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给父母换了台大电视(散文)

精品 【风恋】给父母换了台大电视(散文)


作者:山雨潇潇 秀才,1109.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17发表时间:2023-02-08 13:35:51
摘要:我想,父母对我们要求总是那么低,这也不要,那也不要,是不是我们在父母的需求方面想法太单一,或者说,我们没有深层次地去分析父母的想法……

很多时候,我一度忽视了父母的需求,这种忽视带着父母对我们的要求总是那么低,或者说,从来就没有要求。比如,每当我问及父母,还缺什么?他们的回答总是,“什么都不缺。”
   我想,父母对我们要求总是那么低,这也不要,那也不要,是不是我们在父母的需求方面想法太单一,或者说,我们没有深层次地去分析父母的想法。
   大山最深沉的爱,是父母一心想着儿女,总不想给儿女添麻烦。这是大山的传承,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如果说是,那为什么父母总是那么艰难?如果说不是,那为什么儿女们会心存一份感念。有时,父母对儿女的要求过于简单,反而让儿女们心生愧疚,只是,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去为父母着想时,却又得不到父母真心希冀,就像一对年老的夫妇始终不愿离开那居住了一辈子的老屋。
   于是,我觉得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应该是满足他们心愿。父母希望我们好好工作,那我们就踏踏实实去工作,父母希望我们身体健康,那我们就要倍加地爱惜自己。
   桂西多山,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让一些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人们,过着几近与世隔绝的生活,边远、闭塞、贫穷、落后。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山村才有有第一台电视机,而且是很小的一台黑白电视机,大人、小孩都蜂拥着,看电视的路上,常常亮着火把。
   黑白电视机接收的信号十分脆弱,这应该归结于山高林密,信号传不到。一些电视台只能收到模糊的影子,屏幕上闪着满满的“雪花”。每晚有两集电视连续剧,人们像赶集似的迈着兴奋的脚步,哪怕是只看了个模糊的影子。
   老家在一个很深的山弄里,电视信号非常差。堂哥家买了台电视,但要把电视接收器架在山顶最高的那个地方,然后栽线杆、接线,堂哥经常爬到山顶上转动电视接收器的天线架。“收到没?有图像没?”堂哥用他那极具穿透力的声音高喊着,并焦急地等待着回答。
   在那个普遍贫困的年代,买得起电视机一定是件令人羡慕的大事件。大部分人只能到有电视机的人家讨看,堂哥家就在我家屋下,几步路,一定程度解决了我们看电视行路难的问题。
   母亲很喜欢看电视,晚饭后总是急匆匆地走进堂哥家,母亲看电视回家时间是直到堂哥家关机。用父亲的话来说,母亲看电视“看得太痴”,我们一般是看完有故事的连续剧后就回家了,但母亲连广告都看。我分析母亲那么爱看电视的原因:母亲曾经是个“文艺青年”。比如,母亲绣花的功夫就十分了得,曾是十里八乡的“花匠”,山里很多未出嫁的女孩都喜欢向母亲学习怎样绣花鞋。
   山里的婚嫁习俗,女孩在出嫁之前要学习缝制布鞋,缝制布鞋的功夫成为衡量一个女孩是否贤惠能干的标准之一,如果能缝制花鞋,那一定令人羡慕。山里的人们,穿鞋主要来自女人们的缝制,男人是不会缝制鞋子的。于是,女孩自小便要学习针线活。
   在我看来,女孩自小便学习针线活是贫穷的一个表现,没人愿意看到细细的钢针一不小心扎在手指蛋上,然后冒出一颗殷红的血豆。
   我把母亲的绣花功夫和看电视结合起来虽然有些牵强,但在我看来,绣花应该是一种文艺,看电视是一种文艺欣赏,这样看来,二者并不矛盾,母亲一定是很文艺的,甚者自带文艺的才华。只是,大山的艰难让母亲的文艺才华被无尽的土地劳作代替了,母亲那双粗糙的手拿起细细的绣花针日渐吃力。
   父亲没有反对母亲到外婆家背来了台旧电视。外婆家相对来说还是较为富足的,土地就在门前,而且面积宽,不用翻山越岭,脚步不会那么匆忙和沉重。外婆总会在母亲的背篓中装上十来斤黄豆,似乎,母亲从外婆家搬东西是一种日常,这种日常让父亲常常陷入自责和沉思当中。
   父亲极少到别人家看电视,或者说从不去。我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他在坚守着贫穷的最后一点尊严吧!只是,这种尊严一直让我误认为父亲不爱看电视。
   母亲从外婆家背来的旧电视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欣喜。原因是,父亲没有时间去栽线杆,也没钱去购买信号线。再说,父亲也不可能像堂哥一样爬到高高的山顶上,然后高喊,“收到没?有图像没?”因为父亲的主题是在土地上扬起锄头,铲掉那些影响庄稼生长的杂草。于是,母亲从外婆家背来的旧电视很快就成为一种摆设,而且十分不和谐,破旧的房屋里搁着一台电视机,格格不入。
   二弟为我们这个家付出实在太多了,初中没毕业就辍学打工了。我一直很愧疚,是二弟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我,他的成绩一直不错的,但以我们的家境,实在无法供全部的儿女完成学业。于是,我入城读书,二弟走进工地。我无法想象,在那普遍贫穷的年代,而且我家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父母是如何为我每个学期拼凑学费,还有每月的伙食费。直到我毕业,父亲宣布家中的粮食足够时,我们才如释重负地看到希望。
   为了让山里人看到电视,政府大力普及卫星接收器,母亲从外婆家背回来那台电视终于有了音像,我家终于成为有电视机的人家。
   刚参加工作,我的收入不高,空荡的单位宿舍里除了一张床和几套换洗衣服,再也没有别的。当我投入120元巨资购买了一台旧彩电时,单身宿舍热闹起来,同事们相约到我的宿舍观看球赛。
   旧彩电虽然很清晰,但毕竟过时代了,而且屏幕较小,观看球赛不够刺激。我决定购买一台大彩电。
   当我在犹豫怎么处理旧彩电时,犯难了,送人是没有要的,卖废旧肯定不划算,毕竟还可以使用嘛!突然想,何不拿回山里,让父母也能看到彩色电视机。我为这个想法感到无比兴奋,我感受到父母看到彩色电视机的那种幸福。
   总感觉我家的日子从来都是谨慎的。儿时盛米,父亲总是刻意地用食指将米盅口沿赶平;食油倒进锅时,父亲停倒的速度相当快。用食指赶米是为了少装,停止倒油是担心往锅里多倒了油。每一分钱,父亲总是要思考很久才使用,一直在思考着如何用在最值到用的地方,从来感觉不到豪爽。
   终于,我还完了我所有的欠账,读书时借的,工作中买摩托车借的。终于舒了一口气,这是山里人的思维方式,欠别人钱总是不安的,无债一身轻。
   欢喜过年,一家人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是我多年的梦想。我总觉得,春晚是个仪式,一年一度,像个欢喜的总结。
   旧彩电实在太旧了,从我搬到老家也有几个年头了,屏幕显示变得发绿,彩色电视机变成绿色电视机。换!这是我人生中最豪横的一次决定。毕竟,旧彩电虽然变成了绿彩电,但仍可以观看,在父母的眼中,还能使用的东西是不允许丢弃的,应该要耗尽最后的价值。
   我给父母新购了一台32吋的等离子大彩电,那年,我们一家人认真地看完了春节联欢晚会。
   随着工作越来越忙,我和弟弟们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父母变成了留守老人。这是大山一个新奇现象,年轻人不再年复一年耕种祖辈留下来的土地。桂西山高石头多,有限的土地无法满足生存的需求,人们纷纷外出务工,生存的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山的生存危机。
   我的工作也从乡镇到县城,再从县城到市区,离家越来越远,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幸好有电视陪着我们。”父亲越来越年老了,越来越喜欢看电视。父亲是一名老党员,他要经常了解国家大事,他也乐于了解国家大事。他说看到国家好他心里才踏实。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多媒体、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大都不看电视了,甚至,很多年轻家庭连电视机都不买了。我在市里的电视机也很少启动。
   随着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山里的年轻人大都搬迁到山下居住了,大山人去楼空,曾经鸡鸣犬吠的山村变得十分宁静,只剩很少的老人故土难离,依旧居住在大山深处。父亲说他习惯居住在山里,习惯养猪养鸡。我们尊重父母的想法,反正,大山的山村公路早已畅通,来去无阻,而且,老家已经起了一栋二层楼。大不了我们多花些时间驱车回老家看父母,而且,还可以零距离感受到乡愁,不也很好吗?
   电视机又坏了,自母亲从外婆家背回的那台旧黑白电视机算起,已经是第四台了。
   我决定将我在市里那台4K电视搬回老家,父母很高兴,这是他们看到最大、最清晰的电视机,他们说跟看电影没什么差别。

共 31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老一辈人所生活的条件,缩写了一个时代的艰辛和努力。山里人朴实无华的品格,对社会奉献多於索取,文中着重描写了母亲的勤劳聪慧,父亲的家国情怀,和他们对下一代人的影响。一台从外婆家搬来的旧电视,到第一次用一百二十元买的二手彩色电视,再到最后把城里的新电视带回家已经是第四代电视机,然而,这并不是看电视的老一辈人最终希望,他们对子女的付出,是从心里流淌出的爱,他们从不张口向子女提任何要求。文中着重写的是一个时代地变革,发展和进步。人们从落后贫穷中走出来,向富裕和小康社会转型和融入,是多少代人为之奋斗与憧憬的目标。在我们这代人实现了。更像是一种留存於下一代的记忆回放,主题鲜明,立意深远。好文章推荐共赏。【编辑 刘春庆】【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208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春庆        2023-02-08 13:40:06
  山雨老师的文章记录了家乡的过去,现在,未来。富有激情地讴歌了党的富民政策所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谢老师为社团无私付出。问好新春愉快。
2 楼        文友:文绮        2023-02-08 16:45:54
  一份孝心,一份灵魂的升华。作者在生活中,十分懂得父母的那份心情。作为大山人能够拥有一台电视机,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安装好电视机,然后配上接收器,收视率非常好,也非常高、在老人的闲暇之余,享受一下如今快速信息的乐趣,比住在城市都好。老人的一生,在大山辛苦劳作。他们的心思,就是惟愿儿女们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除了付出,还是付除。辛苦一辈子,希望寄托在儿女们身上,只要看到儿女们整整齐齐回家,就非常满意了。哪怕把家里吃的喝的一扫光,也心甘情愿。可怜天下父母心。文章的表达,也表现了一份赤子之心,母子连心,一份懂得,一份珍惜,一份寄托。好文值得欣赏。感谢赐稿风恋。佳作已申报精品。
文绮
3 楼        文友:紫云朵朵        2023-02-12 15:02:45
  山雨老师的文章写得非常棒!文笔优美,富于情感,百看不厌。这篇乡愁文章给了我一些思考,我总感到走出乡村到城镇安居的子女,虽然有乡愁,但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在反哺方面做得不够。在现实生活的观察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子女总是找各种理由在春节不回家,也不给父母带什么礼物。当父母不再人世了,则大哭一场,似乎哭得越厉害越孝顺父母一样。其实,养育自己的父母还健在,尽量多回家看看,多买一点父母平时舍不得吃的食物,多送一点父母想要但不好意思要的礼物,这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写篇回忆录仅仅是安慰自己而已,父母是看不到的。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回复3 楼        文友:山雨潇潇        2023-02-17 00:43:47
  感谢老师的点评。给这么好的评价,谢谢您,让我更充满了信心。确实,您说得对,有时,我们对父母的感受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虽然父母对我们没什么要求,其实,我们应该多分析,给父母一份挚爱的回报,纵使一份回报无法代表养育之恩。主要是我们要有这分心,一份发表内心的回报。父母是爱着子女的,他们总不想给儿女增添麻烦,总担心是否影响儿女的心情。这,就是深深的爱,最深沉的爱,父母给我们的爱永远是大爱,是无私的爱,也是沉重的爱,回报父母的爱又怎么能以一台电视机了了。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惟有心中装着爱,装着对父母的爱,装着对养育之恩的千般感恩,才足以对得起生养我们那粗糙的双手满脸皱纹。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