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打米(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奖】打米(散文)


作者:可言 童生,70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86发表时间:2023-01-14 14:41:59

打米在我家乡是最为平常又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是把稻谷变成大米的一道工序,现在看来很简单,然而在我的记忆中它并不那么简单。
   说到家乡,自然离不开河流。我的家乡也不例外,一条没有名字的河流蜿蜒地穿过家乡的那片村庄,整个村庄显得有了灵气,它自然也成了我少儿生活中快乐的源泉。
   河水一年四季在河里流淌着。然而河水的流淌也非一帆风顺,途中有好几处被截断,建起了河坝。河坝的旁边会有一个小房子,那就是我记忆深处最早的打米的地方,它有个似乎通用的名字,叫水电站。
   河坝的水通过一个“水渠”引到打米的房子。说是“水渠”,其实是对它的一种贬损,在我看来,它是一个水利工程。水闸门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个人手工便可以操作,打开和关闭都很方便。为了应对湍急的水流,它的底部和两侧都是用石砖砌成。每一块石砖都是石匠们精心打凿而成,外形规则,凿痕清晰可见,大的有两米多长,让人不禁惊叹于前人劳作的艰辛与伟大。
   水电站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每次来打米,要是管理员不在,只需要在米房门前大喊一声,附近那片农舍一定会有回应,要不了多久,就会有人不紧不慢地走过来。
   管理员打开水闸,然后用手轻轻的带动那宽厚的皮带,打米机就转动起来。湍急的水流声、打米机有节奏的响声,和谐又温柔。
   这个时候我最喜欢站到水渠的盖板上去,看那水流从脚下闪过,然后带动水轮旋转的样子,感受那水的威力、大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智慧。所以那个时候,跟着父亲去打米是我很期待的一件事。
   不过,那个时候交通还很不发达,不象现在几乎家家都通水泥公路。那个时候公路只通到公社,其他都是逼窄的土路,打米时必须用肩膀把稻谷挑到打米房。打米房也不是免费的,按次收费,为了省钱,父亲不得不每次都把两个箩筐装得满满的,我后来才知道:两个箩筐装满,足有一百六七十斤。我至今未曾挑起过一百六七斤的担子。那时候离家最近的水电站距我家也有约两公里,父亲必须挑着这一百六七斤的担子,往返于这两公里的路上,光这一项就够他辛苦的。那个时候的打米机其实是很简单的设备,只是把谷子粉碎一下而已,输出是大米和谷糠的混合物,这个时候还需要一道工序叫“车米”,就是把米和糠的混合物放到“鼓风车”上去吹三到四次。目的就是把米、糠及沙子分开,保证米里没有其他杂质。“鼓风车”通常是木质的,一个人的高度,有一个手摇的风叶轮,就靠这个叶轮的旋转把米和其他杂质分开。米和糠的混合物必须用簸箕装好,奋力举过头顶,倒入鼓风车里。这也是一项很辛苦的活。鼓风车一旦转动起来,空气里便充满糠粉和其他粉尘,农民似乎习惯了,好像不在乎这些粉尘,其实这些粉尘时刻在侵蚀着他们的身体,农民也知道这些粉尘使他们很不舒服,只是他们没有条件讲究这些。现在想来,要是他们能在打米时戴上一个口罩该有多好呀!
   没过几年,大队部也有了打米的设备,是烧油的。因为离家近,它成了我家新的打米的地方。每次去都要忍受震耳欲聋的机器的嘈杂声。狭窄的空间里充斥着糠粉和灰尘的混合物。让人睁不开眼睛。所以这个时候我不再情愿去跟着父亲去打米。
   后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宽搞活,农村涌现各种各样的营生方式,流动式打米机也出现了。车子和打米设备一体,机动方便。每到一处大约十分钟就可以把打米设备支好。工作结束后,可以很快的把设备收拾好,再开往下一个地点。那个时候大部分家庭都已经通了公路,因此,打米这件事,可以“服务到家”了。同时,这个时候打米设备有了很大的进步,设备输出已经是纯粹的米,不再是混合物,也就少了“车米”这道工序,打米的工作也变得很简单了。遗憾的是这样打出来的大米质量不是很好,通常大米里还会有少量糠和沙石等。
   再后来,村上出现了一种大型的打米设备,用电的,噪声较小,一次性完成,而且分拣很干净,收费不贵。
   因为这种设备体积大,所以只能是固定使用。这需要各家各户把自己的稻谷送到打米房。于是各家以不同的运输方式去打米,有用手推车的,也有用摩托车和小车的。基本没有人用肩膀挑了。父亲本不会骑摩托车,为了适应新的形式,专门买了一辆摩托车,并学会了使用,这样一直困扰父亲的打米工作也就变得很简便了。
   现在,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母亲一个人住在乡下,打米的工作有时也会突然冒出来,所以每次回家一定要把打米这件事考虑好。
   从现代大农业的观点来看,我所说的打米工作显得原始和简陋。但是历史曾经一度是现实,我们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就此为起点,再往前推,打米的工作只能是更加简陋和原始。由此推测到农村人生活的不容易,故记述之,也彰显着时代的进步。
  

共 18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以生动的笔触讲叙了家乡打米方式的今夕变迁。因为不通公路,过去,去水力发电带动的米机房打米,必须要挑着一百六七十斤的稻谷走上几公里才能到达。打出来的米也不是一次成功,还要经过鼓风车的分拣筛选才能把大米和谷糠、沙子分开。劳动量大,工作也很辛苦。后来有了上门服务的小型打米机,就减轻了许多劳动强度。再后来出现了大型先进的打米设备,家家户户也通上了公路。人们可以选择各种交通工具去打米,方便快捷。在这一系列的打米方式的变化之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比之下,让人深刻感受到过去时代的不易,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学习分享老师精彩佳作,推荐共赏,感谢大力支持。【晓荷编辑:萧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3-01-14 14:45:40
  感谢老师倾情分享,创作愉快,小年快乐。
回复1 楼        文友:可言        2023-01-14 15:30:08
  感谢老师精彩编按,顺祝小年快乐!
2 楼        文友:可言        2023-01-14 15:32:43
  感谢萧垦老师精彩编按,老师辛苦!顺祝小年快乐!
3 楼        文友:何叶        2023-01-14 16:33:54
  学习可言老师好文,打米这个词我还真感觉有些陌生呢?仔细一看原来是加工的一道程序。学习老师好文,问好老师。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可言        2023-01-14 18:02:02
  感谢社长的鼓励,你要是在南方,对打米这个词肯定会熟悉。
4 楼        文友:可言        2023-01-14 18:03:13
  感谢社长的鼓励,你要是在南方,对打米这个词肯定熟悉。
5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01-14 18:18:10
  欣赏老师美文,小年快乐!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6 楼        文友:可言        2023-01-14 20:19:47
  感谢小雨老师,顺祝小年快乐!
7 楼        文友:芹芹森        2023-01-14 23:21:33
  拜读佳作,为老师点赞,您让我知道还有这样大米的方法!创作辛苦了,敬茶!
回复7 楼        文友:可言        2023-01-15 08:31:46
  感谢老师留言,请多指教,顺祝安康!
8 楼        文友:可言        2023-01-15 08:35:56
  感谢芹芹森老师留言,请多指教,顺祝安康!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