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寻迹金鹅山(散文)

编辑推荐 【风恋】寻迹金鹅山(散文)


作者:贤者无忧 秀才,1973.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78发表时间:2023-01-12 16:33:57
摘要:离开蒲江已经近二十年了,我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山山水水总是让我魂牵梦绕。这里的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总是吸引着我这个喜爱文字,喜欢踏着大地寻迹的人。 趁作协年会之机,我的这个几近甲子的心又奔向了在心底浮沉很久的地方——金鹅山。

人生几十载,岁月悠悠然。十五岁从故乡拼命奔向远方,到如今,猛然回首,我的远方其实并不远,她就在成都西南面的川藏交通要塞,享有“绿色蒲江,天然氧吧”雅称的绿色小城——蒲江。
   曾经,我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如今,离开蒲江已近二十年,这片土地上的山山水水总是让我魂牵梦绕。这里的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总是吸引着我这个喜爱文字,喜欢踏着大地寻迹的人。趁作协年会之机,我这颗几近甲子的心又奔向了在心底浮沉很久的地方——金鹅山。
   出发前查阅了一些史料,对金鹅山有了初步的了解。
   “金鹅山”,位于蒲江县城西三十八里,其上有大石似鹅形,相传普贤菩萨见此山雄壮,恐其与峨眉山并峙争高,故飞石以压之。传说这山是一只金鹅,人们就叫做了金鹅山。山下有金仙桥,始建于清初,毁于洪水,道光元年(1821)重建,修桥碑为庑殿顶,顶部宽1.25米,柱身正方形长0.65米,通高3米,知县昔光祖等人题记。桥跨临溪河,其左为金仙堰,其右为石鹅坝。山上有金仙寺,一作金鹅寺,该寺“县西四十一里”,位于鸳鸯厂之侧,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搜狐:我爱蒲江•每周一宝——金鹅山石刻)
   带着挖掘地方文化,了解金鹅山的由来之心,经过宽阔的蒲塘大道,来到大兴场。曾经在大兴学校帮扶时,学生给我系的红领巾,好像还在胸口飘扬。右拐后往复兴方向行驶,不多久就看见一个熟悉的路牌——炉坪村。驶过二十八年前刚到蒲江不久时,单位资助修建的炉坪桥时,我被好客的村民灌醉的情景又浮现了出来。有一种时过境迁,似曾相识的感觉。车子在一片叶子已经飘落,枯枝裸露的猕猴桃园里穿梭着,久了就迷失了方向。
   停下车来,问问在田间忙碌的两位妇女。原来两位是母女,年轻美丽的姑娘姓宋,在县医院工作。年轻姑娘不知道金鹅山的具体位置,母亲说知道大方向,就自告奋勇地要给我带路,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遇到好心人真是幸事。于是,这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大姐放下背篼,从田里走出来。攀爬田坎时,好像腰被扭了一下,脸上露出了疼痛的表情。见我有点诧异,大姐说:“没事,我就是在村里做农活几十年,扭到过的旧伤,哥老倌,你看嘛,我这几亩田都是我一个人开垦出来的,那时我们这一带很穷,她老汉去西藏打工去了,只有靠我自己。”
   一聊天,才知道这位面容和善的大姐与我同庚,属兔,春节后就是六十甲子了,比我大两个月,常年与土地打交道的她,看起来比我健实,年轻许多。
   女儿非常文静,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说话轻言细语,有礼有节,笑容可掬。谈话间知晓,她在县医院干工会工作,喜欢做业余家庭教育,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疫情过后,孝顺的宋姑娘周末回乡下,帮助母亲做点农活。
   宋姑娘不再像抗疫时期那样忙碌了,周末就回乡下帮母亲做农活。宋姑娘也喜爱文化挖掘,平时也爱写作。她说自己生活在这里三十多年,只是听说过金鹅山,也没有登上去过。她也带着好奇心搀扶着有腰伤的母亲往金鹅山方向徒步前进。
   金鹅山远看像一只大大的金鹅,高出周边的小山丘,卧于星罗棋布的山丘之间。大姐其实也只知道对面的那座山就叫金鹅山,从临溪河平坝地区嫁到这里三十几年了,也没有时间攀登过,每天都为油盐柴米酱醋而奔波。今天说要上金鹅山,倒是将她的好奇心激发了起来。
   沿田坎往山顶方向行进,几段路下来就没有了路。我们不知道往哪前行,大姐也只有停下来,问问田间正嫁接猕猴桃的老乡。老乡也是指了一条模糊之路。宋姑娘面带难色,嘴里说道:“老妈哎,你找不到就算了,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啊,到时进退两难啊。”
   “傻女儿哎,路是靠人走出来的,你只管往大目标方向走,一直攀登,不要停步,你的目标就会实现。人一辈子也是这样,只要你肯往前走,不怕吃苦,你就会有好日子过。”我的耳朵简直不相信这样有哲理的话,是从一个农妇嘴里说出来的。
   大姐非常健谈,语言就像田里的猕猴桃一样一串接一串。感觉她有好多的话想说出来,好多的幸福与辛酸要与人分享。后来的聊天中知晓,大姐就是用那坚实的脚步,在这片土地上,稳步前行三十几年,辛苦养育出了一个大学生女儿,让宋家的“勤奋、求知、豁达、善良”家风得以传承,与宋家四弟兄一道支撑起了宋氏大厦。
   与我同庚的大姐,除了辛苦劳作外,还尽心赡养父母,才从失去九十岁的宋母的悲痛中走出来。大姐心中一直装着一个希望,就是等女儿长大成家了,自己就松劲了。如今宋姑娘也成家了,大姐却依然只是嘴里说说“不做了”。反而自己做得更多了,除了农活外,还担当起了村里清洁工。头上那顶红色软边帽子就是她风雨无阻的见证。她回过头来,笑着对我说:“老弟啊,我每月做清扫,有1700元钱,我现在除了腰杆有点老毛病外,其它没有啥问题。这样我就少给女儿一家人添麻烦,她也不容易,有两个孩子,花费又很多。我和她老汉还动得,靠自己还能够生活。”
   说到这里,大姐一脸灿烂,而宋姑娘却低下了头,从裤兜里拿出纸巾抹去控制不住的泪水。
   闲聊中,我们的脚步已经翻越了几道坎,爬过几道坡,经过宋姑娘熟悉的上学小道,走过了大姐曾经开垦的茶道,踏上了金鹅山的顶部。
   登高望远,看起来不高的金鹅山,已经有让我们有“一览众丘矮”的感觉了。山顶依然被勤劳的农人开垦成了猕猴桃园,一排排水泥桩,支撑着猕猴桃枝干,架着滴灌水管,让我感觉仿佛入了迷魂阵,走进了八阵图。也想象着秋日丰收时的猕猴桃绿叶覆盖,果实挂满枝头,一旁蜿蜒的水泥路上满载猕猴桃的货车穿梭的场景。可以想象出蒲江农民付出的汗水与发挥的智慧。
   环山顶徒步一周,没有见到网上资料介绍的金鹅山的建筑,唯有一个大大的圆形水凼镶嵌在中央,这是金鹅山周边的自流灌溉工程体系。从水凼梯步登顶,更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大姐坐在水凼的边沿上,将她的红色帽子挥舞起来,就像一个大领导在向金鹅山的山水田地挥手致意,也有登顶成功后的昭示。这时的大姐已经不再是一个农妇了,她有指点江山之气势,想把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生活几十年的辛酸让风带走,让新的生活从此开始。
   透过冬日的薄雾,举目远眺,远方成都第三绕城高速的高架,穿越这片土地,由南向北奔向远方。临溪河泛着金光,悠悠流淌。近邻的成雅快速通道、寿卧路和连镇穿村的水泥路,就像血管一样,弯弯悠悠,穿越村子,连接农家。物资和人才的流动给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像大姐一样勤劳的人们种植猕猴桃、耙耙柑。他们用双手将金鹅山这一带曾经贫瘠的土地,哗变成了致富的乐园。
   大姐休息一会,从极度的兴奋中回到眼前。她说:“老弟哎,以前我们这一带比较穷,很多人都出去打工,我也随我家老头子到西藏去挣过钱。在家那真是守到金鹅受穷。哎!那二年真是苦啊,我们打工走了,女儿就留守在家,她奶奶照顾她长大,现在政府非常重视农村,我们这一带都种猕猴桃耙耙柑,家家都是十万元户,买汽车,修楼房,现在比城里生活差不到好远了。”
   大姐所在的村子有个优美的名字——鸳鸯村。相传金鹅山这一带盛产铁矿砂石,一对夫妻从南方,翻山越岭来到这里,开办铁厂。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同甘共苦,艰苦创业。白天收砂石,筛铁砂,晚上就开启铁炉,燃烧砂石铸造成铁,形同一对鸳鸯。临近的临溪河,常有野鸭,天鹅和鸳鸯飞临,夫妻二人精心呵护。在一次爆破中,一对鸳鸯被剧烈的火药爆炸声震死,喜爱鸟儿的夫妻二人,将鸳鸯埋葬于山丘之巅,含泪用自己生产的铁砂,铸造了一对鸳鸯,矗于山丘之中,并将自己的铁厂改做鸳鸯厂。时光流逝,人们将这里叫做了鸳鸯村,宋姑娘曾在鸳鸯小学读书。后来学校撤销,村子合并,穿村子而过的道路却依然叫做鸳鸯路,人们依然叫这里为鸳鸯村。
   冬日寻迹金鹅山,我的思想在遥远的传说与现实之间穿越,在贫穷与富裕之间交织。金鹅与鸳鸯守护的这片土地,曾经贫瘠,曾经苍凉。改革的春风,让这片土地青春焕发,山清水秀,绿意盎然,政通人和,百姓富裕。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著有“生态福地,大美小城”之称的千年古县,拥有“绿色生态成都第一”的郊区新城,正在奋进中加速蝶变,成为川藏交通的重要枢纽,成为公园城市的重要板块。
  

共 32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探索古典文化与临时遇见母女俩描写相结合的叙事散文,读来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作者带着寻求古典文化的一种热情,置身到金鹅山去走走看看,看看那里的古乡古色,了解那里留存的一些前人未走完的足迹。正与当今提倡的抢救历史,保存古典一脉相承。作者秉承这一夙愿,翻山越岭去往金鹅山,从而给读者带来积泽于古的生动阐述。不得不说路遇村妇的生动描写,带给有志者以鼓舞与鞭策,一句从村妇嘴里说出的:“路是靠人走出来的,你只管往大目标方向走,一直攀登,不要停步,你的目标就会实现。人一辈子也是这样,只要你肯往前走,不怕吃苦,你就会有好日子过。”这句话,给读者也带来重点的记忆,这句话饱含哲理与志向。文中的鸳鸯村,鸳鸯路的来历,这一则故事读来,也非常感人。就是因为作者的探索,才发现这些令人难忘的故事。一次履行,仿佛就是一次洞察,书写也是一次深刻的记忆。感谢作者带给读者得精彩记录。佳作,推荐阅读。【编辑 文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文绮        2023-01-12 16:36:52
  文章带给读者以探索古文明的一种意愿,寻求一道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生动且通俗易懂。感谢作者赐稿风恋。
文绮
2 楼        文友:贤者无忧        2023-01-12 17:02:33
  谢谢文绮老师的精彩编辑,你完全领会了我的创作思想!
3 楼        文友:张忠福        2023-01-12 18:43:50
  读刘老的文章,总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且都是随性而来,自然贴切,没有丝毫强输硬灌的感觉。这,也许就是“文以化人”的最高境界,既有文化底蕴的支撑,更有贤者沌正的质朴。
回复3 楼        文友:贤者无忧        2023-01-12 20:46:34
  谢谢张老师的品读,我们这个年龄已经是成熟至极的时段,我的创作,就是用眼见的,体验的事物景象,来发现人世间普通人的平凡与伟大。文章中的大姐就是一个典型的农妇,但是她不抱怨,不仇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始终生活在希望的阳光里。我理解的文学就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记录,并升华,总结提炼。谢谢张老师!你对我的文学创作思想的透彻解读!
4 楼        文友:宋威杰        2023-01-12 22:27:48
  跟着作家刘老师一路寻找儿时的记忆,走过儿时的田坎地头,爬过儿时的高山,发现路越来越难走,山越来越矮小,哪怕遇到前方的困难阻碍,母亲都毅然决然坚定地走在前面,毫无退缩,母亲的话语深含人生哲理,不断地引领者我向前!直到前方出现一条康庄大道!感恩刘老师用心抒写的这篇佳作,把故乡的历史遗迹金峨山挖掘的细腻,还有那美丽的鸳鸯村传说……站在金峨山的山顶放眼展望一幅乡村振兴画面尽收眼底!为勤劳的母亲点赞,为勤劳的家乡人民点赞???????? ???????? ????????
5 楼        文友:叶华君        2023-01-12 23:08:35
  刘老师信手拈来皆成文,这篇文章随性自然娓娓道来,写出来了最美的情怀。给美文佳作点赞。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6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3-01-13 17:31:31
  蒲江是作者曾经工作了十年的地方,且作为邮政的职业性质,走村窜户是即是工作,可以说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作者的足迹,所以对那片土地保有深情。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对曾经洒下过汗水的土地,更是具有别样的情怀。趁蒲江作协开年会之机,有意去探寻和挖掘金鹅山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两个传说故事让金鹅山增加了历史的神秘与文化的厚重色彩。路遇的宋家母女,则是旅途的风景与亮色。而农妇大姐说的那几句富有人生哲理的话,其隐含的深意无穷,既体现了农民勤劳朴实的品格,又衬托出高雅与职业无关,智慧与学历身份无关。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拔高与延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反应出作者的博爱而悲悯情怀,关注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是作者永远的创作主题和方向。文章构思巧妙,主题积极明确,描写和修辞运用得体,增加了文章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佳作拜读学习!
碧潭飘雪
7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3-01-13 17:32:42
  感谢刘老师辛苦创作赐稿支持风恋碧潭!期待更多原创首发佳作呈现!祝福创作顺利愉快!佳作已申报精品。
碧潭飘雪
8 楼        文友:山雨潇潇        2023-01-17 16:25:39
  文章虽说是一篇游记,但却又跳出游记那种游山玩水的固有模式。同庚大姐、宋姑娘的到来,让文章有了人物,有了思想,有了灵魂。通过对话与素描,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写出了一个时代变迁下的人们的美好生活,励志感人。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