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我与蒙娜丽莎的情缘(散文)
一
那一年,我到法国巴黎,并前往卢浮宫参观。
金碧辉煌的卢浮宫内,异彩纷呈的各类画作及玲琅满目的文物珍品,尽在眼底,却又美不胜收,总是有一种遗漏的感觉。我最想观赏的,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知名画作——蒙娜丽莎。
当我站在了蒙娜丽莎的画像前,我的心情难以平静。
尽管随着时光的流逝,面前这位嘴角永远挂着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就如同这幅珍贵的画作本身一样,留予人们无限的揣测和遐想。可对于我本人来讲,不管这幅画作的生活原型是真实生活中的蒙娜丽莎,还是乔.贡多夫人,也不管她是佛罗伦萨名妓,还是伊萨贝尔王妃,我也无须前去考量她是否真得是人们传说中的达·芬奇的自画像……她所赋予我的,是一段艺术情缘,看到她,便自然而然地沉浸于对往事的追溯与回味之中……
二
美国哥伦比亚学院电影电视系的会议厅内,研究生学位审核委员会的定期会议正在如期举行。会议表决结果:由我自编自导的毕业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获得五位资深委员一致通过,我被核准授予影视专业硕士学位,学院并将于不日内,为我颁发学位资格证书。
那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它意味着,长达四年极为艰难的留学生涯宣告结束,余下的,是扑簌迷离且无从叵测的未来……
四年的读研过程之所以非同一般的漫长,皆因其间饱含着一个举目无亲的外乡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会环境和生疏的文化氛围,以及不同语境的国度里,一路摸、爬、滚、打,始终伴随着疾苦与艰辛、挣扎与探索、温馨与友谊、愉悦及欢乐……而最终在获得这一纸企盼已久,且为之持续奋斗了长达48个月的学位证书时,那种振奋人心的激动情绪,伴随着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情,不言而喻。
抛开读研的整个过程不谈,单表毕业影片的拍摄和制作程序,就足以说明,我的这段求学之路,一路走过来,是怎样的不易与艰辛。
三
时光荏苒,为时两年的影视专业研究生课程已修习完毕,余下的两年时间,需要集中全副精力,专注于在毕业前夕,顺利完成毕业影片的拍摄和制作。
美国的影视专业不设博士学位。倘若某位研究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是影视编剧、导演,和制作,最高学位仅为硕士。而如果毕业后要从事影视理论研究,或影视评论的话,那必须得获得“影视艺术硕士”学位,那就意味着,还需增加一年的额外学时,并再多修几门附加课程。
此外,电影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内容中,不设置毕业论文答辩及其相应流程。取而代之的,是每位即将毕业的学员,务需在毕业前夕,制作一部长度不短于半个小时的影片。影片制作的具体要求是,必须是一部自编、自导、并自行完成后期制作的影片。而说到影片的制作标准,又必须是一部能在艺术上、创作上,与后期制作上,均能与专业电影制作质量相媲美的有声故事片。
对于用时两年,已修完了全部研究生影视课程的学员们来讲,这听上去似乎没太大难处,但没人知道,要想让自己的毕业影片顺利过关,那可真不是随便一说就能办到的事。因为制定上述规则的,是一位从好莱坞出身的美国著名电影人,并曾是两位美国前任总统肯尼迪和卡特的私人电影师,也是眼下哥伦比亚艺术学院电影电视系的,那位既严格、又挑剔的“大家长”,系主任——托尼·兰博先生的钦颁御旨,任何人不得变更。
其实,创作与制作本身的难度,相对容易解决。最难的是,从撰写剧本到最后完成制作过程中,时刻都需要面对系主任托尼·兰博先生所统领的,研究生学位审核委员会所设置的那些既繁琐,且一道又一道的严审关卡。
审核有九道关卡,每过一关,都有着幸运的喜悦。其实,将至最后,仿佛觉得这些关隘就像百米跨栏,惯性让人有了一种继续冲刺的动力。
可以说,上述的每一道关口,都是一道“鬼门关”。每当通关之际,都会让人深觉既“费劲巴拉”、又无从规避。而过了某一道关之后,还不能心存侥幸,或有丝毫的倦怠,因为在下一道关口,肯定还会有神马“让你更好瞧的”,在虎视眈眈地紧盯着你……若有哪位大神想动点儿“歪脑筋”,干点儿类似“溜边儿”、拉人情,或走后门的营生,那可是,想都别想。
负责任地说,还真有一些美国学生,在面对充斥着各类金科玉律的审片过程时,会情不自禁地如此自责自己:想当初,好端端的我,怎么会因为一不留神而马失前蹄,选错了专业方向,而误入歧途了呢?
诚然,本人也毫无二致。面对着一个接一个的困难与挑战,我心中也不免会产生瞬间的心猿意马,及望而却步般的顾盼流连。好在我平时喜欢翻弄自己笔记本上所记载着的那些名言金句,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言,“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又如莎士比亚的名句,“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总之,从某种程度讲,正是因为多年来,我所知道的这些先人哲言,一直在为我早已疲惫了的身心,持续不断地注入着继续前行的能量,与所需动力,我才得以挣扎着坚持到了最后。
话又说回来,既然人已经在这里了,怎可打“退堂鼓”?硬着头皮上吧。我一直这样勉励自己。
可是,面对毕业影片的创作和制作,眼下首先需要尽快解决的,是剧作问题。而整个影片的创作和制作周期是两年,听上去时间倒是不短,可若要将自己的影片打磨成为一部精品,多长时间才足够用呢?不赶紧撸起袖子干,还傻呆在那儿穷磨蹭什么呀?!
既然说让自己编,那咱就编吧。可是,编什么好呢?
因长时间只身在外,缺乏足够的生活经历与生活体验,造成自己在影片选材上,既感到困惑,又一筹莫展。经过几个月搜肠刮肚般的苦思冥想,四下里搜寻,有关选题的具体内容,依然未能取得丝毫进展。
可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正在我处于“踏破铁鞋无处觅”的当口,偶然在当地的中文报刊上,读到了一篇散文和一则短讯,让我瞬间有了“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惬意。
散文的题目是“窗”,描述的是一位老年绅士的爱情心历路程:年轻时,每当他路经一幢房屋前,他都会透过窗前的鲜花,窥视窗后一位少女的倩影。然而,随着时光的流失,窗前的鲜花,已变成了枯萎的散落花瓣,而年轻的少女则与他一样,业已人老珠黄……
那篇散文让我隐隐约约产生了一点创作的想象。
而那则短讯所报道的,是有关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于1911年失窃的过程……
仔细琢磨了老半天,嗯?我好似有所领悟,并从中捕捉到了一些可用的信息。
又经过一番悉心揣摩,我忽然感悟到:这两则意外获得的短文和报道,一定是“上天赐予我的最为珍贵的礼物”,不仅让我一下子找到了我的电影剧作所能依托的可用素材,还使我的创作灵感在瞬间突现。
我编写出了如下的电影故事:
华莱士先生,一位无时不刻追求艺术和生活完美的落魄艺术家,梦寐以求的是,要创作出一幅能与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相媲美的,现代版蒙娜丽莎新画作,题目为“蒙娜丽莎的微笑”。借以通过蒙娜丽莎美丽而迷人的微笑,来喻意生命与人生的美好。
当他费尽心思为自己的创作寻觅生活中的原型人物近乎绝望之时,却意外发现,住在马路对面的,一位品格高尚的艺术家的漂亮侄女,正是他意欲寻求的现代版蒙娜丽莎原型。
然而,大喜过望的华莱士先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观察与斟酌,并与对方从相识到相知之后,让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那位美丽的金发女郎,只不过是个品质不好的娼妓,而那个品格高尚的艺术家,却是偷走他老婆的情敌。
几个月之后,我编写的这个电影故事《蒙娜丽莎的微笑》,经过审核委员会的层层把关,最终幸运地获得通过,并正式进入到了拍摄前的准备阶段。
但我的问题来了。欲将摄制组各部门所需人员拼凑组合到一起,不是很难办到的事儿。可是,影片拍摄所需的一幅两英尺见方的达芬奇“蒙娜丽莎”画作拷贝,在那个年代,却很难寻觅到。虽经我多方打问查询,却一直没有着落。
负责我毕业影片的研究生导师斯韦德先生提议:达芬奇先生的蒙娜丽莎画作,一直珍藏并陈列在法国卢浮宫,何不致函他们,请求援助呢?
我给卢浮宫发出了快件信函,结果却如石沉大海,渺无音讯。
我又向美国的“波士顿博物馆”,和其他临近城市的博物馆发出了传真,寻求协助。尽管我一直秉着付费购买,而不是免费索取的真诚态度,但不知为什么,其结果,却均为沮丧与失望。
在几经努力未果的状况下,最终,还是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秉力协助下,我才得以如愿以偿。
当我手捧着那幅来之不易的“蒙娜丽莎”画作拷贝时,我瞬间心潮澎湃,激动和感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而在我拍摄制作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中,“蒙娜丽莎”出现在电影画面上先后多达十余次。每当她出现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凝视着她的脸庞及她那迷人的微笑,同时,我的心中,也会发出不易被人察觉的会心微笑。
尤其是,当影片的主人公华莱士先生由于幻想破灭,手抱着他所亲绘的现代版蒙娜丽莎画作,伫立于窗前,凝望着马路对面的建筑,并在被他盛怒之下摔落在地的,那个他所珍爱的袖珍无线电收音机所发出的一阵阵《蒙娜丽莎失去了微笑》的抒情歌声中,华莱士不禁泪洒衣衫……
而当华莱士的双眸中,那伴随着伤感与失落的泪水,顺着他的双颊,缓缓滴落到了他手持着的蒙娜丽莎画像的眼中时,随着那些泪水再次从蒙娜丽莎的眼眶中徐徐滑落,我也会控制不住地心潮起伏,泪眼婆娑……
为了让影片能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我特意将六十年代的已故美国黑人歌唱家——奈特·金·科尔当年演唱的那首舒缓、低沉的抒情歌曲《蒙娜丽莎失去了微笑》作为影片主题歌,放在了影片的结尾处,起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总体说来,是“蒙娜丽莎”一直陪伴着我,在历经长达两年的,从影片构思、到创作、到拍摄与制作完成、再到一步步跨越那些几乎是没完没了的严格审核与把关,甚至是无情的“盘审”。她携同我一路走过来的艰辛历程,像极了永不停歇地过关斩将。
还可以说,也是蒙娜丽莎一路扶持着我,让我最终站在了那振奋人心的、有着数千人参加的哥伦比亚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典礼的大舞台上。
当我从院长——亚历山大先生的手中,接过了院方所授予我的,那份来之不易的硕士学位证书时,我带着难以掩抑的激动,几乎是哽咽着,对亚历山大院长道了三个字“谢谢您!”
四
因此,来到巴黎,我首当其冲应该完成的头一件事,是前去卢浮宫,亲临拜访与我有着一段深厚情缘的蒙娜丽莎画作,以能了却我多年的夙愿。
此刻,当我默默地伫立于达芬奇原创版蒙娜丽莎画像前,顿感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虽经我当年苦苦搜寻,也未能得到一幅出自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原作拷贝,但多年之后的今天,我终于能有缘进入到卢浮宫,并怀着感恩的心情,缓步来到了“真正的”蒙娜丽莎面前,亲睹她那甜美而神秘的微笑,及她那独特而美丽的容颜……
我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毕业影片中的主题歌——那首由著名已故黑人歌唱家——奈特·金·科尔倾情演唱的《蒙娜丽莎失去了微笑》,又在我耳边隐隐响起,并萦绕回荡。委婉动听的男中音歌声,舒缓而忧伤,典雅而悠扬——
“蒙娜丽莎失去了微笑,
画家的双手在为此而发抖。
如果她从画中出走而流落荒野,
那是因为我教过她如何做。
我们的杰作,
支离破碎撒落在地……
蒙娜丽莎失去了她的微笑,
画家的双手在为此而发抖。
留学数年,经历的一切似乎都成过眼云烟了。唯有蒙娜丽莎的那一抹微笑,不但启迪着我的艺术才思,而是给我温暖前行的力量。哦,微笑,任何时候,都可以捡起来,永远不会撒落或者消失。我的情缘,因微笑而生。
(完)
2023年春节(2月7日)
(本文为原创首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