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千家谱(散文)
在我们村里,别人家有没有家谱我不知道,反正在我们家里是有家谱的。家谱或许人们认为是记录历史的,间或说是记录家史的,我都不否认。但当我看到我们家的家谱时,发现那倒像是个名册,唯能反映的就是人名,弟兄几个?第几代人?是否娶妻生子?但是,是干什么的?活了多大岁数?哪年离世的?一概不知道。也就是说,对于已经前世已经过世的人来说,从家谱上他们的详细情况,只能是去猜测。
我们家的家谱,写在一块约有两米长的白布条上,由上至下,全是人名,且都是男人名字,稠密、稀疏不一,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从树冠到根系,脉络十分清晰,所不同的是其根部是在上面的,垂直往下才是延伸着的主干和枝杈。
白条布上全是用毛笔小楷书写,一色的男人名字,没有年龄,说也奇怪,女人名字竟然没有。在白条布的最右侧的边沿,写着第几世,也就是第几代人,从一世到二十世;在白条布的最左侧的边沿,写着“公元一九九七农历丁丑年岁首正月修建挂谱”。
还有,男人如有配偶,显示的只是娶某氏,这某氏也就是一个姓。姓就代表了女人的名字,如:张氏、王氏、李氏、杨氏、马氏、刘氏、潘氏,通过张氏或王氏,是看不出叫啥名字的,这就是在我们家谱上女人和男人的区别。当然,男人所反映出来的名字也不过两个字,比如我,在家谱上也仅显示“海江”两个字。
在家谱上,我还发现,男人的名字后面有“嗣子”两字,我的爷爷“达仁”就是“嗣子”,早些年我真不知道“嗣子”是啥意思,直到后来回老家过年,二哥才给我解释了“嗣子”的意思。
原来,爷爷“达仁”的叔叔“在中”膝下无子,爷爷“达仁”就“过继”给其叔叔当儿子,因此他的名字在出现在其父亲“应中”名下的同时,也出现在其叔叔“在中”的名下,成为其叔叔“在中”的“嗣子”。
据说,对于“过继”的“嗣子”,在谁的名下就要为谁养老送终,给谁当“嗣子”,就可以继承谁的家产。
俗话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
对于出嫁的闺女,想必是成了别人家的人了,也就不再出现娘家人的家谱之上。在我看来,似乎有点不公平,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衣钵,但这是老辈传下来的,是风俗,既然不让出嫁的闺女的名字出现自有其道理。后来,具体不知是哪一年,我发现家谱的续写进行了改革,续上了出嫁闺女的名字,但仅有一家,那就是二姑秀云家,她被续在其父亲的名下,再下面就是她的三个女儿,小燕、海燕、雪燕的名字。
我觉得这就很好,能够打破多年来的世俗,这是家谱的创新,充分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家族人的思想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新的思想正在挑战旧的观念。
续家谱的年月我没有考证,但从家谱到目前的二十世记载上来看,估计也有千年的历史了。由此可见,这种反映或者说是记载,是自古就延续下来的,我没有理由去埋怨前人,前人或许是没有办法将家谱续记的那么详实,也没有那么大的布条或者纸张,即使有那么大的布条或者纸张,记载的太详实了,那布条就得有几百米,那纸张也得有几百张,是没有办法悬挂在屋内墙上的。
家谱平时如果没有人需要看,是很少拿出来,或是悬挂在房屋中央的墙上的,只是在过年时才悬挂出来,方便大年初一本家人相互走动拜年时看看。这时,对家谱记载比较清楚详细的本家长辈,就会像解说员一样,用手指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给你介绍你是几代人?你和谁是同宗同祖的?你和谁脉络最近?你和谁是同一个老爷?你和谁是同一个老老爷?你和谁是同一辈人?
家谱每隔几年续一次,我不太清楚,但我知道续家谱的事情,全是由本家的一个长辈人来牵头张罗。
据二哥说,续家谱时,每家每户都要收点费用,还要本家人聚坐到一起吃顿饭。人是不断添增的,家谱也就持续不断的在续,如果哪天谁的名字后面不续了,那么就证明这家后继无人了,或者说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他和同宗同祖人失去联系了。如同我,如果有了后代,就可以再续下去,如果没有了后代,即使想续也没有啥可续了,用家乡人的话来说,从此也就算是断了香火。
家谱上的字全是用小楷毛笔字书写,不是打印出来的。第一次看到家谱,二哥说我所看到的不是老家谱,是翻版,也就是说,是叔叔运河用毛笔依照老家谱抄写的,小楷字书写,很是俊秀,至今无人抵得过他。
有一年回老家过年,我在堂叔社旺家正当屋墙上,看到悬挂着的家谱,就用手机相机进行了拍照,心想有时间了,想办法将竖着书写的小楷字用电脑打出来,但当我准备打印时才发现,大而且长,没有办法将它全部打印出来,最后只选了“十六世、十七世、十八世、十九世”,也就是我们家的四世人(我是第十九世人),就已经将整页A4纸文档上下距离占满,如果硬是多打几世人,那上下的字就无法对齐,相互难以对应,如此辈分,谁家和谁家是一脉就难区分,根本看不出谁是谁的后代。
经我电脑上敲出来的“千家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世部分家谱”,感觉明显比毛笔书写出来的要好,清晰度高,保存在电脑里随时都可以打印,想出几张就出几张,不易丢失,无论年代多久都不会变质。
在认识了家谱之后,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家谱里还出过历史名人,那就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千家驹,他在千家谱里显示是第十七世人,和我爷爷千达仁是同辈。
据说,自高祖起,千家驹就由我们河南省武陟县乔庙乡千村迁至浙江省武义县,生于1909年8月,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先后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顾问,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教授,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1989年7月,千家驹飞赴美国讲学,定居洛杉矶;2002年9月3日因病逝世于深圳,享年93岁。千家驹生前鉴于名人传记“多溢美捧场之作,不如自撰一年谱,实事求是”,遂自撰生平年谱:“秉笔直书,不为亲者讳,亦不为尊者讳。年谱印成后,不公开发行,仅赠少数友好,留为纪念”。
虽然我打印出来的家谱并没有那么完整,仅仅就几代人,没有办法反映那么详细,但我已感到很满足了,因为毕竟,通过打印的家谱,我能够看出几百年来,我们千家几代人的名字,也知道了前辈们有弟兄几个?他们是否娶妻繁衍后代?谁和我是同宗同祖?最亲近的人是谁?
这,就是我们家的家谱,我多年来一直想用文字表述的家谱。
这里有点不妥,一代人按20-25岁计算,20代差不多是400-500年。乔庙很多村庄都是在明朝朱洪武时期。明初大移民又称明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等,指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移民。最早距今差不多是6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