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箩筐】黄土坡上的“绿宝石”(散文)

精品 【箩筐】黄土坡上的“绿宝石”(散文)


作者:乡笛 秀才,294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33发表时间:2023-01-07 11:31:54


   三十多年前的盛夏七月,我被调到息烽县流长乡任乡党委书记。上任第二天,就和分管农业的副乡长黄兴昌,乡农技员杨成龙一道,深入全乡所辖十一个村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农业生产和农户收入状况。
   几天下来,看到乡属马家寨,宋家寨,李安寨,大水井等村村民用传统种植方式栽种的一坡连着一坡,一丘挨着一丘的玉米长势甚差,没有一点儿丰收的景象。走进农户家里,绝大多部分农家坐着低矮的土墙或旧木架房,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没有余粮,一年辛苦打下的粮食不够半年吃,一贫如洗。目睹这些状况,我心急如焚,可犹如老虎吃天,无法下爪,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才能让村民们走上致富之路。
   有一天中午,万里无云,骄阳似火。我们来到了路头坝村路头寨村民组,这里距离乡政府有五六公里远,居住着三四十户人家,站在进寨路口一看,猛然发现寨子旁不远处土里绿汪汪的一大片,特别醒目,我用手指着那里,问道,那里种的什么?在乡里被称之为“活地图”的乡农技员杨成龙赶忙说,是寨里黄明先、黄明升和马少东三家种的西瓜。停了一会,又说,这几年黄明先家种西瓜真还赚了不少的钱。听他这样一说,我好似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迫不及待同他们一起向西瓜地走去。
   我们沿着寨边的一条小道绕过两块包谷土,来到了西瓜地边。哇,一片足有十多亩地的土里像铺了一层绿油油的大地毯,一个个绿莹莹圆鼓鼓的西瓜横七竖八,静静地躺在土里。没想到,在这偏僻边远的乡村里能种出这样好的西瓜,让我又惊又喜。惊喜之后,我又顿感纳闷,既然种瓜能赚钱,为什么其他农户不种瓜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从土边护瓜棚里走出一位瘦高个头的中年男子,眼睛炯炯有神,看上去精明能干。杨成龙介绍说,他叫黄明先,大儿子在县里工作,这西瓜就是他家种的。
   黄明先很热情,和我们打过招呼后,转身跑到瓜地里,用手拍了拍一个大西瓜,然后摘下从土里抱了出来,从瓜棚里拿出木板和菜刀,随着“叭”的一声,西瓜被切开了,瓜瓤鲜红。他一边递给我们每人一块,一边说天气太热,吃点瓜凉爽些。我接过瓜咬了一口,又脆又甜,心里滑过一丝凉意,一下子感到天气不那么热了。
   摆谈中,黄明先一五一十说起了他家种瓜的经过。1985年夏天,他出门到省外打工时,看到离做工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西瓜地,就利用休息时间,主动找那些瓜农闲聊,讨教种瓜的方法。年底回家时,买了一斤西瓜籽带回来,开春后,勤劳肯干的他就动手试种了一亩多西瓜。当肘,一些村民看到后,说他是羊圈里跳出个驴来,显大个儿。可真没想到还成功了,赚了三千多元。他们一家尝到甜头后,第二年扩大种植规模,种了三亩多。那年恰好遭遇百年未见的干旱天气,所有粮食作物几乎绝收,但幸运的是,他家种的西瓜不仅没受影响,反而赚了八千多元,一家子靠种西瓜收入熬过了灾年。近年来,他家全靠种西瓜供孩子上学,还修建了一栋二层楼的“小洋房”。
   今年,隔壁黄明升和马少东两家见他家种瓜赚钱不少,跟着老黄栽种了几亩西瓜。老黄用手指了指旁边的两块西瓜地说,这就是他们两家种的,今天他俩都上街卖瓜去了。咳,这两家种上西瓜后,经常找我讨教种瓜经验,我也没啥保守的,时不时帮帮他们,在他们面前就像耗子掀门帘,露个小脸。其实,这种瓜也没啥难的,只要把土伴细,种时施点基肥,栽上瓜苗后,适时浇点水,瓜苗长大后,追点复合肥,将瓜苗下的杂草除干净就行了。加之我们住的这地方十年九旱,严重缺水,而西瓜用水量不大,适宜种植。何况种瓜与种包谷相比,每亩能多收五六百元,划算多了。
  
   二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黄明先幽默风趣,把他种瓜的那些事娓娓道了出来,不经意中给我开出了一剂治疗乡村穷困病症的“良方”。我决定以他为榜样,发动全乡村民像黄明先学习,走种西瓜致富的新路子。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回到乡里,立马召开乡党政联席会,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要求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竭尽全力帮助农民解决种植西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决定以路头坝村为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全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西瓜,尽快帮扶村民脱贫致富。
   确定了这个思路,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笫一步。若要大面积发展西瓜,还必须对种植环境、销售市场等问题进行全面论证和调研。于是,我立马给县领导专题汇报了乡里的计划打算,并与县科协、县农业部门联系,请求派出专业人员,对乡里土壤、气候等进行实地检测,科学论证。经过技术人员历时一周的测试反馈,乡辖十一个村土质肥沃、气候适宜,符合西瓜生长条件,可全面推广西瓜种植。
   有了这个结论后,乡党政立即汇同县农科部门于当年8月上旬,邀请省农科院、省科协的几名专家集中在息烽县科协会议室召开流长乡西瓜品鉴会。对黄明先三户栽种的西瓜进行品尝鉴定。鉴定结果显示,流长乡栽种的品名叫“新澄”和“新红宝”全面符合西瓜各项指标要求。其中,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含可食率指标均超过1991年全国西瓜鉴评会规定的指标。
   消息传出后,乡上、村里干部无不欢欣鼓舞,信心百倍,立马着手对市场进行仔细调查,了解掌握到每年春夏,全省各地气温升高,城乡市民喜爱吃西瓜,而本省除榕江县生产西瓜外,各地未能成规模生产西瓜,省内生产的西瓜供不应求,省及周边县城的西瓜市场主要从外省贩运过来,由于贩运成本高,西瓜价格偏贵。
  
   三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乡党委、政府立即采取了“三深入三抓好二投入” 的措施。即:深入农户家中,抓好宣传发动。干部职工登门上户与村民座谈,掰起指头给村民们算经济账,让他们增强种瓜信心;深入田边地块,抓好示范引领。乡里把路头坝村作为西瓜示范点。组织村民现场参观学习,同时,挑选一些种瓜能手为示范户,通过示范辐射,共同发展西瓜;深入了解民情,抓好后勤保障。乡村干部注重倾听村民呼声,了解其所想所需,帮助解决技术,种子、化肥等一揽子配套问题,让农户放心。同时,乡党委、政府加强了软硬实力投入。一方面成立了乡、村种瓜科技协会组织,把种瓜能手发展为协会会员,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还征订有关科技资料,提供给瓜农学习。分期组织瓜农到外地参观培训,不断提高种植水平。另一方面,投入资金修通耕地中的连接路道,便于耕种运偷。兴修畜水池,确保干旱时有水浇灌瓜苗。
   一路辛苦一路歌。当年,通过乡村干部艰苦不懈的努力,乡政府以路头坝村为示范点,率先动员该村所辖五个村民组的三百多户人家,连片种植西瓜八百多亩,由于实行良种良法,精心管理,西瓜喜获丰收,市场销路极好,人均增加收入达一千五佰余元。
   看到路头坝村家家户户种瓜效果好,收益大,周边村民们坐不住了,纷纷要求种植西瓜。乡里抓住机会,趁势而上,在全乡迅速掀起了种植西瓜,增收致富的热湖。第二年,全乡两千多户人家连遍种植西瓜近四千余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流长乡有了西瓜,一下子在全省出名了。西瓜成熟上市时,满山遍野的土地里,又大又绿的西瓜在茂密的瓜秧掩映下星罗棋布,蔚为壮观,像等待检阅的土兵。省内贵阳、遵义、安顺等商贩纷至沓来,呈现出一派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场景。满载西瓜的车辆从乡里源源不断运往省城及周边城市,城里许多西瓜摊市都打着“流长西瓜”的牌子,吸引消费者眼球。当年,种瓜户户均增收五千多元,走了上致富道路。
   种瓜致富后,许多村民修起了水泥楼房,家里购买起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裕日子。一些外出打工的人听说后,也纷纷从外地赶回家里,加入到了种瓜队伍之中。宋家寨村宋光明家,有七个人口,过去靠传统种包谷营生,一年辛苦不够半年吃,长期靠民政救济过日子,自把耕地改种西瓜后,两年赚了二万多元。除还清前些年的欠账外,家里还有积余。外出务工的儿子返回家里后,一边帮家里种植西瓜,一边用积余的钱买起了小货车,给瓜农们运送肥料,地膜等,每月又能挣三千多元,很快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茶元村湾子组袁明达家除把家里的地全改种外,还另外租了三亩地种上了西瓜,年收八达二万多元,成了村里有名的富裕户。老袁逢人便讲我们家种瓜致了富,多亏乡干部的大力帮助。这一个个肥大的西瓜,就是我们发财致富的“绿宝石”。
   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西瓜常年可见,但每次吃西瓜,一种特别亲近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可惜岁月难以追回,那段帮村民种西瓜,脱贫致富的往事,只能永远沉淀在我心中,成为一生最为美好甜蜜的回忆……
  

共 34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以西瓜产业为话题的精美散文。经历是一笔无形的财富,“绿宝石”西瓜做出了大产业。作者能从自己二十多年前的这场经历中,撷取自己和同事下乡扶贫的感人过往。从深有感触的发现西瓜能引地制宜助力农民脱贫,到结合相关专家,仔细认真调研,科学研判,长远规化。从而帮扶贫困地区的群众,真抓实干,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致富路。真应了那句只要肯用心,黄土变成金!尤其是老师和同事们不畏艰险付出,耐心地走群众路线,树立典型,以示范效应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从而彰显了党员干部全心全意助农脱贫致富,执政为民的优秀品质。文章中心明确,语言简练,选材新颖,生动感人,是一篇有正能量,促人上进的佳作!欣赏佳作,推荐支持!祝乡笛老师创编愉快,佳作连连!【编辑:华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107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华为        2023-01-07 11:39:42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 心中就有多少真情,群众的脱贫脚步就会迈的越快!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2 楼        文友:华为        2023-01-07 11:45:36
  再品佳作,感悟又深。在一往情深的扶贫工作中,既彰显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又体现了老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3 楼        文友:乡笛        2023-01-07 12:10:13
  谢谢华为老师精心编写按语并推荐发表。祝老师冬日安好,万事如意。敬茶!
4 楼        文友:周仓        2023-01-08 14:37:44
  一篇纪实散文,语言简练,主题明确,好作欣赏。
5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3-01-10 09:33:52
  “绿宝石”形象又生动,在作者和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带领下,走出了一条致富的道路,科学规范种植西瓜,令人感动!感谢乡笛老师的精彩分享!祝老师在新的一年里写作愉快!阖家幸福!
梦在何处
6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3-01-10 10:55:03
  作为一方父母官,能为老百姓设身处地着想,急他们之所急,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值得点赞。文章情感真挚自然,笔触灵动细腻,生动有趣,情真意浓,感人肺腑。
淡淡的云彩
7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3-01-10 10:57:01
  笔触生动有趣,选材典型,触动心弦,主题积极。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祝新的一年阖家幸福美满!开心不断!
淡淡的云彩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