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仲冬,走在家乡的路上 (散文)
有一条路,让我始终走不完,那就是家乡的路。
冬天,给人的感觉是寒冷。这是我“阳康”后的一天,天气格外晴朗,透过阳台的窗子照射过来的光线,晒得家里暖洋洋的。迎着阳光我满怀兴致地站在阳台上,眺望小区林园那些高大的常绿树,尽管在隆冬时节,无视“奥密克戎”的侵袭,不惧萧疏冷漠,仍然保持着它那一身高亢的姿态,着一身绿色,庄严肃穆地站在属于它的位置上,接受天地间风霜雨露的洗礼。这一下提示了我,我何不也像它那样,挺起腰杆,抬首含笑?一点小小的感染算个啥,大胆地出门吧,出门走走,洗洗阳光浴,吐故纳新,让自己振作起来。
索性,背起包包回家一趟。看看家乡征地以来的建设进展,领略家乡那个一成不变的宽阔,欣赏家乡那处亘古不老的黄土地,还有那些不可忘却的一草一木。于回忆,于展望,任由之。
公汽很快就到达村口。正好村口是19号地铁古架站的施工地。(村地名:为古架村)虽然整个施工现场全都被蓝、白色铁皮封闭,谢绝参观,但是展现在眼前的是涂有橘红色高大行车塔吊,包括那些高矮错落有致的脚手架,高大的挖土机长臂,它们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施工现场。施工地从里至外,从远到近,传来一阵阵轰鸣的水泥浇灌声,敲打钢管的清脆悦耳声,汽车运输行驶的呼啸声以及电焊火花交织在一起,听得见,看得着工人们正在如火如荼地加紧施工。回想去年今时,看到的只是大面积劈开土地,拓展工地,今日,却是轰轰烈烈,蒸蒸日上。
修建地铁,是千百年来,祖辈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在这块黄土地上逐步崛起。它崛起的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建设实力,崛起的是家乡人的梦想与期盼,崛起的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它的崛起,从此会改变乡亲们长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方式乃至命运,同时也会接替这片土地上要承担的崭新任务。
我继续沿着那条回老屋的大道前行,它比往日那条由田埂连接起来的羊肠小道好走多了。那条路是1958年武钢建设沿着山脚修建的,宽,大约3米左右,长,大约4、5公里,由西向东,西起游庙镇,东,一直通到严西湖岸,团山山尾。开始路面是由小瓜米,大瓜米石铺陈,常年累月,行车多了,路面坑坑洼洼,遇到下雨天,大坑趟水,小坑溅水。后来在“村村通公路”的乡村建设中,这条路得到全面修复,地面铺上水泥,为防止下雨受损,两侧都有排水沟。修好的路,多多少少的物质运输,大大方便了乡亲们的自由出行。
举目望去,是家乡有名的,也是为数不多的,靠西北侧的两座大山。当年武钢建设,那座叫“长山”的已经开采一半,如今留下了另一半,破碎疮痍,国家建设也需要大自然的付出。醒目的就是那座团山,含义是这座山圆圆鼓鼓,四平八稳。后来取名为古架山。听老人说:在这座山上,是三国时期一队精兵强将与严西湖对岸二郎山上的敌军对垒,经过激战,这头终于击败对手后,鼓角齐鸣,麒麟飞舞,威震四方,打那之后就在山头竖起了一座木制三角架,插上旗帜,标致胜利。后来就根据这个历史的典故,取名为古架山。
遥望山头那郁郁苍苍的山松,像镇守边关的将士,挺拔而坚毅,气宇轩昂地始终守护着家乡不曾改变的颜色——丛纯净里透露出的绿色,又源源不断地为四周散发着新鲜氧气,为这一方水土积蓄着清风明月。山腰一片如枫如菊的黄红柏树枝,虽然被丛生的杂草裹挟,在阳光的照耀下,同样彰显着永不言败的精神。尽管隆冬,却没有一点冬的衰败与颓废的样子,反而仰首,持于茂密,彰显着不同季节的特色。它们的样子,我越看越想看,越看越看不够。仿佛,它给我一个刚“阳康”人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给我以生的希望,以生命的动力,以健康的心理。让我倍增信心地更爱生我养我的家乡。本来半月之久的“阳”,到现在还不想吃喝,吃什么都没有胃口,兼有咳嗽。看到这一切,瞬间让我口水漫溢,一种精神的,外动力的治愈方,好显成效。来时,多少有些疲乏无力,怎么这会,感觉有点精神了。是否大地的精气神,给我以感染,促使正能量的循环。这给我以启示:原来走出家门,进入大自然并不可怕,长达3年之久的封闭抗疫,多少给人们带来些无形的困惑与束缚,其实,像苍鹰一样张开翅膀,翱翔蓝天,徜徉于天地间,即便遇到风风雨雨,也没什么可怕的。
我继续往前走,边走边观赏,这里是邻边村湾,由于征地,房屋已经全部拆完,留下一处处暂时没毁掉的树木。
那一块块原来农家门前、地头的樟树林,与城市道路两侧的大有区别。城市道路两侧的樟树,一般都低矮些,培育的是一蓬蓬树冠,为城市人遮风挡雨,为道路蔽日乘荫,为川流不息的车辆保驾护航。而这里的樟树,任由生长,挤挤挨挨,高大挺拔,这完全颠覆了我原来对它的感觉:樟树也可以参天生长。这给我一道哲理:环境不同,生存有别。再赏那一树一树葱郁的绿叶,好像一股难以阻挡的清流,涓涓泉涌。从树缝隙放射过来的阳光,扑闪扑闪快速地触摸着土地,让土地暖融融的。透过阳光,我看到了漫无边际的广阔天地;看到了万里江山之美,和民福祥祉的永安。温暖的阳光,它带着生机而来,又带着不息而归。
路边那几棵枇杷树,说来也怪,在这寒冷的冬季,开着细细碎碎的白花,枝头毛毛茸茸的,香溢蒸发,生机十足,原来它耐寒。枇杷树属于蔷薇科,枝干柔韧,叶片宽而厚,呈椭圆形,象征着人丁兴旺,事业发达。枇杷果具有祛痰止咳、生津润肺、清热健胃之功效,枇杷叶有治疗肺热痰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作用。枇杷树浑身是宝。
站在它的旁边,让我觉得春天来了。那结满一树树黄橙橙果实的时候,只要路过它,没少不由自主地摘下一串串枇杷,即使主家看到,也不干涉,反而还客气地说:“摘,摘,摘回去煮着吃。”一颗颗枇杷珠圆玉润,爱不释手。摘回的枇杷,总会和冰糖一起蒸着吃,一家人其乐融融,喝的汤水,别有滋味,甜而不腻,爽而不涩。每吃一次,都感觉到家乡的温暖;每吃一次,都让我铭记家乡的醇厚甘甜;都让我体会到家乡不平凡的风情风貌。是啊,家乡是一处山水相依的风水宝地,物产丰厚,喜看稻菽千重浪,万类霜天竟自由。
朝着那三两棵砂糖橘树走去,是刻意欣赏,也是着意品评。这同样是乡亲们拆迁走后,没能或者舍不得挖掉的一棵棵橘树,留存在这里,大概人家也没回来采摘果实,让它一直长到冬天。挂满沙糖橘的树,格外醒目,绿中透黄,黄中植绿,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转睛。风吹过来了,它仍然骄傲地摇曳,在寒冷中生息,在阳光下金光闪烁,美不胜收。想象中,如果是一场纷纷扬扬的雪花,飞落在上面,披上雪绒的它,绝对是冰清玉骨,洁白无暇,那会迷人心魂。它的存在,足以是这个季节的骄子,起码为这片黄土地增添了几许秀色。然而,冬天能看到这样一种纯天然的景色,大概也是为数不多,恰恰这里让我独享,好像是天赐福分。我可以不需远足果园,去路途遥遥。免去了跋山涉水的劳顿,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冬天果实的风采,这不也是一种称心如意么,人活着真好。
从山顶流泻的阳光继续温暖着这片土地。隆冬,岁寒咋暖。
这块土地,是一个世纪一个世纪的存在,又随着祖辈们勤劳的双手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改变着,创造着。这历经的艰辛,是无法想象的。
我们不会忘记过去,一定珍惜当下。
过去的穷乡僻壤,如今是富饶美丽的乡村,往后更是繁华似锦,我爱家乡的一草一木,更爱生我养我的黄土地。
一次阳过的人,一次刻骨铭心,珍爱生命,何其重要。看看大自然,它们不也是历经风霜雨雪,历经岁月残酷的考验么?可它们毫无神伤之意,坦然面对,不急不躁,宁静致远。我们不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么?与强者为伍是一种勇气。一次疫情的波动,没必要瑟瑟发抖,怨声载道,国在家在,谁敢趁人之危,那个落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走出阴霾,放眼世界。柳暗花明又一村,病树前头万木春,寒冷的前方,等待我们的是春暖花开。
这一路,让我看到了曙光,看到了温暖,还有动力。这条路我会继续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