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情】姥姥的团圆梦(散文)
过年,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就是根的所在,精神的寄托。“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非常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老家的游子心中的地位。而对于留守的老人而言,年,意味着一家人团聚的喜悦与温暖,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我的姥姥也不例外,每当要过年的时候,就期盼家人的团聚。姥姥的年,可以总结一句话:最长的是等待,最短是相见,最幸福的是忙碌。
由于疫情和工作的原因,舅舅已经有两年没有回姥姥家过年了。今年舅舅年前就来电话,今年回家过年,但得大年三十才能到家。当我妈告诉姥姥这个消息的时候,姥姥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母爱是深情无限的,最欢喜的莫过于在除夕阖家团圆的时,看到儿子能回家。
姥姥过了年就是九十岁的高龄了,生育了五女一子,五个女儿都在庄河居住,唯有最小的老舅在北京工作。姥姥一生要强,坚决不给儿女添麻烦,谁家也不去,一直一个人住。姥姥身体也还算硬朗,能自己照顾自己,她每天早起早睡,自己做饭、生炉子、洗衣服、收拾屋子。她不会使用手机,只喜欢原始的手撕日历。每撕一张,老人的脸上就多洋溢出一丝笑容。姥姥老是不放心自己撕的日期对不对,两三天就要问我妈一下。
刚入腊月门,姥姥就开始忙活起来,先是扫灰尘,擦玻璃,洗被套褥单,让我妈上街买对联,上市场买菜和肉,到商店买碗碟筷子等。还让我妈给我老舅打电话,问想吃什么,姥姥还特别强调自己六岁的大孙子爱吃什么,让我妈赶紧记下来,上市场给买回来。姥姥还让我妈抽时间过来给她修剪染发,让自己看起来更年轻一些。姥姥的年纪大了,干活很慢,但她还是停不下来,收拾一样东西要花很长时间,儿女都劝她不要那么累,这些活她们来做,但姥姥说干完了就休息,但大家都知道她眼里没有干完的活。在姥姥常说,过年图的就是一个忙活劲,越忙越红火。
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姥姥遵照传统的习俗,开始蒸“粘糕”,寓意“年年高”。姥姥家有大铁锅,蒸出来的粘糕香甜好吃。她每年要蒸两种粘糕,高粱米和粘大米糕,还要做六份,每家一份。前几年,我几个姨都劝她,让她少蒸点,但她还一直坚持着,她挂念着每个孩子,想让孩子们的生活都年年高。今年,由于岁数大了,我妈担心姥姥身体吃不消,就和我来帮姥姥蒸粘糕。
姥姥因常年劳作,腰腿都落下了疾病,风湿关节炎外加骨质增生,腰现在已经直不起来,腿也弯着,在远处看着就像一棵风烛残年的老树,光滑的树干被岁月无情的刻出了一道道如沟壑般的伤痕。粘糕香气飘满了整个屋子,这熟悉的香味和我的内心产生了共鸣,那是过年才有的味道,让我不禁想小时候八十年代,那时候物资还很匮乏,也没有现在种类繁多的小食品,而我最爱的零食是油滋啦,咬一口满嘴流油,当时也不嫌它腻的慌,但现在再也吃不出那时候的味道了。
过年贴春联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一副副春联,似春风给家家户户送来的喜帖;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和浓郁的年味,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我姥家也不例外,年二十九上午贴对联,这个活不用大人吩咐,自然而然的落在了我、表弟、表妹的身上。从我上初中开始一直到今年,已经二十四五年了。记得有一年,遇到极寒天气,零下二十几度并伴着大风。在屋里刷好浆糊的彩、对子、福字还没等贴就冻住了,只好把凉了的浆糊放在锅里熥热,这样反复熥了三次才把对联贴完。我的手也冻麻了好几次,只能不断的回屋烤炉子。最后,我把横批留给回来的老舅亲自贴,那叫封门。
腊月二十九接近中午,老舅、舅妈、带着孩子赶回了姥姥家。当六岁的大孙子看到姥姥后,立刻跑上前抱住我姥姥奶声奶气的说:“奶奶,大孙子汉堡(小名)来看你了。”说完也不嫌弃满脸皱纹的脸,捧着姥姥的脸就亲了好几口。姥姥的眼角湿润了,扭过头,偷偷用布满老茧的手抹掉了溢出的眼泪。年三十到了,姥姥四点就起来忙活了,给我舅、舅妈、还有姥姥的大孙子准备早饭。姥姥常说:“起得早、发得早。”早餐一定是要吃鱼的,寓意年年有余。吃完早饭,姥姥就指挥我老舅摆供桌、挂宗谱。把水果、糖块、白酒、大枣馒头放在供桌上,在宗谱下面的供桌上放上五双红筷子。等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又让我舅盛了五碗米饭,倒上三盅酒,先不供奉热菜。在酒的两边各放一个蜡台,在供桌最前面放上烧香的碗。在吃晚饭之前,我姥把有三十多年玻璃灯笼点上蜡烛交给我舅,并拿上纸钱、香、鞭炮到附近的十字路口处接自己的祖先回家,也叫请年。接到家后,姥姥把准备好的五碗热菜和请年的饺子放到,再点上三根香同时点上蜡烛,从此刻开始,香火不能断,这叫烧高香。一直到正月初三晚上送祖先的时候,将供桌上的香火和供奉的一部分食物送到十字路口,也叫送年。
在庄河,与其他地方吃年夜饭的讲究不同,这边吃的是年午饭。过年中午这顿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我姥姥家中午要做十二个菜,四凉八热,寓意四平八稳和每个月都有财。当午饭做好后,老舅、舅妈、还有大孙子围在姥姥的身边,和姥姥唠着家常,汉堡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给姥姥碗里夹菜。姥姥不停的往大孙子汉堡(小名)的碗里夹肉。好到午夜的时候,我老舅领着汉堡在院子里放烟花和鞭炮。看着色彩斑斓的烟花,小孩子兴奋地拿着呲花用力的摇着。姥姥则煮了一锅饺子,也叫发纸饺子,还特意在饺子里面放了硬币,谁吃到硬币谁今年就会多挣钱。
发完纸回来,六岁的汉堡盯着春晚里的倒计时,十二点的钟声响起,他立刻跑到我姥姥面前,噗通一声跪下,磕了三个响头并说:“祝奶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我姥姥乐得合不拢嘴,赶紧把事先准备好的大红包塞进了大孙子的衣兜里。
以前,我们这边都是正月初四去姥姥家拜年。近些年,因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我老舅初四就得回北京,为了让姥姥感受过年团聚的喜庆氛围,用正月初一代替了正月初四。一大早,我妈、我三姨和四姨三位大厨先去姥姥家忙活,准备中午的大餐,其余人则陆陆续续的来到姥姥家,问好声不断。小孩子聚在一起,在院子里放鞭炮,男人们打扑克。午饭开始,大家开怀畅饮,笑声不断。吃过午饭,小孩子们依偎在姥姥的身边,让姥姥讲讲解放前是怎么过年的。姥姥说:“我小时候就盼着过年,因为有饺子吃,有新衣服穿。那时候新衣服的布料都是自己织的,自己染色,小女孩是红色的上衣,绿色的裤子;小男孩上衣是蓝色的,裤子是蓝色或者黑色。鞋子也是自己做的,布帮布底。鞋底是用浆糊把很多个小布角一层一层的粘在一起并晒干,按照鞋样剪下来包好,用细麻绳纳好,再把鞋帮缝在鞋底上,一年只能做一双,平常舍不得穿,只有出远门才拿出来穿一穿。你再现在,吃得饱、穿得暖,天天都像过年一样。孩子们啊,一定不要忘了是共产党和毛主席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天黑了,我们都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姥姥家。
伴随着初三送年的鞭炮声响起,舅舅一家也即将踏上返程的列车。姥姥两年的等待,一个月的忙碌换来一家人四天的相聚。但今年,老人在这浓浓的年味里感到无比的满足。年的味道在姥姥心里,不会成为如烟花般转瞬即逝的灿烂,而会化作她日常生活中细水长流的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