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黑人白话之三十六(随笔)
◎《黑人白话》
难过时读苏东坡而不难,无趣时读苏东坡而有趣,失望时读苏东坡而希望,清苦时读苏东坡而清欢。这就是读苏东坡与读孔孟、读屈原、读李白、读杜甫有所不同的地方,也是那么多年那么多人都喜欢苏东坡的重要理由。
20230112
◎《黑人白话》
“阳过”之后出虚汗、咳嗽、乏力、味觉减退甚至消失、活动能力下降。在这五个症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出虚汗、咳嗽和乏力。有人一周如此,有人一月如此,有人一月过后仍然如此。除了休息、营养和消炎还有什么好办法?
20230112
◎《黑人白话》
痛爱=爱痛。
20230112
◎《黑人白话》
苏东坡的伟大,在于他被贬到黄州、惠州、儋州之前,都曾心惊胆战或者心灰意冷的想到过死,然而天性豁达的他,很快从哀死转化成乐活……不仅活着从鄂南、岭南、海南回来,而且活出了千古文章、千秋文豪,活成了永恒于世的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实干家、大美食家……直把那些想整死他的人活活气死。更气人的是,苏东坡在临终前还坦然相告: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20230112
◎《黑人白话》
李叔同熟识文学艺术,弘一法师精通哲学禅理,两者之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1918年7月13日(农历)的杭州虎跑定慧寺。其实,走上这座桥是从1916年虎跑寺中的“断食疗法”开始的,那一年,37岁的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做美术、音乐老师。这份工作或者说杭州打工是1912年西湖边上的故事,距今110年。当时的中国,兵荒马乱;当时的李家,破产败落;当时的叔同,身心俱疲。
20230112
◎《黑人白话》
无论秭归纪念屈原的端午,还是儋州纪念苏轼的腊月,都要努力深入到精神层面里和文化底蕴中,千万不要只注重“穿衣戴帽”的形式,或者另有“搭台唱戏”的功利,那样难免有不伦不类的滑稽。比如这些参加儋州“寿苏会”的特约嘉宾中,几人读懂苏东坡?我看只有郦波和意公子尚可,司马南只是半瓶子醋。如若不信咱们就问问在天有灵的苏东坡。
20230112
◎《黑人白话》
丰子恺曾经说过:人生就是三层楼,一层是物质生活,二层是精神生活,三层是灵魂生活。他的老师李叔同在三层楼上,令人敬仰。他在二层楼上,我们在一楼半——离他很近,不仅敬仰,而且亲切。最让我们感到亲切的是,他一直到老的童心、童真、童趣。黑人希望自己也能够做个这样的老顽童。黑人还有个希望就是去上海找到丰子恺的故居。
20230112
◎《黑人白话》
记得黑人四十三岁的时候也遭一劫难,一帮小朋友安慰我,给我庆生,劝我切莫心甘。酒过三巡,黑人口占四句:人到四十三,日已过中天,老牛自知晚,奋蹄且扬鞭。听我这么一说,弟弟妹妹们也就不那么担心了,而事实上的我,既没有奋蹄,也没有扬鞭,却是一蹶不振,从此身心散漫。苏子瞻的四十三却没人敢上前安慰(更不要说庆生),因为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在他六十五岁的人生中,四十三岁是一个急转弯,从如日中天到日落西山,此后的二十二年,起码有十二年不是被贬谪流放,就是在贬谪流放的路上,官场上的朋友或落井下石,或躲之不及,更有一大批好朋友受到各种形式的牵连。然而,此时的文豪苏子瞻,变成了英豪苏东坡,不仅没有向命运低头,而且在人生的低谷奋力登上了文学的高峰、艺术的高峰、思想的高峰、精神的高峰。
20230112
◎《黑人白话》
这首《江城子》是苏轼最典型的婉约词。多少年来,让我刻骨铭心的就是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十三个字的啼血之句,千古共情,万代同悲。阴阳两隔,生死难分的可以是妻子,可以是恋人,可以是父母,可以是子女,可以是兄弟,可以是姐妹,可以是恩师,可以是挚友……于是,一首《江城子》,千秋苏东坡。十年生死恋,万方共悲歌。
20230112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