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挖藕(散文)

精品 【菊韵】挖藕(散文)


作者:米香 布衣,23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47发表时间:2023-01-04 19:20:19

【菊韵】挖藕(散文) 那时候,生产队里有三处藕塘。其实,更确切地说是一处藕塘,两处藕田。
   那处藕塘位于黄石工业学校大门口的马路内侧,大概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藕塘里,水较深,生长的都是开粉红色花的藕,也就是七孔藕。七孔藕俗称红藕,我们农村叫它粉藕。它的表面红褐色,体形粗短,肉质粗糙松软,淀粉多,水分少,一般用于炖汤,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煨汤的藕”。
   那两处藕田一处在疗养院老粮店的院墙外,挨着湖边;另一处在青龙山水厂附近的湖边,这两处藕田加起来大概也就一个足球场那大。藕田里的藕,水浅,生长的是开白色花的藕,也就是九孔藕。九孔藕俗称白藕,我们农村叫它脆藕。它的表面呈较透的白色,外表光滑细长,含淀粉少,口感清脆甘甜,一般用于清炒,也可以直接生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炒菜的藕”。
   当时,我们所在的大队叫“三八”大队,小队叫“三八”一队。大家开玩笑地说“三八,三八”这名字取得不好,才导致我们“三八”大队里“三八妇女”多。尤其是我们“三八”一小队,小队里除了队长、会计、保管、记工员、拖拉机手外,在生产队出工的全都是婆娘嫂子,再加上家家户户的男主人都在附近的工厂、学校、医院上班,生产队里男劳力是严重不足。
   按照生产队的惯例,每年腊月里干塘分鱼后就是挖藕分藕了。到了干塘和挖藕的日子,队长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男劳力严重不足,年关已近,事情又迫在眉睫,让那些婆娘嫂子们去干塘,去挖藕,蛮不现实的,也不“人性化”。
   经过队长、会计、保管、记工员还有妇女队长,他们“五人小组”商量后,一致决定号召家家户户的男人来帮助队里干塘、挖藕,所得的工分相应的记在自己家的女人头上。既解决了生产队的燃眉之急,又给自己家的女人加了工分。两全其美。一呼百应,唯马首是瞻。因此,到了生产队里干塘、挖藕的时候,男人们摩拳擦掌,开足马力,为女人们“添砖加瓦”。
   藕挖得越多,记在自己家女人头上的工分就越高。更何况,挖上来的藕,经过秤,称重,除去一部分“上缴”到蔬菜公司后,剩下的,都会按人头分给村民们在过年时食用。生产队里分了藕,家里的藕就可以完全不用买了,像炸藕夹呀,炸藕圆子呀,藕煨排骨呀,就有了着落。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昔日,美丽的藕塘,早就变了模样:没有“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灵动;没有“拂面荷香吹雨”的幽香;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观;更没有“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娇姿。
   老荷枯枝如铁,残叶似旗,让藕塘增添了几分冷清,仿佛有种“菡萏香销翠叶残”的悲壮,又仿佛在提醒着人们,当我们吃着炒藕片、炸藕夹、炸藕圆子、藕煨排骨……这些美味的时候,可曾想过那些挖藕人的艰辛,数九寒冬,徒手从冰冷的淤泥中将一根根莲藕用双手刨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
   关于吃藕,文人墨客总是会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句:像李流“君看入口处,一片疑嚼雪”;像杨万里“轻粘愁欲碎,未嚼已先销”;像于慎行“冰丝欲断鲛人缕,琼液疑含阆苑霜”;像苏轼“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藕是好吃,但挖藕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以前,曾听父亲说起过,五六十年代,没吃的,靠张家湖里的野藕度过饥荒。寒冷的冬天里,没有任何防护的东西,打着赤脚,冻得直打哆嗦,在冰冷的湖水里,破冰挖藕。现在,七八十年代了,情况好太多了,起码还有个下水裤穿,人也少受了好多罪。如今,看电视上,挖藕人用的挖藕工具又比以前先进了许多,用的是高压水枪,但不变的还是人工挖藕,一样还是十分辛苦的。
   生产队里干塘之后,紧接着就是挖藕了。一大早,父辈们三五成群冒着凛冽的寒风,带着挖藕的工具铁锹、挖藕铲,来到藕塘边。他们脱去棉袄,只穿着单薄的线衣、单裤,麻利地套上下水裤下到藕塘里。
   相比干塘时的集体协作,挖藕可以说是“单打独斗”了。挖藕人先在塘边观察,盘算着自己要去的区域。下到藕塘,等人站定后,用铁锹挖个坑,堆在身后,形成一道泥坝,再用挖藕铲,把稀泥巴一点一点地往后甩。这种挖藕的铲子大约两尺长,是铁制的口,弧形,T形的木柄把,用它戽水,铲泥巴,效果是杠杠的。挖藕人在淤泥里俯身,侧身,探寻……顺着干枯的荷杆,反复挖,没多久,很快就发现了一支藕,放下挖藕铲,徒手把长长的莲藕从水里挖出来。莲藕随之出水,真的是汗水与泥水相混合,疲惫与喜悦相交融。
   挖藕不仅是体力活还是个技术活,而且更需要耐心。稍不注意就会把莲藕铲伤,造成莲藕发黑、进泥,而藕内一旦进泥,品质就会严重受损,影响卖价。还有,就是一定要顺着藕节延伸的方向挖过去,要把一整支藕完全挖出来,中间断了的话,泥巴灌进藕节里,这支藕也就不值钱了。
   岸边上看热闹的小孩子们,看到自己的父亲,第一个挖到了藕,立马得意洋洋起来,大声叫起来。不多时,哪家的父亲面前堆满了藕,那家的小孩,就连忙吹嘘起来,好像自己是打了胜仗的将军。藕塘里的人专心挖藕,岸边上的那些女人就小心翼翼地运藕,并堆放在一起。
   到了中午,看着堆在岸边像山一样的莲藕,支支都有一米多长,不仅肥大、无伤而且无锈斑、不断节,队长笑得合不拢嘴。过秤,称重,装上拖拉机后,剩下的莲藕就等着下午来分。虽没有干塘时的鱼跃人欢,但大家的脸上也是乐开了花。
   等到下午收工时,挖藕人精疲力竭地上了岸,身上只有牙齿是白的,其他地方都被泥巴包裹着,完全是个泥人。
   小孩子们早早地就把铁筐子,菜篮子拿去排队,等候分藕。好坏搭配,多寡均分。通过抓阄,每家每户可以分二三十斤藕。分回家后的藕,细细地挑选下,那些进了泥,断了节的藕,放在一堆,洗净,先用来炒着吃;那些细藕、藕头、藕梢子,等开油锅那天洗净、剁碎,炸藕圆子;那些没断节、没锈斑的藕放在一堆,等来客了煨排骨汤待客。过年时,把藕放入铫子里,小火慢煨等到肉烂藕汤浓,一口下去,藕断丝连,糯性满满,汤浓味美,齿颊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吃藕不忘挖藕人!美味来之不易,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虽时隔多年,但父辈们辛苦挖藕的场景,犹如那缕乡愁,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难以忘怀。父辈们“一肩挑的是艰辛与收获,一肩挑的是雪雨风霜,一肩挑的是责任与担当”,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村庄儿女,熏陶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生。

共 25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藕,是大自然的美妙馈赠。说到它,人们总会想到排骨藕汤、炸藕夹、清炒藕片……当我们品尝这些美味时,可曾想到藕香背后的几多艰辛,数九寒天,枯枝残叶,挖藕人要在齐腰深的冰冷淤泥中,用双手一根一根刨出来。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鄂东农村年底挖藕时的景象,挖藕过程很冷很累很艰辛,但收获也是不错的,帮自家女人挣了工分,又分到了藕,年货有了着落……那时,生活条件贫苦,人心却是淳朴的,邻里团结,互帮互助,每个人都相信: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希望!散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笔法细腻,语言虽质朴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内涵丰富,主题鲜明。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乡土题材散文佳作,倾情推荐欣赏。【责编:乐歌】【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108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乐歌        2023-01-04 20:02:50
  吃藕不忘挖藕人,没有艰辛付出,哪有盘中美味!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回复1 楼        文友:米香        2023-01-05 20:39:43
  感谢社长辛苦编辑,您的编按很好,为小文增添了光彩,敬茶。
2 楼        文友:艾梅        2023-01-05 20:34:01
  莲藕吃起来脆而微甜,可做成汤,也可做成菜,可生食,也可炒食,营养丰富,养生价值极高,还可滋补入药。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美味佳肴!
回复2 楼        文友:米香        2023-01-05 20:40:09
  感谢老师热情点评,敬茶。
3 楼        文友:只影向谁去        2023-01-05 20:37:27
  大寒将至,太阳躲在厚厚的云层里,西北风阵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逢三九交四九之际,挖藕人站在齐腰深的冰冷淤泥中,搜寻着莲藕,其艰辛可想而知……
回复3 楼        文友:米香        2023-01-05 20:40:20
  感谢老师热情点评,敬茶。
4 楼        文友:紫悦聆心        2023-01-05 20:38:16
  是你们的艰辛付出,才有大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才有人们健康的身体!
回复4 楼        文友:米香        2023-01-05 20:40:28
  感谢老师热情点评,敬茶。
5 楼        文友:乐歌        2023-01-09 19:16:35
  祝贺米香老师佳作《挖藕》斩获精品,望再接再厉,期待更多精彩!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