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男人的力量(随笔) ——电影《童年的朋友》观感
他沿着黄河边走了,留下一个背影,渐去渐远,这一刻我这才感受到这个男人身上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他走了,他要随部队去打仗,他的身影坚定而有力。
他身后有一个爱慕他的女人,目光永远停歇在他的背影上。女人一定在问,你爱过我吗?如果爱,为何不接受我的表白?如果不爱,为何坚持把我送到安全地带你才肯离开?
他的背影写着无数的答案,但他永远不会回头,也不会留给女人任何有关爱的承诺,因为他知道他要把自己交给战争,战争随时有可能牺牲,他也许没有明天,他不能把苦难,提前预备给与他有关的任何人,他的理想是把明天留给更多的人……
这种无声的,符合一个男人本性的语言表达,让我的眼圈慢慢潮湿……
临别前他没有对女人说半句话,也没有表现出征服困难后的盛气凌人之势,也丝毫不是施舍。仅仅是送给她一个安全。
据说他离开小朋友们两年后就牺牲了。
留给那帮小朋友们的是他们相处的记忆。
其实他在《童年的朋友》中一点都不显眼,由于剧本的散点情感结构,使每一个人都没有太多的戏可表现。可他却在细节中夺取了人们的记忆。这或许就是一个表演艺术家的绝活。在起伏连绵的黄土沟壑中,驻足在那所露天学校里,他只是个默默做事的大哥哥,人们都叫他班长。班长的名字叫罗东生(郭凯敏先生饰演)。班长其实是孩子们心中的一个身份,一种爱称。他身边有两个女孩子在默默地爱着他,一个是他的童养媳小罗,他们虽然参加革命后解除了旧婚约以兄妹相称,给了各自的自由选择,但班长仍真心待她,看她顾不上打理自己,专门为她买了一把梳子,还特意为她梳了梳蓬乱的头发。小罗的眼神是有爱意的,但班长似乎是随意而为,无法看清他的感情走向。后来,小罗对他说,她要上战场了,她不是学习的料。班长低头无语,但语言却很丰富,他也许是为分离难过,也许是认为上战场是男人的事,女人应该留在后方。总之,他低着头,故意留了很多空白让观众去想。但小罗偏着头想观察一下,如果离别你会是什么感觉?但班长抬起头及时刹住感情,说你走为什么不跟我商量一下。其实他的惜别之情在喉咙间死死地压着,不让自己流露感情色彩。但小罗似乎很满意这句话。此后,小罗患伤寒死了。在那个时代,也许死是最常见的,饥饿、瘟疫、战争,哪一天没有死亡?可是,人们的心彼此是美的,愿意为他人付出。男人的一句含蓄的话会让女人欢天喜地,装着美好,死也值了。
另一个女孩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来延安参加革命,叫田秀娟,她在学校里似有孤独不安,由于班长关心她,渐渐埋下爱的种子,他们曾在一棵树下聊天,土坡上抠下很深的壕沟,想来,他们交谈的话题该有多少难言之隐?后来她调走了,有一天又回来向班长表白,班长说“这里牺牲一个人比请一个假还容易,所以我不能……算是给自己的规定”。田秀娟另嫁他人,班长得到消息,似有失落、意外,但也释然。这儿表示他是爱她的,只是不能。后来班长上前线了,当了营长。田秀娟怀了身孕,无法跟队伍前行,要留下来生孩子,可是,敌人马上要来,留下来她会有危险。在两难中,途中有人把“班长”叫来,他们又相遇了,班长不能让她陷于险境,强行把她放在担架上,田秀娟的感情是复杂的,看得出她内心依然是爱班长的,但又难以言说,班长穿越长长的路途,把她安全送到船上,然后转身走了……
哪个男儿不怀情?
但他给田秀娟留下一个踏实的背影,渐去渐远。就是这个背影,人物瞬间产生崇高。他把亲情留给小罗,把深埋的爱情留给田秀娟,把自己交给战争。郭凯敏先生把这个内敛的性格表现到极致,他不言情却情很深,他不言爱却爱无限。这是战争时期男人的感情世界,是男人对感情的理解,是男人的至情。他表达得非常细致入微。他把至情至真的心留给后人!让人慢慢渗透,慢慢理解,慢慢怀念。回忆人侯志,一直觉得班长爱田秀娟,是田秀娟负情于班长。田秀娟于是拿出四十年前班长送给的一张纸条,那不是情书,而是告诉她,新来的侯志,饭量大,多给他分一个馒头。回忆人侯志,此时此刻,作何感想呢?这个年老的侯志,经历了岁月的变迁,他有负于童年的记忆吗?小时候他尿床不敢承认,田秀娟说破了尿床的事,让小侯志难堪。班长来了,以为会训他,结果班长久久地盯着他,怕他尴尬,话到嘴边终于没有说出口,却默默地为他拆洗了被子。班长有一天说,他要上战场了。侯志舍不得班长离开,他说他也要去打仗。班长告诉他,不能两代人都砸在战争上,让他留在后方好好学习。班长默默保护妇女儿童的点点滴滴,留在了他们心中,班长永恒了,他的爱也永恒了。
郭凯敏先生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就是这么有深度。他塑造了一个默默无语,却又无限深远而有温度的形象。我总觉得郭凯敏先生是个本色演员,他所塑造的角色,似乎与他自身品质有关,不然怎么会出演无痕呢?那是个烽火连天的时代,但他却表现得如此静悄悄,他的内心像一个精细的仪器,哪怕是一个惆怅的微笑,一个安静的眼神,都能带给观众轻微的震动!他把最大的灾难深埋在心中,看起来他演得毫无生气,毫无英雄气概,但恰恰在他内敛的演技中,揭示出生活中最震撼人心的一面――男人的力量!这部剧郭凯敏先生突破了当时刻意塑造的“高大全”形象,或许他不愿意用旧的枷锁破坏自身增长的内力,另一方面他觉得节制与安静才是美的标志。他显然是对男人的内涵做过思考的,他的感情流露很自然,正是因为并不“突出”的默默无言中,让人们感受到他在这部艺术作品中履行了一项伟大的义务,爱的无限延伸,才是人类最深沉,最隐秘的希望之光!如此,艺术的内蕴就随着演员的活动大于了形式。
而今再看,最触动人心的是男人的本色,我们似乎早已对男人丧失了信任,在利益、地位、名号面前他们是劲敌,似乎他们利用男权的便利,可以对女人搞各种交易,除了琐碎的计较,没有力量可依靠,所以,这个时代出台了女人强与男人对峙。没有硝烟的战场更可悲!难道无数“班长”们的牺牲就是为了姐妹兄弟们在“战场上”勾心斗争,互相厮杀吗?
感谢《童年的朋友》为我们提供了美好的憧憬,重新对男人产生了尊敬!我以为这是这部剧永恒的生命力所在。有时怀旧是一种感情,是一种良知,艺术形式就是要把曾经的美好展演出来为世人提供反观自省的暗示和美的享受,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