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过年(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过年(散文)


作者:哲理 布衣,25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0890发表时间:2023-01-07 15:12:02

一九六九年的春节,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时刻。一九六八年七月三日,中共中央针对广西的“文革”动乱问题,发布了著名的“七三布告”,经历了三年“文革”动乱的广西终于平静了下来,父亲被游街批斗的苦难日子结束了,回到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一家人重新聚在了一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六九年的春节,成了我们家最喜庆、最难忘的日子。那一年,我九岁读三年级,大姐读初二,二姐读五年级,二弟读一年级,小弟还没出生。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在广西合浦西场镇,这里历史悠久。据记载,汉初,西元前112年,汉武帝平南越,设立合浦郡,在汉郡合浦的时候,西场镇就已经初步形成,两千多年来,这里民风淳朴,各种民俗、民间曲艺保留完好。每年腊八过后,圩日的街上,就开始有了年味,卖爆竹烟花的铺面一家一家地多了起来,隔三差五也有人在写春联卖,卖年货的店铺如雨后春笋,什么腊肉香肠店,干货野味店,风车玩具店,剪纸版画文具店等等。古老的街道,一天一个样,被中国红一点点装饰了起来,到了年关,整个城镇变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
   看写春联,是我童年的一件快事。大街上写春联的高手,都是当地舞文弄墨的先生,肚子里没有三五滴墨水,手指上没有三五把刷子,是不敢出门摆摊设点的。最有趣的一点是,这里常常会成为文人墨客的擂台。有时候,他们比拼吟诗作对,相互抬杠,你出上联,我接下联,你来上句,我有下句,说到精彩时,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叫好声不绝;有时候,比试笔墨,用同样的字体,写出同一副对联,或者是,用不同的字体,写同一副对联,再就是,用自己拿手的字体,写自己喜欢的对联。这个时候,你能看出,他们在相互学习,也在相互较劲,你来我往,精彩纷呈。看写春联的日子,我也学到了很多文学和书法上的知识,比如文学上关于诗词歌赋的对仗,对偶,平仄关系问题;书法上的不同字体,笔法,运笔和毛笔的运用等等,这些在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古往今来,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贴春联,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小镇更是如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这一首古诗记载了春节贴对联、放鞭炮的美好习俗。
   我依稀还记得,那个年代的一些春联,如:学大庆人艰苦奋斗,走大寨路自力更生;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扎根农村闹革命,立足田野炼红心;读毛主席书,听毛主席话;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战天斗地学大寨,快马加鞭赶昔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这些对联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烙印,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追求。
   年前做腊肉,是妈妈的一项常规任务。在春节前十来天,妈妈到菜市场买来新鲜的五花肉,回家后,切成条状,洗净晾干,再用盐、酱油、糖、香料和酒腌制一晚,第二天挂起风干,等到了大年初二,蒸腊肉便成了我们家的一道美食。
   燃放烟花炮竹是中国最典型的年俗。在我们家,购买烟花爆竹,是我们小孩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到了春节前的几天,我便带上二弟,上街游逛,了解行情,看看都有哪些新鲜玩儿,希望能找到一些去年没有燃放过的烟花爆竹。对于天箭,冲天炮,长鞭炮,摔炮,烟花,满地红光等,都是每年的必备品。在当地,放烟花,一般从除夕年夜饭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这段时间里,一天到晚,鞭炮声声,响个不停。在烟花爆竹的世界里,这就像一个童话王国,是我童年记忆最深的年俗,最愉快的日子。
   我的童年有过烟花爆竹制作经历。合浦不但是南珠之乡,也是烟花爆竹之乡。小镇里有好几个爆竹厂,烟花爆竹是小镇里的一个传统行业,烟花爆竹远销两广和东南亚地区。镇上人家,通过加工烟花爆竹,增加收入,富足生计。我和两位姐姐,每到假期,都到爆竹厂去领工回家做,有做装炮泥和装引线的,也有做装裱烟花贴纸的,一天下来,每人都可以赚到几毛钱,一个假期的辛勤劳作,不但赚到新学期的学费,还能贴补家用,增加家里的收入。
   过年做点心,是每家每户年前的标准动作,也是过年期间家中的主要零食。我们家也不例外,家里的传统项目是做酥饺和蛋散。到了大年二十九,一家人晚饭之后,妈妈就会把吃饭的小圆桌察洗得干干净净,倒出面粉,放入几个鲜鸡蛋黄,用温水调和,揉面的工作是个力气活,自然就落到了我这个男子汉的身上。我撸起袖子,双手不停地来回揉面,不一会回工夫,面团就被揉得均匀结实成型,这时,妈妈拿来猪油,让我一边涂猪油边揉面,这样做的功能就是使得饺子皮变成千层酥皮,将来炸好的饺子层层叠叠、香酥脆口。与此同时,大姐二姐将炒好的花生去皮捣碎,加入芝麻白糖搅拌均匀,做成酥饺的馅。爸爸在厨房生火准备热油,刚买来的几斤新鲜花生油全倒进了大炒锅里。大家分工有序,井井有条,我麻利地擀着面皮,快速用杯子盖出圆膜,个个一般大小的饺子皮就出货了。妈妈姐姐三人负责包饺子,装馅、捏合、绲边,一气呵成。大家你追我赶,不甘落后,一会的工夫,一托盘的饺子包好了。蛋散的做法要简单,将两块长方形面皮,中间划上一刀,再串搅在一起,做成大辫子状就成。炸饺子蛋散,是该轮到爸爸显身手的时候了,他把饺子蛋散一个一个轻轻放入油锅中,饺子在翻滚的油锅里,像一只只小猪仔,你挤我,我挤你,你拱我,我拱你,好一派欢乐的景象。稍事一会,饺子和蛋散就被炸成蓬松金黄,火候一到,立刻捞起,起锅凉冻后,便可食用。这个时候,大家会停下手中的活,吃着酥饺蛋散,评判优劣,对比过往,喜形于色。炸酥饺最怕漏糖,一旦露馅,整锅油就有焦糖,沾到酥饺皮上,产生黑斑,既不美观,又影响口感,所以,包酥饺的时候,一定要千万注意这一点。
   大年三十的清早,大扫除开始。家里每人都有合理的分工,爸爸带领我们两个男孩,负责房间的清扫,妈妈带领两个姐姐,负责厨房和卫生间的清洁。爸爸个子高,拿着竹竿绑好的扫把,负责房顶蜘蛛网和灰尘的打扫,我负责清扫地面,二弟则负责桌椅板凳擦洗,妈妈负责柴米油盐酱醋茶清点,查漏补缺,两个姐姐则负责锅碗瓢盆、坛坛罐罐地洗刷。
   这是一个欢乐的劳动场面,厨房里不时传来妈妈的歌声:“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她好比大松树春夏长青,她不怕风吹雨打,她不怕天寒地冻,她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妈妈是个小学老师,教语文,也教音乐,平时爱唱爱跳,乐观向上。我小时候一直跟着妈妈在乡村小学读书,直到小学毕业才回到镇上的中学,和爸爸生活学习在一起。
   我们家小孩的很多爱好和性格,都是受妈妈的影响,个个能唱会跳,性格开朗直爽。妈妈愉快的歌声鼓舞了我们,大家越干越起劲。两个姐姐被感染了,情不自禁地又唱了起来:“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绵。”这是一首合浦籍著名作曲家张文纲作曲的少儿歌曲《我们的田野》,歌曲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经典。姐姐们的歌声非常优美动听,很有感染力,我们三个男子汉听得津津有味,个个跃跃欲试,于是,家庭的拉歌比赛开始了。二弟不甘落后,唱起了《小司机》:小汽车呀真漂亮,真呀嘛真漂亮,滴滴滴、滴滴滴喇叭响,我是汽车小司机,我是小司机,我为祖国运输忙,运输忙。这个时候,我再也憋不住了,歌声脱口而出: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锦绣河山更加壮丽,任凭征途风云变幻,鲜红的太阳永放光芒!毛主席率领我们奋勇前进,高举起马列主义伟大旗帜,毛主席率领我们奋勇前进,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我天生是个男高音,声音干净通透,穿越房间的瓦顶,飘荡在校园的上空,有几个小伙伴,听见我的歌声,跑到我家门旁,伸着小脑袋,听得入神。歌声一落,小伙伴个个叫好鼓掌,把我吓了一跳,定了一下神,冲他们做了一个鬼脸,大家哈哈笑了起来。就这么你来我往,一个上午下来,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大扫除工作圆满完成。
   吃过午饭,稍事休息,下午时分,除夕大餐的制作马上开始。四道主菜必须要先开工完成:白切大阉鸡、扣肉、叉烧和红烧草鱼。
   先说劏鸡,我们家我最拿手,小时候贪玩,常常跑到菜市场,看别人劏鸡杀鸭,那些专业户个个都是一把好手,三下五除二,就能弄好一个鸡鸭给你,通过观察,我也学到了这点手艺。劏鸡要先调好一碗盐水,放在旁边,然后到鸡笼抓鸡,左手抓起鸡的两个翅膀,拇指和食指同时抓紧鸡头,右脚踩着两个鸡脚,右手快速拔掉鸡脖子侧面的鸡毛,用菜刀轻轻画一个口,放下菜刀,快速抓起两个鸡脚,将阉鸡倒立起来,鸡血直接喷射入碗,不一会工夫,血就放完,鸡的身体就会软下,将鸡放到一边,等待烫水拔毛。这时,要迅速拿起菜刀,用刀头搅拌小碗中的鸡血,均匀后就不能再搅拌了,否则,鸡血就不顺滑,煮的时候容易散架粗硬。哦,还有一点关键的杀鸡技巧要告诉你,刀口不能在鸡脖子的正喉咙方向,因为,大动脉在脖子侧面。如果在正面,哪怕是割断了喉管,鸡不但不容易死,血也不能放完,撒开手后,鸡还活着,到处乱跑飞扑,弄脏地板。不会劏鸡的人,经常会出现这么尴尬和搞笑的场面。烫水拔毛也是个技术活,有一句广东话说:鸡滋鸭滚。是指:劏鸡的水只烧到吱吱响,杀鸭的水要烧到滚开!烫鸡的时候,抓着鸡脚,先放入鸡头,再泡过全身,在水锅中转动几圈,热水渗透到鸡身体的每一处皮肤,一会工夫就要拿起,试一下脖子和翅膀的毛是否容易拔出,如果不行,再烫一会,最后烫鸡脚,鸡脚烫到手搓容易脱皮、脚指甲容易脱落为准。烫鸡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拔毛时容易脱皮,体无完肤,做出来的白切鸡就不美观。
   说起大阉鸡,我还要多说几句,在那个年代,父母的工资都不高,每家每户都有养鸡养鸭的习惯,到了节假日,抓一个来杀,就能解决一家人的饭桌问题,不用犯愁。我妈在乡村小学教书,学校离爸爸的中学有二十多里路,小学坐落在村里的一块空地上,四周是山坡,是养鸡的好地方。我们每年都养有两只大阉鸡、几个小母鸡,春节、国庆杀阉鸡,母鸡留着下蛋,每天都有新鲜的鸡蛋吃。幼小的时候,经常和大阉鸡一起玩,带着它们到处跑,捡稻穗、抓虫子、摘青菜来喂它,长得很快,羽毛非常漂亮,大阉鸡长成的时候,感觉个头和我一般高。哦,这是不是跑题啦?还是说回过年吧。
   做白切鸡大姐是行家里手,烧开一锅水(水面能盖过鸡的身体),放入姜、葱、料酒和盐,提起鸡头,在开水中浸泡提起三次,记住:“三起三落”是做白切鸡的绝活,这样会使得鸡腔体内部和外部被开水烫过,营养和香味迅速被锁在体内,然后文火浸泡,直到鸡八九成熟,拿出涂上一层香油,凉冻后砍碎摆盘。广东人讲的“无鸡不成宴!”,就是指这个“白切大阉鸡”啦。
   做扣肉妈妈最拿手,只见妈妈手脚麻利,将洗净的五花肉放入刚刚做白切鸡的鸡汤中,煮到晶莹剔透时,拿出冲水晾干,然后,用她织毛衣的毛线针,将猪皮均匀扎下密布的小孔,这个技术很关键,不能省略,将来在下油锅炸的时候,热油容易进入猪皮,将其炸酥炸脆。下油炸之前,妈妈还给猪皮涂一层薄薄的蜜糖,这样炸出来的扣肉金黄香甜。炸好五花肉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猪皮就会发起。这时,妈妈将成切片的扣肉放入用南乳、酱油、少许糖和五香粉调制的汤汁拌匀,再一块块皮朝碗底叠好,整齐地摆放在大海碗里,扣肉上面铺上事先准备好的梅菜,放入锅中,武火蒸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出锅时,翻盖到另一个大海碗里,一个色香味俱全的梅菜扣肉就这样做成了。
   叉烧和扣肉是同时做的,瘦肉用蜜糖、盐、酱油和香料腌制晾干,和扣肉一起下锅炸,炸到褐色,外香里嫩就好,不要过了,过了就变成香酥肉了。最后,凉冻切片装盘,就是经典的广东冷菜:蜜汁叉烧。
   爸爸的红烧草鱼做得最地道。看他草鱼去鳞开肚,用刀刃将鱼肠鱼鳃提走,鱼腩下的黑色薄膜刮得干干净净,还时不时回头对我们说,这个黑色的薄膜一定要刮干净,否则,做出来的鱼肉会很腥,味道不鲜美。接下来,他将杀好的鱼和砧板,用干净的抹布吸干水,鱼背打上花刀,涂上蛋黄,沾上干粉,放入热油中炸,炸到七八成,捞出一会,再放入油锅中炸熟。两次回油锅炸鱼,是一个诀窍!这样鱼肉香酥、持久、不容易变软。鱼出锅后,放到我们家最大最长的碟子里。最后,倒出锅中热油,勾芡做一个美味的番茄酱,淋在鱼身上,红烧草鱼上桌了。
   二姐也是个炒菜高手,鸡杂炒莴笋,韭菜炒虾米,车螺芥菜煲,咸鱼茄子煲,黄花菜粉丝鸡汤,再加一个炒油菜,满满的一桌除夕大餐摆在了我们的眼前,兄弟俩看着直流口水。
   年夜饭之前,一定要把春联贴好。爸爸拿来前两天自己写好的春联,我负责刷浆糊,爸爸负责贴春联,二弟负责帮看高低平衡,我们三人配合默契,你一言我一语,你调整,我拉平,左右对联加横批,一下就贴好了。爸爸写的春联很有意思,上联:一家和睦一家福气;下联:四季平安四季春风;横批:家和万事兴。正在做饭菜的妈妈和姐姐也出来围观,我们边读边领会,知道了爸爸的用意,妈妈念叨着竖起大拇指:“好!好!好!”。

共 832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散文述说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家人过年的故事。文章通过各种年俗活动,表现出一家人的欢乐、和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者的写作冲动来自生活的积累与观察,从往事中打捞起鲜活的一幕幕,如又走回过去,沉醉其中。这篇散文最大程度记录和反映出一家人过年的真实,几乎是原汁原味地记录。从儿时经历的年代和居住的小镇写起,精心描绘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年。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的环境与记忆是不可分割的。那时候虽然生活贫苦,又赶上动乱刚结束,具有团圆意义的年,便成了一件大事。作者描写的年俗,呈现出来的是一家人在一起的种种场面,快乐而幸福。正因为这些,才会让年有了仪式感,才会在作者心间留下难忘的回忆。作品语言鲜活,描写生动,年味十足,很有现场感。通过一幕幕细腻的场景还原,让读者感受其中的年味之余,还会触发和作者一样淡淡的忧伤。为何如今的年再也寻不到当年的味了,为何物质发达了,而快乐却走远了呢?文章弥漫着浓浓的爱意,慨叹时光的流逝,物是人非,以深情的笔触书写过往的美好珍藏,引人共鸣。一篇力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23-01-07 15:19:37
  不知何时,年再也不能让自己怦然心动,再也找不回儿时的那种兴奋。文中的一家人令人心生羡慕,也会让人不由自主滤去诸多浮躁,静心置身其中,感受之中的温暖。文中的场景引人共鸣,特别年俗,我也都非常熟悉,读文此文,也将我心底的记忆搅动起来了,思绪回到从前,浮想联翩,那段时光真的是一生最宝贵的留存。感谢哲理老师分享美文,祝安康幸福。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回复1 楼        文友:哲理        2023-01-07 15:57:38
  谢谢老师的阅读和点评,这种记忆一生难忘,心底流淌,溢于言表。不断学习,写出心声。谢谢老师指导!
2 楼        文友:哲理        2023-01-07 15:59:26
  谢谢老师的阅读和点评,这种记忆一生难忘,心底流淌,溢于言表。不断学习,写出心声。谢谢老师指导!
3 楼        文友:江凤鸣        2023-01-07 18:36:45
  作者写了一个动乱时期的春节,写得很仔细,记述了一段历史。读罢此文,让我很少感动,却非常的羡慕。那些美好的食物,那些欢快的场面,让我有了梦幻般的感觉,这是幸福的一家人,富有而和睦。十年动乱期间,可以说,我没有什么过年的感觉,家里甚至买不到一瓶酒,药剂师出身的母亲无奈用醋加了糖,加少许的酒精,用这样的酒糊弄我们。直到1978年,中国的改革元年,我从部队回山乡探亲,依然家徒四壁,没有材料过年,我跟年近九十的老祖母,只好用捣碎的花生种子,加了从供销社买来的红糖包了顿饺子,算是过年。读罢这篇文字,我心里涌动的是羡慕、羡慕,还是羡慕。
江凤鸣
4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3-01-08 20:09:37
  这是一篇非常棒的中国百姓过年民俗文化美文。朴素的语言,却读出了如诗如画的美境。百节年为首,过年,就是欢度春节。这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正如作者所说,年俗,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的写照,是最美好的传统习惯。本篇散文,把一个中国百姓普通家庭过年民俗的幸福生活和快乐的心境,写得饱满详实,让年俗文化像画面一样栩栩如生。说实话,作者所描述的那样的年俗文化,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仿佛离我们的越来越远了,科技的发展,电视春节晚会的固定形式,烟花爆竹的禁止燃放等等规则的实行,当然还有大环境的变化,让生动的有烟火气味的年俗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无味了。这样的年俗还能追回吗?与作者深度共鸣。感谢分享!
5 楼        文友:哲理        2023-01-08 20:56:58
  谢谢一海明月老师的阅读、点评和指导!看了评论受益匪浅。认真写作,才能对得起老师的期望!
6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3-01-10 16:24:43
  远走的年俗真的是一种不能言说的伤痛。在艰苦的日子里,仍然用虔诚的心去过一个好年,其中浸润的,是对美好生活多么深厚的祈愿呀!看您的文章,偷偷学做饭,也会一起感慨,即便是同样的饭菜呈上饭桌,那围坐的人儿,又怎么会是记忆中的那些呢!在追忆中感伤,也在感伤中好好珍惜当下。感谢老师支持流年,祝福!
7 楼        文友:哲理        2023-01-10 20:35:45
  谢谢平谈是真老师的阅读和点评。同感同感!那些流逝的岁月和民俗,令人叹息、伤感和痛惜。谢谢指导!认真学了。
8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3-01-11 18:28:33
  老师的文章对过年时各种习俗的描写非常详尽和认真,勾起我许多回忆。现在的年俗少了,年味也淡了,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觉不出什么,对经历过这些的人来说,却会感到有许多的失落。从前的人们或许贫穷,但浓浓的年俗年味儿里却包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和烟火味,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感谢老师分享美文。
闲云落雪
9 楼        文友:哲理        2023-01-12 16:15:42
  谢谢闲云落雪老师的阅读和赞赏,能引起老师的共鸣,是我的荣幸!文章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这种朴实的手法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发表仅仅四五天,读者就超越两万多,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10 楼        文友:百合凌波        2023-01-14 20:07:51
  看了这篇佳作,想起小时候过年时的情景,那是八十年代,年味很浓,好多人家把好吃的集中到过年时吃,平时不容易看到的水果和糖果,过年时父母都会拿出来。正月初一,我们小孩子穿上母亲自做的新衣、新鞋,左胸用捌针挂上新手帕,可以在雪地上跑来跑去堆雪人,用长辈给的压岁钱去买小鞭炮,满满的幸福感。但现在已经找不到这些了,年味远离,我们的孩子再也享受不到我们童年时的快乐,感受不到天真无邪的笑容了。哲理老师的散文中细节描写非常细腻,没有亲身经历过是写不出来的。感谢好文分享,并祝大家新年好!
喜欢写字,希望放飞梦想。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