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儿时最喜麦面香(散文)
小时候,我父母他们那一辈人种田是要向国家交上交的,而且很繁重。再加上那时家里人口多,所以每到春夏之交总有青黄不接的时候。每到这时,我们都盼望地里种的小麦能早些成熟。这样,家里的口粮就不那么紧张了,在端午节的时候,母亲也就能给我们做馒头、炸点心吃了。对于美食的盼望和想象,想想都流口水。
我们的童年不像现在的小孩子有那么多好吃的零食,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想办法弄零食吃。小麦还没成熟呢,我们小孩子就开始打麦穗的主意了。星期天打猪草或者晚上放学的路上,几个馋嘴的小伙伴有时从麦地里掐一些就快成熟的麦穗烤着吃,也甭管是谁家的,我们小孩子掐一些,也不会有人说什么。火柴早就备好了,找来一些枯死的野草点燃,我们把青麦穗放在火上烤,等闻到麦香味,所有的麦穗都已均匀受热,就算烤好了。稍微冷却一下,然后把麦穗放在两掌之间来回揉搓,最后吹去麦壳,手掌上就只剩下烤熟的、饱满的、红红的麦粒了。小伙伴们就你一把,我一把地分着吃,常常把自己吃成一个花脸猫。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烤麦粒吃起来很筋道,很香,是我们的童年我们孩子自己发明、制作的美食。
童年的夏天,夏风吹着吹着,就吹开了栀子花,田野里也翻起了金色的麦浪。童年的时光在饥饿和盼望中终于迎来了麦收时节。随着连枷那有节奏的响声在乡村里四处响起,汗水和微笑同时挂在父母和乡亲们的脸上。这时,端午节也到了。
我们小时候,家里吃面粉都是自己到面粉加工作坊去加工,父母常常要担着担子走很远的路。虽然很辛苦,但丰收的季节,又到了端午节,他们忙起来依然很高兴,很带劲。
小时候到了夏天,往往家里的陈粮已经不多,有时甚至要向亲戚或邻居借一些粮才能度过饥荒。新麦面一下来,母亲就松了一口气,一日三餐,总是想着办法给我们做各种面食吃。
那时,我最喜欢母亲做的手擀面。母亲先找个面盆和面,面团揉压好之后,在抹干净的大桌上撒上些面粉,找来一根木头做的擀面杖,转着圈儿不停地擀动面团。直到把面团擀得有锅盖大小,像纸一样薄才停下来。把擀好的面张卷起来,切成细条、撒开晾在桌子上。水开了,撒面下锅,放上苋菜、猪油、盐,再烧开,一大锅热气腾腾、喷香的、筋道的母亲牌手擀面就做好了。我们每个人都能吃几碗,能把肚皮撑得滚圆。小时候,母亲常说,吃一次面就像吃一次肉一样。那时,生活很清苦,平时很少吃肉,家里养的一头猪只有过年时再杀。
做馒头就有些复杂了。母亲要先买酒曲做一盆酒糟,然后再取酒糟做酵头。这样做出来的馒头吃起来才健康,也更有麦香味。端午节的时候,有时母亲还用面粉炸甜甜、圆圆的油香吃,炸韭菜馅的油饺子吃,那时已算是奢侈了。童年时母亲农活、家务活都重,对于面粉最简单的吃法就是做面疙瘩吃,和上糖,或者就着咸菜、凉拌黄瓜,每个人都能吃几碗。
时光飞逝,如今母亲已经白发苍苍,我家已经好多年没有做过手擀面了,吃的面粉、点心也都是买的。记忆中,童年里母亲做的各种面食,是那些清苦生活中的一味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