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木屑竹头有巧用(散文)
一
前几天朋友转发来一条微信,在微信视频中,女主人展示了自己培育的一些盆景。这些小盆景鲜翠欲滴,生机勃勃,把客厅里装扮得异常温馨而又典雅。而令我意外的是,栽植盆景的材料竟然是厨房里废弃物。
原本该扔掉的萝卜头、发芽的生姜、大蒜等,经过女主人的一番侍弄后,居然变成了美化居室环境的盆景,真可谓是化腐朽为神奇。看来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上,只要动动心思,讲究方法,好多看似毫无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派上用场。在生活中,这样的类似的事例着实不少。
记得小时候,村里人的日子都紧紧巴巴的,不怎么好。可为了让生活进行下去,人们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招,让一些废弃物重新派上用场,节约了花销也满足了生活所需。比如说,在大冬天,把用过的输液瓶清洗干净后装上热水当暖宝;在用过的小油漆桶壁穿上铁丝,做成小火炉。再比如说,用洗干净的广口药瓶来腌制咸菜;一阵刀削斧砍、填塞刨光之后,把空了心的老树干做成了靠背椅如此等等,既引发了人们的兴致,又充分发挥出了那些东西的作用。直到今天,在大冬天提着小火炉上学、住校时拿出装着腌制咸菜的广口瓶“聚餐”那些往事,依然让人难以忘记。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这并意味着可以大肆挥霍了。相反,随着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物尽其用已显得尤为重要。毫无疑问,废物再利用既能方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给学习和生活增加一些情趣。
二
去年四月份,年级要求各班自筹经费美化教室。通知一出,各班都相继行动起来,我班却由于费用紧缺而迟迟未动。正在犯难之际,看到学校食堂改造扔掉的一些宣传牌,学生们如获至宝,便捡回七八块,然后用湿布擦拭干净,再用便利贴、双面胶等改造成了适合我班班情的励志标语。这样一来,既很好地完成了年级布置的任务,又节省了一笔费用,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受这件事的启发,后来孩子们为了方便老师们坐班,还曾共同想办法,用班上纯净水桶的塑料塞盖、废纸筒、大头针等,做成了塑料底脚,固定在了铁凳子腿底部,防止了铁凳子和地面摩擦时发出烦人的“咔咔”声。每次看到值班老师盯着自制的塑料腿脚后好奇神色,大家心里美滋滋的。
当然,我们这些把戏和那些精于此道的大师们相比较,那简直是微不足道。记得曾看过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在影片中,时任野战军政委的邓小平,把一个被几颗子弹打穿的钢盔侍弄了一番之后,改制成了一个淋浴用的花洒,在部队休整的间歇期间使用。而在另外的影片里,有的战士把大小不一的空弹壳连缀在一起,做成了管乐器,间歇期间吹奏,驱除着疲劳,也丰富了军旅生活。还有的战士则把捡来的废炮弹壳当做花瓶,插满了从山坡上采来的山花。电影中的这些片段不仅显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机巧与智慧,更是表现了他们节俭质朴的品质。到了和平年代,人们的生活好了起来,但父辈们依然把物尽其用的优良品质传承了下来,这一点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去学习。
三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但也因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的平均占有率比较低。基于此因,变废为宝、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这样做不仅能节约能源,而且在废物的回收利用中还减少了垃圾排放的数量,减轻了环境的压力。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昌迪加尔这个地方。昌迪加尔是印度北部的一个城市,这个城市之所以负有盛名,并不是具有像泰姬陵闻名于世的文化遗址,而是因为一座公园,一个用垃圾和废物为材料修建的“垃圾公园”。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人的做法很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而事实上,这样的智慧我们的民族从来都不缺少,只是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人忘记了老一辈缺衣少食所受的苦,好了伤疤就忘了痛。
明代学者程允升曾说:“木屑竹头,皆为有用之物;牛溲马渤,可备药物之资。”大千世界,人有各自不同的秉性,物有千差外别的用途。世界上万物皆有所用,每个人即便是在卑微,也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尽管生活在一个物质丰裕人才辈出的年代,老祖宗们谆谆教诲可不应该忘记,节俭的传统也不能丢。
生活中,对于木屑竹头、鸡毛蒜皮类的东西,在扔入垃圾桶之前,不妨稍作思量。有的东西看似一无是处,可说不定什么时候,它很可能就是我们踏破铁鞋所要寻觅的最需。况且,废物的再利用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传承,而且能让我们国家变得更加富裕、更加美丽。
日子富足了,并非是要我们大手大脚的,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应该从生活里寻找情趣,不放弃任何一点可以被利用的机会,变废为宝,有时候,一个人的成就感,就从这里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