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柳公权的寂寞成就了书法(随笔)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官员、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状元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夏州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如果我们考究其书法之成,除了归于天赋,一般应该追溯其书法创作的过程,考究其为官历程,柳公权一生应该说是寂寞的,也许寂寞是成就他书法成就的一个原因,因为喧闹的人生,不会在书法上有所建树。
一
柳公权在他父亲出任丹州剌使并因二子大有出息之前,陕西该县从没出过可被历史记载的名人,就像现代书法家舒同之前,江西该县从没出过任何要人一样。既然提到柳公权,就必须提到比他大十八岁同父异母的哥哥柳公绰。柳公绰早年进士及第,一生多以投笔从戎征守边疆的形象现身于史,一度受命进京勤王。及至城下,要求神策军守门人尽快通报上峰,以便大军尽快入城。可惜那个神策军人有点一根筋,而且喝酒正兴,只管叫他们先在城外安营。少倾,柳公绰再叫卫兵促其通报,那一根筋还说要他们先在城外安营。柳公绰不免恼火,卫兵只好再三催促。不想那家伙恼羞成怒,竟至大骂起来。柳公绰便有意让卫兵好好教训他一下。但那傻子没法受教反而更加顽劣,柳公绰便让卫兵将其往死里打,那混蛋终因寡不敌众而一命呜呼。到此才有人通报上峰,勤王之师才得以入城安营。隔日上朝,穆宗责问柳公绰何以还没进城就活活打死守城神策军士。殊不知神策军乃是皇家的卫兵,到中唐以后的威名已相当于晚明的锦衣卫,几乎拥有任意生杀之权,行走京城有如自家庭院。柳公绰此举使京城百姓十分欢庆,同时也为之捏了一把汗。当时柳公绰对穆宗说,我十万勤王之师远道而来,人马劳顿至极,就想早点进城安歇,无奈那神策军士不懂事欺我边防军低人一等,而且喝了很多酒,三番五次叫我等城外安营也就罢了,还敢大骂出手。想我等既已受命进京岂可被人如此冒犯军威?再说我十万军兵就算只在城外安歇一晚,要多少帐棚,搭多少锅灶,铺多少床铺,糟踏多少田地,以后还要费多少人力还原?恳请皇上以后还要对神策军多加管教,若再如此恐怕还会惹出兵祸。皇上本想教训柳公绰并且严惩凶手,一听柳公绰如此强硬,只好点头称是得过且过。可见即便面君,也要看面君者应对如何,如果笨嘴拙舌更加胆小怕事就会灾难临头。此后的神策军士见到柳氏军队只得礼让三分,对了,他们是勤王之师,更有赖于柳公绰能说会道而且有勇有谋,皇帝要是高枕无忧也不劳他进京勤王了,柳公绰也因此一直做到兵部尚书。除此军威,柳公绰还在成都武候祠留有一尊三绝碑。所谓三绝碑者是文绝、字绝、刻工也绝。只可惜大唐文名之人太多,他的文章诗词和书法少有人收集,也就大多失散了,虽然《全唐诗》《全唐文》也存有少量诗文。而柳公权既是状元及第,除了书法,诗词文章也是一流,可惜人家大多只管收他书法,就跟人家只收贺知章诗文忘了老贺还是一个可比颠张醉素的狂草大师一样,虽然《全唐诗》《全唐诗外编》也录有一小部份。
之所以要在此处述说柳公绰如此强硬,还有下文的颜真卿,只为对比柳公权如何简直让人心疼的懦弱,虽然生性懦弱往往是艺术超强的硬证。柳公权的艺术超强,有下列文字可见一斑。偶有节假之日,他的家门口常有人提着大包小包银两排队求字却往往一天到晚都难得一睹他的尊容,也由此可见,书法在古代是多么的让今人既羡且恨既痒还痛。他晚年的一幅碑文竟得重金万两,就可惜死后竟是一文莫名。按说柳公权每天天不亮就得上朝,晚上很晚才能到家,因为皇上有时临近半夜就像癀胀着反而有心练书法,柳公权就得陪着,他也因之除了买书买字贴和偶尔添置几件行头几乎没有花钱的机会,也没时间过问钱财。就这样,他一生的积蓄都被他的管家蚕食鲸吞了,他却死而不知。但就这样一个一生为三帝之师吃好喝好却最终一文莫名的柳公权的当世书名却是颜真卿再活十几年也没法比拟的,除了李世民身边的红人诸遂良。颜真卿的书法名碑多不外乎《颜家庙碑》《颜勤礼碑》等等,既为自家人写碑,也就难得重金,而为名利双收的重臣写碑,似乎他的身份不够,而颜时的唐朝人也没柳时的唐朝人有钱,一般而言,私人存钱丰富多在即将亡国之前,而强国之际多因国库充足。颜真卿与其说是一世辉煌至极,不如说是一生都在被人坑。他一共得罪了七个宰相,便至少七次下台。有一次被皇上下令当日搬家离京,竟让他窘迫到请搬运工而无米下炊,只好写一幅“乞米贴”去向街坊邻居借米的地步。要是可以晚两天搬家,他还能维持些朝廷命官的脸面。更惨的是,七十八岁高龄竟被生死之交的儿子——当时身为宰相的卢杞派去劝降叛将李希烈。李希烈跟安禄山一样,正是被宰相逼上梁山的,就算愿意投降也无活路,更不堪卢杞派人来劝。再说他本性凶残,若不是敬佩和同情颜真卿,颜真卿怕是不等进门就得砍头。经过一番权衡之后,李竟劝颜反向投降。颜真卿出行前早知此番定是有去无回了,但皇上一言既出,他又拿不出相应的托词,朝堂上下人都心知肚明,却无人帮他说话。他对李的反向劝降,自言年事已高,虽是在朝不顺,但全家都在大唐,岂忍祸及子孙。两方谈判多日无果,更因前线李希倩(李希烈亲弟)被杀,李希烈便下令缢杀颜真卿,继而浇油焚尸,只为泄恨于朝廷。就这样,卢杞之父随颜真卿抗战史思明而落得尸首异处,卢杞也借李希烈之手让颜真卿落了个粉身碎骨,但却成全了他颜氏又一代忠烈之名,这似乎还能体现点人性之美或冥冥中难免有点让人匪夷所思的因果报应!但尽管人世有报应,君子也不该逃脱君子的人世准则。不妨说明的是,颜真卿祖宗八代都有英名:父亲颜维帧四十三岁早逝,大叔颜元孙进士及第,外公为苏州县令,两个舅舅更是州官。姑妈颜真定是爷爷颜昭甫长女,因为“精究国史,博通礼经”曾被选为武则天女史。她为人十分忠烈仗义,曾因叔父颜敬仲蒙冤竟然带着两个妹妹上朝割耳争讼,致使武则天实在不忍心,因而保得叔父性命,否则颜真卿兄弟姐妹七口还怕长不大。颜真卿曾祖父兄弟颜师亮、颜师古,是一代文学大师,五世祖颜之推宁死尽忠隋熠帝,不降宇文化及,死而留有《颜氏家训》。颜氏一门可以上溯孔门弟子颜回,至少是迄唐代为止忠烈最多的家族。颜真卿因为大叔忘年老友贺知章戏言孔子十五致于学而终成圣人,颜真卿五岁入学,才智更是超孔,理当二十岁就得进士及第,便自谦不敢攀比孔之一二,但家庭负担过重,是当二十岁就能养家活口,使得贺知章赞赏有加。二十岁那年国家没有开考,颜便于二十一岁进士入第,靠的主要是书法。但他的盛名还是有劳北宋苏东坡著文: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画至吴道子,书至颜真卿,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从此和韩愈、杜甫成了唐代文化三只鼎,终于超越柳公权。由东坡言论可见颜字贵在一个变字,他的变是大量吸收民间书风,比文学而言就是兼容通俗文学技法而使朝野之外的百姓书家普遍喜爱,而柳公权多以学颜体最为得利而无更上一层楼。至于颜真卿忠烈千古少有人及的英名和冤屈,更为其书法添光溢彩,越是临摹越是让人敬佩有加,只恨中国文章对其歌之甚少,我等大多只停于抽象了解,不敢具象描摹。而自古民族英雄中,除岳飞的颂歌不多不少之外,颜真卿与辛弃疾是最最让我心疼的!
苏东坡也因欧阳修老友石曼卿一直临习颜柳书法,便叹其深得颜筋柳骨,于是“颜筋柳骨”一词除了成为成语,更歪打正着的成了颜柳书法的标签。其实说颜骨柳筋似乎更加贴切,或筋骨二字二者可以兼换,而最能被称为筋的应是宋徽宗莫属。中国百姓动辄言谈某人写字最最有劲,最最有劲便是最好,而这劲字就是起始于颜而继承于柳。颜的书法越是放大越好看,越是远看越有力度,那可真叫一个心雄万夫气势磅礴,最适于镇山刻石,除了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还可以辟邪驱恶,与诗词比就是豪放派,于个人言便是正能量。想一个那么坎坷之人,每书都是这么大气凛然,是何等可贵?!凡精于颜书的人,最终多能成大家,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书法最高境界不是王羲之而是颜真卿。只不过由于李世民的偏爱和过于宣传,也亏他颜真卿生不逢时,以至中国百姓但说书法必言王羲之不知颜真卿。事实上王羲之的书法还未必高于他的儿子王献之,好在二王的名号总要连在一起,也曾培养了无数成功的书家,其中就有米芾和赵孟頫。
二
柳公权二十九岁中了状元,如果也是铮铮铁骨再加稍有谋略,就该当一届宰相才对,可他只当了一时的夏州幕府,后来专事侍书皇上。因为寂寞难耐,曾求哥哥柳公绰帮他调往朝外。可惜朝外他也没啥发挥,只好身不由己地再次入宫,就像坐牢一样坐到死为止。如果三位皇上真心练书法,他也能乐在其中,可惜三位皇上只想用柳公权装点门面,练字时大多只管随意涂抹,很难接受他的指点,他这一生也就被弄得十分的沮丧,除了练书法,便只有读书写诗填词作文,除皇上偶尔带他出门吸纳空气之外,真不知比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是否更好过些?尤其敬宗皇帝二十一岁登基,整日只知练武打猎,对文化以及朝廷政事和内幕隐忧一无所知也无心涉及,二十三岁便被一班宦官在他打猎累而归来并且抹膏洗澡之际乱刀砍死,诺大一个唐朝居然无一人敢言,宦官们要让谁登基谁就能登基,别说柳公权陪着那样的皇帝练书法是怎样二十亿光年的孤独了!如果说这样一个皇上死了也罢,那下一个皇帝要是可以文功武治或可也让柳公权憋屈得值得,可惜大唐已步入晚期,除了再后的小李世民德宗皇帝稍稍一振,却又寿命不长……可以说普鲁斯特以一生的精力二百五十万言写尽他难以排遣的寂寞与惆怅,他柳公权也就是用汉字的点横竖撇捺写尽了他一生难以排遣的寂寞与惆怅,但比竭尽谦卑所能事还要受尽千夫指的陀斯妥耶夫斯基好得多了。所以要学柳公权的风骨,不如说要深昧他居于深宫等于埋在阴曹的寂寞。好在文字艺术的盛名之下总是与寂寞相辅相成。叶广苓在她为母亲立传的长篇小说《状元媒》中,说她的父亲一生不离柳书,到了向那个为他做媒同时也是中国最后一个状元更兼柳体大家且又留学伦敦三年却终无大用还要卖字为生的刘春霖请教时,得到的教诲是:字体笔划几无差别,可惜少了柳公权的寂寞。叶广苓的父亲便只有一生寂寞无名了!
因为寂寞无聊犯困消沉抑郁慵懒颓废,文宗皇帝便对柳公权说,你也是三朝元老德高望重了,何不跟我的谏议大夫们一起为我做些谏议或谋划之事。柳公权怕是一生只吃此一次兴奋剂,很快就有五位谏议大臣邀着柳公权一起举报当朝宰相王播。文宗皇帝当场吱吱唔唔,退朝后责怪柳公权,你都三朝元老德高望重之人了,干嘛和那些瞎胡混的臣子一起胡乱举报,王播是我需要的,以后不许举报他了。王播者,年青时确曾十分公正廉明精干,可惜老受宰相皇甫镈之贬,幸好他在边疆立功受奖,等再上朝廷时已然摇身一变,且兼职盐铁转运使,掌管国家钱财,便将可支财物分成四份,一份自给,一份孝敬皇母,一份送于皇后,一份贡献皇帝,以至皇帝有时想要面子赏及大臣,也不愁囊中羞涩,且每逢过年过节,皇家相聚吃饭,皇母皇后总要念及王播人好懂事会说话。当下,柳公权只好诺诺无言,从此大气不出,更怕树叶破头。由此可见,他实在毫无风骨可言。而另五位举报王播的谏议大臣则被贬到新疆、西藏,只在县上任职而无一点话语权,实则受王播指令只有受气吃苦的份,结果不出五年全都死于异乡边远的苦寒之地,所有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变得分文不值,即便千里托梦柳公权为之呼天告母,只怕天也无奈奸人何!除断代史专家之外,竟无人得知他们的姓名。好在柳公权不是帝王师也是帝王奴,苟且一生无罪。如果他是在朝被迫如此,不如说他是从小如此。柳公绰自幼敢于以一对十地和恶少们打架,柳公权却只有低眉侧首回避的份。柳公绰出生三日时,伯父柳子华就认真看了柳公绰的面相,并对父亲柳子温说:“好好爱惜此子,他的福运是我们兄弟比不上的,光大我柳家门庭的必是此子。”并因而为之取名曰起之。再说朝堂之中柳公绰一直与宰相裴垍交好,柳公权虽然从不与人冲突,却不能与宰相交好,一生也就很难舒展。一定要说他的风骨也仅止于他的字,而字的风骨恐怕也只因那一腔无可发泄的冤气,更多的还是从颜真卿那儿学到了刚健的结体构架。很有点讽剌的是,柳公权在那个随时都能将自己置于死地的王播下台并且死后,还欣然受命为其写碑作诗,估计除了有点庆幸之外,字里行间也真的有点伤感,毕竟一个人奸诈一生,居然混得一个忠良之名实在也是竭尽了辛苦吧!舍此还有其谁可以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