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母亲的唠叨(随笔)
这么多年了,我把母亲对我的爱,同时也把我对母亲的爱,一直深深地藏在心底。
每逢佳节,这份爱都会因节日而浓烈起来,总会不知不觉地从内心深处萌动而苏醒,让往事一幕幕展现在我的眼前。
想到去世二十多年的母亲,她的唠叨似乎一直萦回在我的耳畔,至今都无法从灵魂中屏蔽。
其实,我从小一直抗拒着这种唠叨的生活,我喜欢安静地读书与学习,不希望被打扰。所以,我没有继承到母亲天生的口才,哪怕是十分之一二都没有。
我虽然从小就生活在母亲的唠叨声中,也成长在母亲的能言善辩的语言之中,却无法继承母亲口若悬河的基因。
邻居们都说,在我们弟妹六人中,从五官上看,我是最像自己母亲的,照理说我也是最应该从基因上传承母亲的口才的。我性格内向,不善言语,我的语言和文学修养,都沉于笔端或是职业的中医学术上了。
小时候,记得母亲的唠叨,可以说方圆百里,无人能敌。
唠叨,文雅一点,就是口才,能言善辩。
母亲,她的唠叨常与吵架融会贯通。回想母亲,常因屋后邻居的一笼竹,遇大风下雨而扫了我家几片瓦,或是邻居家放养的鸡鸭进了我家的菜园,踩踏了几棵菜苗,皆会引起争吵。当然,这种争吵,就是为自己争得一份利益与权益。
往往争吵之后,就是母亲独自一人在那儿无止境地唠叨。
这种争吵与唠叨,只要有对手,哪怕战斗三天三夜不休息也能办到。可想母亲的精力是多么的旺盛,口才是何等的了得。
我从小到大,说来也怪,很少被母亲唠叨过。原因是,在家中的六个弟妹中,我是老大,也是最听话的一个,读书与学习也是最刻苦认真与自觉的一个,没有让母亲操心太多。
在家里,母亲在教育所有的弟妹时,常以我为榜样,让他们在读书与学习方面都得向大哥学习。
母亲也是一个女强人、能干人。在未离开母亲之前,我协助母亲办了一件大事,在三间正房(木房)旁的转角,修了约100平米的砖房。近两人高的石墙(地基)用了近二十方石料,火砖是自己烧的,木料是我和母亲用两袋尿素肥,上山换的2立方松木与柏木。房子修好后,在本地很是显眼,因为在上世纪70年代,在村里火砖房唯我一家。因此,从这件事,我看到了母亲的干练与能力。
我刚满二十即离开了母亲。
在离开母亲前的那晚,母亲足足地在我面前唠叨了3小时之久,也是我第一次享受到母亲的唠叨。这些唠叨最多的是关怀与嘱咐,怕我一人在外照顾不好自己。虽是唠叨,我却感受到母亲满满的爱,倾泻在我的身上。正应了那句“儿行千里母担忧。”
工作后的我,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在人际交往中,才感觉到自己最大的遗憾,是没能继承母亲的口才,哪怕是继承了母亲口才的十分之一二也好呀。
在工作之后生活中,有一天我无意在厂工会图书室翻阅到《演讲与口才》,我才恍然大悟。
啊!原来唠叨与口才有关,更与语言艺术有关。列宁的演讲,诸葛亮舌战群儒,骂死王朗,都是演讲艺术、口才艺术与语言艺术。此时,当我醒悟时,已为时晚矣。我的人生,包括我的思维、思想、与语言交流,已定型了。
我清楚地知道母亲没多少文化,解放后只是进了几天扫盲班,算是认识几个字,懂得加减法而已。
假如母亲如现代女性一样,书读得多点,甚至上过大学,她的人生一定是非常精彩。
母亲的唠叨,假如有了文化的加持,一定会蝶变成真正的语言艺术。如同列宁的演讲那般,说起话来像瀑布一样倾泻,善于言谈,能言善辩,滔滔不绝。又如诸葛亮的口才加上智慧,舌战群儒,给人生留下精彩的篇章,供后人学习。
一个人,有口若悬河的语言,有感人的演讲口才,无论在生活上,或工作上都会增加成功率,其个人魅力也会无限提升。
现在,我想起母亲的唠叨,遗憾自己没有继承到母亲的口才基因。
假如……
假如我继承了母亲口才基因的十分之一二,做一个人民老师绰绰有余,传道授业,一定不负众望,并且自己会成就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
假如我继承了母亲口才基因的十分之三四,我会成一名优秀的律师,甚至是国际律师,打跨国官司,跨国经济官司,或跨国政治官司,或跨国新冠病毒官司,维护国家利益与权利。
假如我继承了母亲口才基因的十分之五六,我会成为孔子学院的一员,利用自己所学的中医知识和儒家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国几千年传承的国粹文化,让世界更多的病人受益,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爱上中国文化。
假如我继承了母亲口才基因的十分之七八,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那怕是在联合国的国际事务的辩论会上,我也敢如诸葛亮那般舌战群儒,为国家争得利益与权利。
想到母亲的唠叨,未能学到一二,倍感惋惜。
想到母亲的唠叨,觉得母亲的音容犹在,倍感温馨与安心。
想到母亲的唠叨,我从唠叨中分解出许多的教诲与叮嘱,人生因此便有了方向。
2023.01.22.写于新春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