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燕食记》和茅盾奖(随笔)
一
每逢茅盾奖评选的前一年必是一个长篇丰收年,虽然这丰收年也只能相对这个文学快要荒芜的时代而言。上一届茅盾奖的上一届前,我买下《繁花》,只看了一页就写下了《如果〈繁花〉不得茅盾奖,就找我赔偿精神损失费》,始发中国缘文化网,再发《知更鸟中文网》。今天我收到《燕食记》刚看了30页也就写下了此文。不过感觉题目长了点,那就俭省着,叫“《燕食记》和茅盾奖”吧。
之所以我没在看完第一页就写,是因为《燕食记》还没《繁花》那般的中文古怪又新颖、传统又现代到让我拍案惊奇。一般而言,语言的狂欢多由欧化长句构成,想不到金宇澄的中国式超短句更让人兴奋。我读文学书最想得到语言的狂欢,当代中国最能让我狂欢的就是王蒙、王小波、刘亮程、莫言,金宇澄也算一个了。《燕食记》虽然不太令人狂欢也自有可比《繁花》的一面,那就是他比《繁花》有故事性,作者相对也年轻得多,也就更能讨人喜欢,那两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也是同样的8.9。《燕食记》广东特色的语言也不亚于《繁花》的上海方言,由此还可比之鲁迅的绍兴特色和老舍、邓友梅、王朔以及冯骥才和正在走红的王松的北京和天津的风味。真可惜许多内地人写不出内地的特色,就好像内地根本没有特色,或有特色还自卑自贱不敢拿出手。因此可以说《燕食记》绝非像金庸批评的中国人多用中文写作西方文学的五四时期的作品,就怕翻译到国外的效果未必太好,那出了国的《红楼梦》不比《金瓶梅》就是一个硬证。
最近几年有广东地方特色语言且评分很高的还有林棹的《潮汐图》和厚圃的《拖神》。《拖神》过长且作者名声还小,我不想过早花钱。《潮汐图》的作者曾是晋江文学城文笔惊人的大才女,因为患病才重新执笔。我一般对患病甚至一生苦难的作家都很偏爱。《潮汐图》也是一部语言狂欢的作品,非常值得学习,却又少了些情节,但该书的8.6分总比5.6分和6.7分的茅奖作品好得多了。《拖神》在豆瓣一出现,就有9.9分,虽然已经跌至9.5还能比上《红楼梦》,但评分人数至今只有27,显然有人作秀。林白的《北流》至今9.1分,评分人数也就61,尽管林白的语言相当精致。胡学文的《有生》一开始评分8.9,时隔一年多,已跌至8.4,,虽然还算高分,但读者也只100多人,且文笔有点过于朴实。罗伟章的《谁在敲门》至今评分8.6,读者也很少。余华的《文城》读者已超4.8万,评分却已跌至7.8。麦家的《人生海海》读者已近8万,评分也只在8.0,倒是马来西亚的华语女作家黎紫书的《流俗地》和福建小青年蔡崇达的《命运》的评分比《燕食记》略高0.2、0.1分,而且读者数量也分别高达9000和7000多,而且这三位作者都在四十岁左右,不得不小心关注,因为中国文坛将是他们的天下。虽然上述三部书皆非语言狂欢之作,说的也都是底层人民的市井生活,但《燕食记》可能深受央视《舌尖艺术》的影响,也就更像陆文夫的《美食家》,因而多了一些美味。食色性也,自古色情文学皆能不胫而走,其中也不乏《尤利西斯》那样的杰作,美食文学就更能摆上桌面了,只是我非吃货也就不太上心。就奇怪葛亮并非广东人怎么都能把广东、香港的风俗口语和食品的专业名词术语都说得那么头头是道,难道竟是花时间在粤语方言字典上榨了不少油水?
二
因提到作者年轻,我想顺便跑题一下,有个名叫杨本芬的八十多岁的湖南老太婆。她因为六十岁退休在家带孙子才有心写作,但那以母亲命名的《秋园》一出版就打败了当年所有的文坛大伽,一年内就加印了13次,评分最高9.3,至今未破9.0。她接下来也是只写个人家事情怀的《浮木》和《我本芬芳》,都获得了较高评分,且读者众多,3次上了豆瓣10部年度好书之列,而《谁在敲门》和《有生》因为评分人数太少没被列入,但《燕食记》春节前评分人数就达700以上,目前已近1300,当然要位列其中了。不过,史上有许多评分很高人气很旺立意也很健康的作品根本不沾茅奖边的,比如《亮剑》《大漠祭》《雍正皇帝》等等。《亮剑》是红色经典,《大漠祭》的地方语言很有特色,是那种能把地方黄土沙漠炼成金的作品。也因此,杨本芬今年获茅奖的概率很小,除非茅奖评委把她和徐怀中的高龄写作当作一种榜样。不过,林棹、林白获奖的把握性也不大,虽然林白在上一届的上一届也曾入围,但她不是太那么举足轻重。马伯庸的《长安荔枝》和《大医》也在可与不可之间。倒是《千里江山图》获奖的可能性居高,因为该书绝对红色,且作者孙甘露是《萌芽》杂志社社长,在八十年代就是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了。另有特殊贡献的《乌江引》,写的是鲜为人知的长征时期红军情报局的特殊贡献。可惜作者庞贝的名声还小了点。
说到杨本芬,不妨再跑题说一下还有个只念过一年半小学的内蒙古秦素英,她今年已是七十七岁,也因六十岁退休带孙子才有空学文化,并且既写作又绘画,出了3本书还广受好评。还有黑龙江的一个名叫姜淑梅的传奇奶奶,也是因为六十岁退休带孙子并开始学识字,七十五岁学写作,八十岁学画画。到了八十二岁,她已写下近60万字,画了上百幅画,出了5本书。虽然有一点必须讲明的是她们仨都各有一个搞文学而且有成就的孝顺子女,所以每到下班以后就会给她们的文字进行修订并全盘指导。天知道这3位老奶奶要是出身名门并上过中文系将会怎样地大器早成?尽管这样,她们仨也是累并且快乐着的有福之人了!
不过,《燕食记》的作者葛亮却是个出身名门的高材生,陈独秀是他的大舅公,邓稼先是他的叔公,身为北大中文教授的葛康愈是他的祖父。他曾经就学南京大学中文系,又在香港大学以哲学博士学位毕业,现已身居教授职,上一届也以《北鸢》入围茅盾奖前10名。去年还曾成功拿下鲁迅奖,今年茅盾奖对他应该毫无悬念,何况他三十岁就有一部深受莫言赞赏的《朱雀》,还有豆瓣评分比《朱雀》更高一点的《瓦猫》,更有两年荣获《亚洲周刊》长篇奖。
三
豆瓣评分的权威性早已获得广大读者认可,虽然,文学排名并非只有豆瓣,还有小红书和新浪等等,还有茅盾奖、鲁迅奖和许多大杂志的专业大伽们。不过,茅盾奖评选不会参考普通读者的评分排名,而是既要合乎国家标准,又要考虑人情世故,还有些终身成就奖的意味。而余华、残雪、韩少功、阎连科以及冯骥才等名家还没沾边,又可惜他们近年也真的没有拿得上架的好作品,再等下一届的下一届又怕他们都老了。就算阎连科、余华、残雪都有可能获诺贝尔奖,茅盾和鲁迅奖却是很难沾边的,因为他们不太配合国家意愿。尤其残雪看起来虽像是典型的中国村妇,文笔情思却是有如另一个世界的魔咒。个别人要是写出好书顶多只能多卖点钱吧。但是,史铁生没有获过茅盾奖、鲁迅奖,绝对是这两大国家奖的重大失错。
我这人还因为炒过并研究过多年的股票和现货,总喜欢预测。我不光能成功地预测股票上涨或下跌(虽然会预测不等于会赚钱,就像会鉴赏不等于会写作),还曾两度成功预测了诺贝尔奖,莫言和略萨。虽然近几年我对诺奖有点不感兴趣了,因为她所选的对象往往不是世界级重要作家,而是老喜欢和博彩反着干的提拔次要作家,就好像是要跟中国学做扶贫。在国内我除了成功地预测了《繁花》,还成功地预测了《人世间》《主角》《俗世奇人》《世间已无陈金芳》《奇迹》《红骆驼》等等,虽然我的预测在获奖名单公布前大多遭人反对。在《西部作家》网上,还有人质问我是不是金宇澄的托,要是他不能获取茅奖,我是否真能赔偿?我说我要是他的托,不说能获茅奖至少也能当一届茅奖评委了。他可是《上海文学》的主编啊,我却是一个身残志损到连讨饭都已无路可走的农民工而已。但我敢说此大话,就是认定金宇澄非得奖不可,用不着我一分钱赔偿。现在的葛亮也给了我这个胆量!何况他虽然出身于南京,但祖籍怀宁,也算半个老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