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偶遇周忱祠(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偶遇周忱祠(散文)


作者:范旭明 白丁,32.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8850发表时间:2023-02-12 22:42:06

晚饭过后,在淡淡桂花香里漫步。眼下正值夏秋之交,开始有些昼短夜长。未满六点,天色暗了下来。行走在蓉南和蓉联两个村庄之间的小路上,目之所及皆是方方正正的稻田。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良田中间,横亘着一条大河名叫港河。今日无风,所以河面波浪不兴。浅滩处有锦鳞出没,引来白鹭翔集。岸边野草生得郁郁葱葱,丰茂的芦苇有一人多高。我一路走马观花,蛙声在耳边此起彼伏,预示着将是一个丰收年。。
   港河的最窄处有桥名曰东澜港桥,汉白玉栏杆雪白崭新。凭栏远眺,四野暮色沉沉。突然,河对岸一幢奇特的灰色建筑出现在我视线里。它并不高大,但样式古老又带着几分神秘。我远远端详了一番,越看越觉得它不同寻常。我和那幢建筑之间的距离,直线大约只有三百米。问题在于中间隔着一条大河,根本无法直达。于是我另辟蹊径,换了个方向绕过去。
   新找到的路很窄,沿途经过了两个小厂,最后拐进一个荒凉的村庄。在村庄的入口接连遇到了两条拦路犬,其中那条膘肥体壮朝我乱叫的黄狗看起来是本地的种。我感觉它在质问我:“你这个陌生人为啥经过我的地盘?天黑了想去哪儿?”我没有理它,继续朝前走。第二条狗应该是中外杂交的串,个子如泰迪般娇小,屁股像柯基般肥大。它是听到第一条狗的叫唤之后跑来的,经过我的时候一声没吭,看起来人畜无害。我以为它对我毫无敌意,就冲它吹了一声口哨。结果它立刻变得面目狰狞,脖子上的毛炸得像钢针一样。还把地包天的整张脸正面朝向了我,嘴里发出低低的咆哮来。我识相地停止了挑逗,不再搭理这个龇牙咧嘴的家伙。
   终于,在夜幕降临之前,我走近了那幢建筑,才看出是一座五间三进的大祠堂。房前宽阔的广场上,种着两棵高大的榉树,衬托出祠堂主人的身份非同寻常。一只肥壮的灰喜鹊站在祠堂门楼的最高处,嘴里衔着树枝,看到我走近,立刻扔下树枝飞了。斑驳陆离的祠堂围墙,看起来至少有两百年的历史。窗户很简陋,是用巴掌厚的青砖砌成的花窗。两扇原木大门紧闭着,门上连油漆都没刷。叩门的虎首圆环长满了铜绿,看来很久没人摸过。一把崭新的挂锁套在两个圆环之间,将所有的历史和秘密都锁在了门里。
   我打开手机电筒照亮了正门的上方,几个模糊不清的楷体字在光柱里显现出来:周文襄公祠。原来,这就是明代名臣周忱的祠堂。我作为玉祁人,这座祠堂一直萦绕耳边,但从来没有听说过它的确切位置。
   据史料记载,唐宋年间,随着芙蓉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人与自然争地盘的迹象日益显现。明代伊始,江南连降暴雨,芙蓉湖等低洼地区淹成一片汪洋。在随后的数十年间水灾频频,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单是苏州这一个地区,就累积拖欠赋税达八百万石。大明宣宗皇帝想找一个有才干的重臣去治理,于是由大学士杨荣推荐,提拔周忱为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各府,总管监督当地的赋税粮食。
   五十岁的周忱身负皇命,初到江南便走村穿巷深入民间。“问所民间疾苦,为之商略处置”。工作之余,他会独自一人骑马检查江堤,老百姓们都想不到这个青帽便服的老人,竟然是总督一方的江南巡抚。当时长江南岸水灾严重到了极致,圩田一片汪洋,村村不见炊烟,出现了地无芳草树无皮的惨状。百姓们卖儿鬻女,老弱病残搀扶哀泣,周忱见此情形,含泪嘱咐地方官立即开仓赈济。并将所见所闻上书朝廷,言明如有追责由我一人担当。周忱经过实地调察,参考古代水利书籍,采用北宋单锷《吴中水利书》主张,立足全局,对芙蓉圩、马家圩实行通盘治理。首先在溧阳地区加高加固东坝,挡住皖北高山来水,同时疏浚黄田港、吴淞口以泄下游。大量的逃难人群,闻讯纷纷返乡参加水利建设。周忱命地方官解决口粮问题,使百姓安于劳动。十年之后,水患基本得到根治,周忱为江南百姓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嗣后,圩区普及了水稻种植,使粮食产量得到了很大增长。种桑养蚕、纺纱织布在圩区成为了重要产业。武进、江阴、无锡的百姓感恩戴德,纷纷在当地为周忱修建生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曾读过《明史·周忱传》,对这位明朝贤臣略知一二。周忱之为官,可与海瑞相媲美,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这位罕见的经世奇才,因为在巡抚任上推动经济改革而得罪了地方豪强,被诬告并以莫须有的贪污罪蒙冤。景泰二年(1451)辞官回乡,两年后卒于江西家中,享年72岁。朝廷闻其逝世噩耗,特派大臣,前往周忱老家江西吉水吊唁并主持丧礼,赏赐谥号“文襄”。
   据墙上铭牌的介绍,我今天偶遇的周忱祠,距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其原址在北塘河大堤旁的玉祁镇蓉中村横绛,数年前因为河道拓宽而整体迁建至此。政府原计划想把这座祠堂迁到玉祁镇南边的礼社村,但是芙蓉圩村民联名上书反对此事。圩区老百姓们说,他们对待周忱的感情就像后人对于祖先。周忱的祠堂只能在芙蓉圩里,放到任何离开圩区的地方都是错的。后来政府体察民意,周忱祠圆满地搬迁到了目前所在的南联村。
   天已经暗得伸手不见五指,周忱祠附近没有路灯。我虽然有些意犹未尽,也必须往回走了。晚风吹起檐角的铜铃,仿佛祠堂的主人在向我告别。
   回望着这座历史悠久的祠堂,我心潮澎湃,想起了一句话:“你把人民放在心里,人民就把你高高举起。”

共 20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周忱,明宣宗时期的重臣,财税专家,因江南遭受水灾,欠税严重,明宣宗派他巡抚江南。在任期间,他深入民间实地探勘受灾情况,一面开仓赈济灾民,一面全力治理水患,耗时十年,终使江南水患得到根治,重现往日盛景。百姓们感恩他的贡献,纷纷为他修庙建祠。作者于一个夏秋之交的黄昏偶然发现了一座古朴的祠堂,不由走近探访,发现竟是周文襄公祠——周忱的祠堂。只是祠门紧闭,难以细细观瞻。据墙上铭牌介绍,这座祠堂已有六百年历史,是从别处迁建过来的,当地百姓感念他造福一方的功德,待他像自己的祖先一样虔敬。这让作者深深的感慨,心系黎民苍生的人,苍生也一样爱戴他,“你把人民放在心里,人民就把你高高举起”。虽然只是匆匆一瞥,但心中还是深有感触。佳作,流年推荐共赏。【编辑:闲云落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3-02-12 22:50:18
  在此之前,我还真不知道周忱这个人,读罢文字,我特意又去百度了一下。明朝真的有好多良臣能臣啊,如果不是这些臣子们心系天下百姓苍生,力保大明的江山,真不知历史会是什么样。从一座湮没在乡野之中的祠堂,写到周忱的一生,令人感慨。文末的这句话点明了主题,学习了。期待更多佳作。
闲云落雪
回复1 楼        文友:范旭明        2023-02-16 08:35:18
  非常感谢老师阅读我粗浅的文字,请多指导!
2 楼        文友:江凤鸣        2023-02-15 22:56:34
  又读范老师佳作,深感我们惠山区的确是文士如云,文气四溢,文物遍地。锡城虽小,不愧历史文化古城之誉,一砖一瓦,一墙一垣都有故事,都有传奇。周忱的故事在锡城民间广有传诵,为老百姓做了好事的人,民众不会忘记。明朝中叶还能与太湖比美的浩荡芙蓉湖,已在老百姓围湖造田的数百年间湮灭不见了,但救民于波涛急雨中的周忱祠还在。公道自在民心。作者此文,关于两只狗的相遇,写得真叫绝了。堪称绝妙好辞。
江凤鸣
回复2 楼        文友:范旭明        2023-02-16 08:33:56
  江老师过奖了,作为一个新人,我的文字目前还处在很粗浅的状态,希望多多指导!
3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3-04-14 19:10:46
  周忱我曾在张岱的《夜航船》中读到过这个人。明代江南地区为全国税粮重心之所在,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由于当地繁重的赋役负担,周忱创行的各项改革措施为纬,来说明周忱对江南地区经济社会改革的经过、内容、影响与意义。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