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灶台的温暖(散文)
小时候,老家住着里外两间土屋,土木结构,很低矮。外间一盘大炕,炕边是一个大大的灶台,安一口七印大锅,由于人口多,灶台很大。
记得寒冷的冬天从屋外进来,总要先把手放在灶台上或锅盖上捂一捂,那是一处温暖的记忆。有时锅盖上正冒着热气,锅里有可吃的东西,揭开锅盖就看到焖熟的土豆或热好的旧饭。我和妹妹玩耍得正饿了,赶紧拿出几个土豆,吃起来是多么香甜。
我们对灶台有最温暖的回忆,每当饿的时候就到了饭点,知道母亲正坐在灶前,吱咯吱咯拉着风箱烧火做饭。烧的是柴草,树枝,都是我们放学后到山凹树林中耧扫回来的。到了秋天,放学后就出去耙耧,弄回来一袋一筐的,堆放到小囫囵里,母亲用的时候就去抱一捧,烧起火来旺旺的,灶膛里呼呼地响,一会儿就烧开了水。母亲烧的火旺,又不费柴火,我看着好玩儿也要烧,可是一烧就冒烟,一股一股的烟往外扑,烟熏火燎的,火不旺,还费柴火。母亲说我添的多了,不能通风,烟也来不及抽走,原来烧火还需技术。
我慢慢地学会了烧火,每当做饭时,就帮母亲在灶间烧火。看着母亲在锅头上忙碌,有时候她洗菜切菜,双手麻利地拾掇,有娘的家真是幸福。母亲不停地炒煮蒸焖,身影匆匆,我就坐在小板凳上,用心地烧火。如果烧树枝木棍,火苗很硬,火势很强,不用多么费心,只要放进去几支,拉动风箱,很快红火苗就冒出来,如果是木块,木棍,红火苗过后就是蓝火苗,更有力度,只需悠悠地拉着风箱,轻松省力,一会儿的功夫就开锅了。
母亲总是把锅台拾掇的很干净,过几天就在锅台四周刷一次白土水,洁白卫生,做的饭虽简单,也香甜可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条件好了,我星期天回家看望母亲,最爱吃母亲做的烙饼炒鸡蛋。先用温开水把面和得软一点,放半小时,母亲洗菜打鸡蛋,菜准备好了,面也醒到了。
我只会烧火,看着母亲在锅台前忙活,熟练地在面板上揪挤,擀面饼。我烧热了锅,母亲在锅里抹一层麻油,放上五六个小圆饼,这时要用慢火,烧树叶,碎柴火,火苗软。熟了马上翻过来,刷油,不时地翻铲挪腾,随着锅里哧啦哧啦的油烟轻响,锅头蒸腾着油香饭香,热气缭绕。在母亲不停地口头指导下,火候大小均匀,烙饼煊软,叠好一摞,出锅待餐。火大了饼发硬,及时翻铲调换位置,就能一起出锅,是要技术和经验的。母亲烙出的饼,外皮金黄,酥软好吃,常吃常爱,让人永久回味。
母亲做的炒鸡蛋也别具味道——鸡蛋片薄厚合适,在锅里用锅铲切成匀称的小块,金黄清爽,油香可口,百吃不厌。
母亲在灶台前操劳了一辈子,她戴着一个旧围裙,弓着背,伸向锅口的身姿,永远不知疲倦,给我们带来了一顿顿或普通或稀缺的美食。在母亲的辛勤劳作中,我们得以填饱肚子,成长强壮,走出小屋,走上人生远途。是母亲把我们一个个喂养成人,完成她艰辛的使命。
在过年之前总要压粉条,这不知是延续了多少年的习俗。压粉条很费事儿,要会和面,明矾要放得正好,粉条才会又白又长,压得也通畅省力。明矾放大了,和出的面挤颜色重,压不下去,下到锅里易断成小截儿。压十多斤的粉面,劳累多半日,其中和面最费力也烫手,开水浇泼,粘到手上烫的要命。要趁热使劲儿揉,揉筋道,揉软和才行。母亲都是一个人和面,把手烫得红红的,我们干着急,帮不上忙,只能打个下手。
压粉条的时候,我们就是主力了,用饸烙床,站在炕上使劲儿压下去。一次次重复着机械的动作,压好几案板,笼屉,篾笓,能用的都用上,摆满了柜上炕上,最终完成了又一道工序。
下粉条就省事儿多了,我负责烧火,母亲在灶台边看锅,一锅水开了,粉条在里边翻滚,飘上来就熟了。母亲用大抓篱捞到水桶里,冷却了,然后再团到筐里,提到院子里冻着,一团一团的粉团就成型了。累一天下来,母亲腰酸背疼,躺在炕上,不想动弹。
生活好了,不愁吃喝,可以改善饮食,品尝母亲的手艺。但也不会忘记穷困的年代,缺吃少穿,柴火不够,烧不热炕。每次烧火都省着点儿用,不然一顿饭都做不熟。下雨天没有干的柴火,一做饭就发愁,湿烟腾腾,不见火苗尽冒烟,呛得人两眼流泪,直往外跑,很难做熟一顿饭,只能简单地做点熬糊糊。
一到冬天,烧火是最艰苦的一件事儿,坐在灶坑里冻手冻脚,母亲的两只脚冻得不行,就从炉膛里铲出红红的灰烬,烤手烤脚。一早晨做一大家子的饭,还要喂猪喂鸡,有时要焖一大锅小土豆喂猪。冻一早晨,直到吃饭的时候,母亲才能坐在炕头上,温暖手脚身体。
我对老家的炕头灶台有深厚的感情,虽然苦难重重,却永远温馨留恋。84年我成家后,开始住平房,在小南房里也盘了一个灶台,大概是一种怀旧的情绪吧!那个没连着炕头,不为取暖只为做饭的灶台,蹲在墙角里,小巧玲珑,锅也很小,变成了五印的小锅。
冬天做饭用火炉,夏天做饭用灶台,正房里就不会燥热。吹风机代替了风箱,烧煤,干净省事又快,做出的饭菜好吃。灶火又冲又硬,小铁锅里炒菜,哧啦哧啦,烟气炙烤,热浪蒸腾,入味上色,火候合适,节时利索,十多分钟就搞定。人间烟火的喜色,充斥灶间,忙碌而喜庆,一家人会食欲大增,一顿饭下来吃的盆干碗净!
有的人家还盘了两个锅头,一个炒菜,一个蒸饭,这种设计适合人多的家庭,家里来了客人或者过年过节,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后来,小灶台渐渐被煤气灶取代,人们再不用独立的灶间,在厨房的桌柜上就可以直接做饭炒菜,更加省事便捷。但却永远丢弃了农家烟火味道,没有了灶间特有的热气蒸腾,也不用在锅头上贴上灶王爷像。灶间的煤面儿柴火成了旧名词,火铲子,掏灰耙子,小板凳,也都放到了储物间,不见天日了。
再后来,厨房又增加了电磁炉,电饭煲,电炒瓢,高压锅,电饼铛,还移进了一件更高档的大块头——冰箱,占据厨房一角。从此冷暖随意,炎热不惧,常吃常新,不再为冷藏冷冻绞尽脑汁。
如今的厨房更是先进前卫,成为了淘汰旧时代的重要领地,微波炉,烤箱,切肉机,饺子机,消毒柜,洗碗机,一应俱全,唯恐不先进,极力打造成自动化多功能的现代化厨房。年轻的主妇们得到全方位解放,不再为一日三餐发愁,过上了人人都在追捧的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