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梅湖梅韵(散文)
梅湖的腊梅又迎霜傲骨吐芳了,沁人的暗香弥漫在湖畔,令人心旷神怡。
冬寒使梅湖显得有些冷清,但还是能遇到三三两两的人。看行头与神态,有的是附近悠闲健步的居民,有的应如我这般专程来赏梅。
梅湖,在南昌南郊,是十多年前开发的一个景区。历史古迹是景区的依托,其中八大山人纪念馆是它的核心,故名“八大山人梅湖景区”。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来此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四周都是湖泊与农田,纪念馆坐落在湖岛上,靠一座古石桥连通。那时,似乎一切都比较简陋和荒野,留存在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古建被葱郁古木掩映。如今,新建成的景区疏浚了湖泊与沟溪,堆叠了土丘如小山,栽种了花草林木,并建庭院,垒假山,搭曲廊亭台,呈现山重水复、曲径通幽之境。一个千亩的湖,数条曲曲绕绕的沟溪,十来种树木各自成林,实际上,这里就是一块秀美的水乡湿地。一条贯穿东西的曲廊,数座古朴典雅的庭院,又让这里成为一个园林,古朴典雅,富有文化味儿。不过,梅湖之味,主要还在于它的梅韵。
梅湖之梅,首先它是一枝鲜艳的俏梅。
梅湖不能少了梅花。除了沁香的腊梅,这里还有许多的红梅。这些红梅,有的成片于土丘,有的丽影于曲廊,有的点缀在庭院。每当二月红梅绽放吐艳之时,这里“红蕊开朝雾”“暗香引得数蜂来”。
记得去年,红梅开时,正好一场春雪,梅湖岸畔银装素裹。“有梅无雪不精神”,“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红梅与雪相映成趣,诗情画意。曲廊瓦顶那洁白的雪,映着一枝枝绝色的红梅,梅的俏枝与廊的飞檐一起傲翘,瓦檐与瓦缝梳理着雪的清纯与梅的雅韵,古风新韵,多么地美艳脱俗。游人沿着曲廊,一步步迈着悠闲,赏着一树树的梅,品着一朵朵红艳,吮着一缕缕清香,多么地惬意。尤其是那些女人,流连其中,把自己的丽姿嵌入梅的俏影,真是多姿多彩,怡然自得。
最人气的,是清廉园内的那株老梅。清廉园是一个宣传廉政文化的庭院,院墙素白青瓦,院内丛竹清翠,梅树数株。腊梅、红梅映在洁白的园墙上,被瓦檐勾勒,如国画般。这株人气红梅,圆冠繁枝,背倚着高高的园墙,被垒石护绕。它花开得最繁、最盛,犹如一位风姿卓绝的俏娘,最吸引游人的眼球,讨得人们争相与它合影留念。那些中老年妇女,成群结队,衣着大红大绿,似乎是要与这位俏娘媲美。她们在树前,在树间,弄姿造影,好一番折腾,确实如俏娘一般娇艳,她们还比那些年轻、青涩的姑娘洒脱大方。梅花之韵,配上了她们的风韵与闲情逸趣,旁观看来,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难怪人们说,当今最潇洒的是大妈。
阳光淡照,雪悄悄地消融。雪水从曲廊的瓦檐滴滴答答地掉下,合着俏梅的芳香,滋润大地。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梅湖是完全具有这般诗意的。它以一块湿地的姿态,调理着城市呼吸的纯度,滋润着城市的生命与活力。它以一枝俏梅的丽影,在纷繁的现代城市中,默默地愉悦人们的视目,静静地涵养人们的身心。俊俏之人讨人爱,俊俏之梅讨人喜。
梅湖之梅,更是一枝沉淀了历史文化的墨梅。
说是因湖边有个梅村,故称梅湖。但追根溯源,梅湖得名,应与梅福有关。据史料记载,西汉时南昌县尉梅福,曾弃官隐钓于此,后人建梅仙祠以祀之。梅福在南昌官位不高,但其高风亮节和修道炼丹等,却在民间流传,影响深远。南昌城西侧的山岭,原叫飞鸿山,也为纪念他而改名梅岭。
紧邻清廉园的东侧,也是一方庭院。院内一小湖,环湖亭台楼阁,假山曲径,亦有梅树几株。湖北岸一尊铜像,一位蓑笠翁静心垂钓,他就是梅福。从湖中的枯荷,能够想象夏季这里绿荷青青,红蕖灼灼。西侧院墙旁竖立周敦颐的铜像,他著名的《爱莲说》刻于石上。故这里被命名为爱莲园。
不过,说到梅湖,南昌本地人的第一反应还是八大山人纪念馆。
八大山人叫朱耷,是一位明末清初的画家,被尊为中国画的一代宗师。他出身皇家,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爷爷、父亲和叔叔,都是有一定影响的画家。从小受父辈的艺术熏陶,他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在他十九岁时,明朝灭亡,不久父亲又去世,这是他多舛命运的背景。他曾剃度出家为僧,还是青云谱道院的开山祖师,是“清初四画僧”之一,后来还俗,享年八十岁。
“八大山人”其实是朱耷诸多号中最响亮的一个。有分析认为,“八”为“朱”字去“牛”,“大”为“耷”字去“耳”,去“牛耳”意即失去皇权。他晚年题诗作画,署名常把这四个字连缀竖写,像是“哭之”,又似“笑之”,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我不懂书画艺术,但观赏八大山人的画,还是可以感受到他笔调的简练粗放,风格的孤傲沉郁,有耳目一新之感。他笔下的鸟禽鱼等,常常是眼珠顶着眼圈,“白眼向天”,孤傲愤世的神态。他的画,有时简练得只是一只鸟、一只雏鸡、一条鱼、一棵树、一朵花或一个果。当然,他也用轻柔的兰草,茁嫩饱满的叶芽,烂漫浓酣的花朵,抒发生命的怡然。
八大山人纪念馆于1959年由青云谱道院改建。这个道院的最早历史就是梅仙祠。晋朝许逊治水在此开辟道场,始创“净明宗教”。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大山人翻建道院,并改称“青云圃”,寓意“青高如云”,后人改名“青云谱”。也许是沉淀了年湮世远的历史,也许是浸润了道家思想的虚静与逍遥,这里显得格外地幽邃清静,与喧闹格格不入。所以到这里参观,人们不由放慢脚步,轻缓步履于一个个展室,慢慢徜徉这回廊式三进殿宇的合院。
这里环境的清幽,客观上来自苍木的翠绿和浓荫。在八月桂花开时,这里芳香弥漫,飘散四野。曾有五株合抱的古桂树,称为“五桂合株”,周恩来总理1961年还曾在其前留影,可惜后来被水淹而亡。不过,现在庭院中还有一株五百年的罗汉松,一株五百年的苦槠树,一株五百年的老香樟,还有一口五百年的万历古井,一口古钟,它们就像一个个记忆的符号,注释着这里历史的悠久与底蕴的深厚。
当然,底蕴最足的还是纪念馆内所展示的八大山人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等。漫步在这古朴的庭院中,可以了解八大山人的生平、家族、思想脉络与艺术成就;可以品读那些出自八大山人文笔的对联与匾额,如“开径望三益,卓荦观群书”“采药逢三岛,寻真遇九仙”和“时惕乾称”等;更可以欣赏到八大山人的书画真迹。八大山人早年书法学黄庭坚,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后来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得疏旷之韵,有静穆之趣。
庭院内的浓荫下,有一尊八大山人铜像,清瘦矍铄,闲逸儒雅,颇具仙风道骨。这是真实的朱耷,因为雕塑原型于友人为他作的画像《个山小像》;这是人们遐想中的八大山人,因为他书画作品呈现的就是这种风格。
八大山人纪念馆,就像是竖立在南昌城的一柄标杆,彰显了南昌人的一份骄傲与自豪。梅湖景区有如此珍贵的古迹,如此璀璨的历史文化,就像一枝沉沉甸甸、古韵悠悠的墨梅,盛开在物华天宝的南昌。“数朵幽香和月暗,十分归意为春留。风撩片片是闲愁。”(惠洪《浣溪沙(妙高墨梅)》)工笔墨梅是份闲愁,赏阅则是份闲情。
我住地虽距梅湖较远,但仍多次来此,不厌其烦地沉浸在这里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秀美景致中。春有百花迎阳开,夏有荷洁柳垂扬,秋有枫林飘红桂花香,冬有梅树吐艳枯荷影。我还喜欢,在阳光明媚时站在跨河的石桥上,欣赏人们泛舟绿水漾清波的光景。当然,春雨潇潇时,我也几次闲逛梅湖。烟雨中的长廊、拱桥、林影和朦胧的湖,尽是江南缠缠绵绵、如梦如幻的情怀。
绿梅,我近几年才见识。当我见识过绿梅之后,我又觉得,梅湖清纯宜人,清新脱俗,又何尝不是一枝萼绿花白、淡雅纯美的绿梅。
无论是俏梅,还是墨梅、绿梅,反正在我心中,梅湖就是一枝韵味十足的宝梅。
“寒枝疏影横斜处,玉洁冰清雅韵藏。”梅湖,古朴厚蕴,逸静幽雅。我对它如此多情,就像一颗赤子的心初生了情窦,对它生了百般的喜爱,甚至迷恋,好像蜜恋之人赴约般,总想来此寻花问柳,踏雪寻梅。
为老师佳作点赞!推荐文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