”
   “妈,你做好了呀,啥样儿啊?”说着话我就解开了包袱。
   “哎呀!这么漂亮啊,妈,你真是太巧了!”我不由得赞叹着。
   精巧的小尖尖鞋上,鞋尖儿、鞋帮、鞋底儿都绣满了花。特别是鞋底儿上的图案更有意思,脚后跟那部分,绣了一朵大一些的莲花,花蕊儿显露出的莲蓬上架起了一个梯子,向上跨越过脚心,一直延伸到脚掌部位,接着便插进了一朵一朵像小人儿书里画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云彩里去了。
   “妈,你绣的这是啥意思呀?”
   “你还小,告诉你也不懂。老辈子人都是这么说的,人死了都想上天堂,脚上就必须得穿一双能上天堂的漂亮鞋,把守天堂大门的天兵天将才能喜欢。这莲花是菩萨坐的,她能帮行善积德的好人上天,就又在莲台上专门给架起了一个上天的梯。”
   “那上面的这些云彩就是天上了吧?”
   “都是这么一辈儿一辈儿传下来的,有没有,谁也没见过。可要是说到归期,这人活一辈子还真得有点儿敬畏的东西,不能随性乱为。还是得讲善心,做好事。要是死了以后真的有魂儿有灵,那就有可能蹬着梯子上天堂了。要是不积德不修为,就有可能下地狱受罪了。”
   我听得懵懵懂懂,直到后来上了小学三年级,接触了《聊斋白话文》,脑子里才对老妈说的那另一个谁都没见过的世界,有了一些印象。
   “好看,太好看了!”|奶奶一看到这双小鞋,被皱纹围了一圈儿的眼睛一下子就放了光。马上脱了鞋,把穿着小白袜的三寸金莲伸进去试。
   “哎呀呀,你看这个跟脚儿啊,不大不小正合适。还有这个蓝缎子,跟粉莹莹的荷花这个配呀,这些花绣的这个俊呀,太当意了!小四子,奶奶一辈子没有闺女,可那些有亲闺女的,也没见有比你妈这么贴心的!”
   上冰棍儿回来,我发现床子上怎么多了一个原来装烟卷儿的玻璃面儿匣子,一看,噢,原来是奶奶的那双像工艺品一样的尖尖脚寿鞋,正摆在里面亮相呢。
   但凡有老人,特别是出了这么多年出床子认识的老姐老妹儿一来,那双鞋就成了博人眼球的小精亮儿。夸鞋俊,免不得又都夸奶奶命好,虽说是后走了这一步,可遇上这么一个比闺女还强的儿媳妇,值了!
   岁月如梭,老天爷真是一个技艺绝顶的雕塑大师,把我这个当年还不到7岁的孩子,这么快就雕塑成一个老叟。往事有时就像是被克隆下来似的,老妈也老了,已经超过了当年奶奶的年纪。虽说她挺与时俱进,没有那么多讲究儿,可说话聊天儿之间,也还是间或提到过身后事,只不过她比奶奶更自尊。经历过当年,我当然知道她自己不说,绝不等于不想。
   幸运的是,我爱人这个人,从她自己奶奶那儿,秉承了尊老敬老的基因。她虽然不像我知道那么多老规矩,可买什么样的东西,却一点儿都不含糊。给老人买身后的东西,那应该是上路西去时的衣着打扮。黄泉路上,可不能让那些去望乡台无老少的男男女女们瞧不起,她最鄙视那些上坟烧报纸——骗鬼的人。
   冷得嘎巴嘎巴的三九天,她一个人倒了两次公交车,去了哈西的服装城。本来说好了等我一块儿去,可她就是个想到了就立马要去的主儿,你有空儿了,我还不一定行呢。
   一个传呼,哦,那时候手机还是凤毛麟角,就把我招到了老爸老妈家。恍惚间我又看到了当年奶奶解开小包袱那一刻的目光,老妈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盛着的笑都溢出来了。而最先看到的,竟又是那双摆在最上面的33号半的半大小脚寿鞋,而且也是当年给奶奶做的那种蓝缎子面料,由不得教人不想,这真是神差鬼使啊。
   “你快把我花镜拿过来。”她指挥着老爸。拿起那双小鞋,用那已经颤抖了的,青筋凸起,干了一辈子服装活儿的老手,从前到后,从鞋底儿到鞋帮儿,轻轻摩挲了一遍,眯着那双躲在镜片儿后面,也已经有些浑浊的眼睛,半回忆半思索地说:“跟我那时候做的样子差不多,就是这个花可赶不上我绣得好。”
   “妈,现在都是机器绣的,哪赶得上手工绣的,我听你儿子说,你当年给奶奶绣的那双小鞋,搁现在那就是工艺品啦。”老妈抬起头,眼神儿里分明又漾起了一丝丝自豪,戏谑地说道:“等到了那边儿见了你奶奶,我得把这双和她那双比一比。唉,没跟她处够啊!”
   做寿衣的布料一块儿一块儿地展示给老妈和老爸看了,都非常满意,可最喜欢的,还有一幅蒙盖身上的黄色织锦缎单子。龙凤呈祥,游戏于祥云瑞彩之间。提花图案的立体感,在灯光下,更显映出一种黄澄澄、金灿灿的富贵色。老妈简直爱得舍不得放下了。
   “我死那天,你们可一定要把这个给我盖上走。”
   把服装师傅请到家量体做好后,爱人又买了两个大红包袱皮儿,把老爸的、老妈的分别叠好包了起来。我拉开立柜门,刚要把两个红包袱放到上格里,老妈拉了我一下:“别搁那么高,就放床底下,心里踏实。”她竟和当年的奶奶一样,我小舅和舅妈,还有别人来,她都拿出来显摆一番。三年后母亲节那天,长街上正叫卖着感恩母亲的康乃馨,老妈穿着那双盛满她年轻时故事的绣花寿鞋,盖着那幅她喜爱至极的织锦缎单子西去了,那年她85岁。
   看着窗外那两棵银杏树的绿叶上,正在雨中滑下了丝丝雨点儿,不禁心有所思。几年前还比大拇指粗不了多少的小银杏树苗,如今已经有了杯口粗。听说圣人故里的山东日照,有一棵银杏树已经5000岁了。她肯定见证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见证了中国人传统的优秀文化、优良品格的传承。“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不就像葱茏蓊郁,生生不息的银杏树一样,以其勃勃强劲的生命力,辈辈绵延不绝,代代发扬光大吗!
   (2023年1月再修改于纽约)

共 32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弘扬家风,传承中华文明的散文。一双手工精制的尖脚绣花寿鞋,承载着好几代人的爱,母亲巧手给奶奶扯缎绣花做成送老鞋,奶奶深爱不已;是妻子为母亲买回一双几乎和奶奶寿鞋一般无二的机制鞋,描述了婆婆儿媳孙媳三代人的孝悌之情,诠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发展和传承。一根琴弦奏不响交响乐,一个家庭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于家风的熏陶,三代人,共同弹奏出爱的交响曲,令人感动不已。整篇结构形散而神不散,符合散文的特性,以细节展开想象,让文本视野更加宽广,余韵无穷。一篇佳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23-01-04 14:46:41
  许多往事经过沉淀以后,才会感知它的的温度。文中的妈妈以身作则,树立了优良的家风,给孩子做了榜样,也给命运不堪的奶奶一温暖的依靠,这实在是难得的精神。也许我也是山东人的缘故,对于文中所写很是熟悉,也就有了一层亲近感。我这里许多老人也是在年龄大一些的时候,就为自己准备好寿衣寿鞋,以至于不会死个“光”,也不至于让活着的人猝手不及。这篇文读来很舒服,也是一篇很有教化意义的文章,问候宋大哥,祝安好!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2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3-01-04 23:03:37
  关于死亡,我感觉农村人比城里看得通透。当老人还健健康康的时候,就早早给准备好死后的棺木、寿衣、寿鞋。本文写的就是两双寿鞋的故事。母亲给后婆婆做了一双精美得堪称工艺品的寿鞋,让后婆婆高兴不已;等母亲暮年,贤惠的儿媳又为母亲做了一双款式差不多的寿鞋,让母亲想起曾经的往事。孝道是中国文化的内核之一,文章通过寿鞋这个具象,揭示了这种传统家风的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3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23-01-05 13:14:43
  老辈子绣花的技艺,现在的年轻人基本没会的了,那手艺放到现代,妥妥的工艺品了。
   人老了为自己备寿衣寿鞋的习俗,现在的年轻人提起来好像也没当回事。读这篇文,感受到久违的乡土的气息。
   文章借奶奶和妈妈两代人的对寿鞋的珍视,传达出朴素的乡土文化,从中也传达出对老人的孝,读了令人感动。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4 楼        文友:永远红梅        2023-01-05 13:29:18
  中华有着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作者的母亲虽然不是奶奶的亲儿媳妇,对待奶奶就比亲儿媳妇都亲,作者的奶奶想要一双寿鞋,母亲二话没说就做好了,而且极为好看。奶奶心里很是开心,人常说婆媳难处,而这不是亲的婆媳却相处得和和睦睦,比亲的还亲。一双寿鞋彰显着这份优良传统得以传承。作者的母亲也老了,作者的妻子又接过这份接力棒,细心而周到地准备了父母的寿衣等,父母亲的心里也是暖暖的,生死终有一别,我相信,父母走的时候,心中也是没有任何遗憾的。散文所流露出的亲情令人感动,情深意切的文字让人动容,爱在这些文字中轻轻流淌着,令人感慨!欣赏佳作!
永远红梅
5 楼        文友:泽子        2023-01-05 19:29:23
  看题目很欣喜,难得有这样的作品,文章想表达中国传统习俗,过去的前辈都会直面生死,用心为自己做寿衣做寿鞋,坦坦荡荡地活,明明白白地走,而现代的人却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因此对生死没有清醒的预见性,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人间悲剧,其实人不论有权没权,有钱没钱,都是逃不了死亡,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追求大多都是虚荣和攀比!眼下还有多少人在为自己布置葬礼?还有多少人清醒认识自己?还有多少人读懂快乐的体验?令人思考的作品,点赞!
6 楼        文友:石语        2023-01-06 21:49:56
  两双寿鞋,彰显了良好的家风:孝悌。母亲是个善良而智慧的老人,“扁担不是草长的,媳妇不是婆养的”,如此明智,令人钦佩。更让人敬重的是,她把对婆婆的好落到实处,用心用意尽最大努力让老人开心。善人有善报,媳妇也以用心用意的寿鞋寿衣,完美地完成了一个家庭关于孝悌家风的传承。朴实却让人感动的文字,赞!
7 楼        文友:江凤鸣        2023-01-07 18:38:31
  这是一篇佳作,写得风清云静,写得水流般顺畅,硬是流年散文的精品。作者的文字生动活泼,那些乡间俗语融进文字里没有一点违和感,却使得文字更加生动。山东人讲老理儿,特别的将孝悌。一家三代婆媳虽然不是至亲,却胜过至亲。这份情,这些理,在作者的叙述下,以一双寿鞋做引子,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江凤鸣
8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3-01-12 06:13:25
  各位老师文友的热情鼓励,又勾起了这段六十多年前老妈给奶奶绣寿鞋,二十年前爱人给老妈买寿鞋的生活影像,不禁感慨万分。诚如编辑老师说的那样,家风能够代代传承,岁月往往会如样克隆。刻在心底的那段记忆,使我目睹和感知了人老了对身后事有儿女安排预备的渴望,也能体味他们对得到满足后的那种喜悦和幸福感。老人的示范和影响,虽潜移默化,像溪流那样平缓,但无意中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形成了家庭、社会正能量循环往复的社会道德风尚的传承。写这篇小文的时候,也想过,当代的年轻人也可能不喜欢看,但还是觉得,应该写出来。等到他们也不再年轻的时候,或许就可能通过阅读,来感知理解并身体力行上一辈人的情感和行为了。我想这应该就是传承的含义,也是人之将老,必须为后人留下的一点念想吧。谢谢编辑老师,也谢谢各位文友老师的阅评与鼓励。
9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3-01-13 20:06:42
  通过妈妈给奶奶亲手做寿鞋和妻子给妈妈买寿鞋的往事,颂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都说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就是要尊重老人的心愿,无论生前身后,都让他们开心幸福,不留遗憾。民间习俗,人上了年纪,会为自己提前准备好寿衣寿鞋。作者的妈妈给奶奶亲手缝制了寿鞋,足见一片孝心,后来妈妈老去后,作者的妻子又给她买了寿鞋,这便是家风的传承和爱的表达。
   一篇情感真挚的好散文,欣赏学习。
闲云落雪
10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3-04-05 23:14:30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在我们老家重庆也有这种说法。读这篇文章深深感觉到一家族里的家风正,仁德贤良方正之家,三代婆媳淑德传承下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现在纯手工寿鞋织绣工艺也是很少了,应该传承下去。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