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不舍】一路奔逃的小贩(征文小说)
一
阳春三月,绯红的桃花枝头绽放,和煦的春风吹在脸颊上,令张兴中惬意极了。人到中年,张兴中开始发福,走在街上大腹便便,为了逼迫自己减肥,他卖掉了自己百万爱车,上下班改成步行,好在家离公司并不远。走在下班的路上,他突然闻到一股美食的喷香。循香望去,一个中年小贩眼睛东张西望,手却在有节奏地翻动着锅里的米粉,火苗嗞嗞地往外舔。这是一个可以移动的小吃摊位,炉灶放在一个并不是很大的电动三轮车上,里面有锅碗瓢盆等,一应俱全。令人不解的是,这个小贩从不看锅里,眼睛四处逡巡,或许只有大师才有这番自信吧。这人个儿不高,长得又黑又瘦,细长的脸上靠近鼻子的地方有一块黄豆大的黑痣,上面长出了两三根粗黑的长毛,这毛和他的小脸比起来显得非常碍眼。这不就是张兴中看过的小说主人公“一撮毛”吗?张兴中看着眼前的一切不禁傻笑了起来。平时经过这里好像也没见过他,兴许他是刚来的吧,抑或是自己原先开车匆匆而过,没留意吧。今天恐怕是遇到高手了,机会难得,一定要尝尝他的手艺。他这样想着,口水不禁流了出来,肚子确实饿了。他不禁摇了摇头。身为一家小型民营企业家,张兴中什么苦都吃过,这些年挣了不少钱,什么山珍海味都吃过,现在这种小吃反而更有吸引力。
他快速地走向一撮毛的摊子,他仍旧东张西望,看见张兴中来了,并不是没有热情相迎,仿佛没有看见似的,注意力仍在四周,只用眼睛的余光瞥了一下张兴中。
“老板,给我来一碗炒粉!”对于小贩的怪异表现,张兴中心里虽有所不满,但他还是选择了原谅,因为他是有肚量的人——兴许人家有什么难言之隐吧。
“好。”此时,一撮毛已经为旁边站着年轻的女顾客炒好了一份,姑娘拎着就去。
奇怪,她怎么不付钱呢?张兴中这样想着,一撮毛突然指了指三轮车上的收款码:“十块钱。”张兴中麻利地掏出手机支付了十元钱,然后静静地等着。一撮毛翻炒的动作相当娴熟,他从不看锅里的情况,完全凭感觉,这真是一绝。张兴中不禁暗暗佩服眼前这位奇人——真是应了那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二
一撮毛将米粉炒到一半时,突然丢下锅铲,连燃气都没有关就爬到三轮车座椅上,骑上就跑。张兴中一眼蒙圈地跟在其后——这是要跑路吗?不太可能吧?十块钱而已。至于吗?或许人家有急事……
一转眼,一撮毛已经跑出了几十米远,张兴中跟在后面紧追不舍,累得气喘吁吁,边跑边喊:“喂,一撮毛,我的炒粉……”他情急之下喊出了小贩的绰号,没错,知道他的人都这么叫他,这或许真是巧合吧。
“喂,你们谁能帮我抓住他……我愿出一千元钱作为报酬。”张兴中实在跑不动了,弯下腰,一只手叉着腰,一只手指着前方一撮毛逃跑的方向。
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前面有人抢了眼前这位老板什么值钱的东西,都在迟疑,观望。钱虽然好,但是要拿命来换,谁都不是傻子,肯定划不来。要是抢劫犯突然转身朝自己身上捅一刀,那可就得不偿失了。但凡事总有例外,一个小伙子怒发冲冠,他身手不凡,几步便冲了上去,在他的带领下,众人糊里糊涂地跟着后面追,可是一撮毛来到一个较隐蔽的角落里便不再跑,而是停下来继续翻炒未熟的米粉。此时米粉因为火未熄,有点焦煳味。
“你,你,你这回跑不掉了吧。”张兴中指着已经停下的一撮毛说。
“他呀,切,我以为是谁呢!见怪不怪了!”带头的小伙子知道真相后转身离去,吃瓜群众也随即散去,再也没有谁提奖励的事。
张兴中还没缓过神来,一撮毛已经在向他招手。原来他不是逃跑!虚惊一场,张兴中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好好的,你干吗要跑呀?”张兴中不解地问。可是一撮毛并没有回答他,仍旧东张西望,手中不停翻炒着米粉。不一会儿工夫,米粉炒好了,打包装了袋子,递到了张兴中的手上。此时他才正眼瞧一下张兴中。
三
张兴中刚接过米粉,一撮毛神色慌张,突然扑通一声跪到他的面前:“求求你放过我吧,大哥!”
“你——没事吧,我并没有怪你呀,你这是干吗?”张兴中为刚才的追赶造成的误会深表歉意。奇怪的是一撮毛并没有正眼看他,仍旧跪着,面向前方。张兴中一扭头,身后出现了一个中年男子,长长的脸颊上靠近鼻子的地方也有一块黄豆大的黑痣,只是上面没有长毛而已,皮肤比一撮毛白一点,除了衣着不同,其它方面似乎没什么两样。这人穿着一身城管制服,帅气的大檐帽看上去甚是威严。
“大哥,求求你放过我吧。我家里还有一个生病的老母亲需要赡养……”一撮毛鼻涕一把,眼泪一把,苦苦哀求着。一撮毛,本名郑大水,外地人,携全家来此做小生意,因占道经营,经常被城管撵得四处流窜,仿佛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一般遭人冷眼。
“你别跟我扯这些没用的,谁家都有困难,要是都像你这样,城市交通早就瘫痪了。快走,否则我就没收你的车子。”王仕强带着命令的口吻说道。
哀求声引来了围观群众,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从中调解的,有同情一撮毛的,有拍照的,也有质疑一撮毛的。
“把人家都逼得下跪了,太不像话了,简直跟土匪一样坏。”一个大妈气愤地骂道。
“大哥,你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找个不碍事的地方做生意就行了?”好心的姑娘劝道。
“你哪知道,僻静的地方没生意啊!”人群中有人插嘴道。
“一撮毛的老母亲早不在了,他胡说。”
……
众说纷纭,一撮毛双手颤抖,他情绪突然失控,头像小鸡啄米似的不停地磕地,很快就磕出了血。他这一招果然灵验,很快就博得了众人的同情,人们一边倒地指责城管王仕强。
王仕强感到非常委屈,自己是干这份工作的,如果不尽责,年终奖被扣不说,若因此本市(县级市)评不上文明城市,他的工作都会丢掉。瞬间,面对着众人的口诛笔伐,面对大家的威胁——有人扬言要将视频发到网上,曝光他的粗暴执法行为,他心中的委屈如江水倒灌一般喷涌而出。王仕强也扑通一声给一撮毛跪下了,也不停地磕头,俩人互相磕头的场景惹得众人目瞪口呆。这都是被生活的重担逼到了这个份上,难道就没有解决的办法吗?张兴中站在一旁,不禁这样想。
“各位,请静一静,我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张兴中突然大声地喊起来。
众人循声望去,原来是个穿着很讲究的中年男人——张兴中,他西装革履,肚子鼓鼓的,很有大老板的气质。
“切,你除了有钱还能有什么办法,难不成帮一撮毛解决生活问题?”有人好像认出了张兴中。
“我有个好办法,只要他们听我的,准能解决矛盾。”张兴中故意卖关子,只分别悄悄地告诉他们俩。
“这行得通吗?”王仕强不解地问。
“通——通——通。”张兴中一激动便会结巴,惹得吃瓜群众一阵哄笑,“别笑,不信,明天咱们拭目以待。”
张兴中进而问他们俩:“你们愿意这样做吗?”
“嗯。”俩人同时点头。
“要注意保密,切忌对任何人也不能说。”张兴中一番叮嘱后便兴奋地离开了。留下少数吃瓜群众仍在喋喋不休。张兴中最善于处理各种矛盾,与他交往的人没有一个说他不好的。
四
第二天,“一撮毛”骑着三轮车四处招揽生意。可是根本没有什么生意可做。为了挣到更多的钱,为了有生意可做,他不得不选择人多的闹市区。这里人山人海,他选择离人行道不远的地方做生意,找他炒粉的人真多,他根本忙不过来,不一会儿工夫就连本带利挣了一百多块钱。他这样想着,嘴角不禁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等着米下锅,生活都不易。如果一直这样挣钱,那有多好。别看那些当城管的,看着威风,其实是遭人监督和唾骂的职业,稍微处理不好就会冲上网络热搜,轻则遭到网暴,重则丢掉工作,进监狱。相比而言,还是做小生意自在。
“谁让你在这里做生意的?!”这在“一撮毛”得意忘形之时,刚才参加工作不久的城管小吴出现了。他抬起头的瞬间,四目相对,彼此感觉好眼熟,各自稍稍思忖了片刻,都冷静了下来。小吴想:眼前这位不可能是王仕强,因为此时的王仕强正跟在他后面呢。
“王哥,请你过来一下。”小吴看着俩人,怎么这么像呢?难道他们是亲兄弟吗?
这一喊,“一撮毛”答道:“欸。”
“嗯?”小吴犯起了狐疑。
“哦,我在。”“王仕强”这回反应挺快的,走了过来,凑到小吴的耳边,问,“什么事?”
“这个人是不是你的亲戚啊?”小吴悄悄地问“王仕强”。
“不是,怎么了?今天队长让我带你,再三强调要秉公执法,你看着办吧。”
“哦。”小吴瞬间有了执法的底气。
“看清楚了,这是处罚通知书,占道经营,罚款二百。”小吴刷刷刷,很快就填好了单子,说完便要扬长而去。
“能不能少罚点?我今天开张到现在连本带利还没挣到二百块呢。”“一撮”恳求道。今天倒好,他没挣到钱也就罢了,还要倒贴几十块钱,真是出门没看黄历。他这样想着,于是拉着小吴的衣服小声地说:“少点,我知道占道经营不对,可是你罚得太狠了吧。”
“就这样罚,不服你有权向上反映。”
“你当我是新来的啊,这样的占道经营顶多罚一百,并且一般先要口头警告,不服规劝再罚;你一上来就罚,我看你是在滥用职权。”“一撮毛”气得与小吴互怼起来。俩人正在拉拉扯扯,一个咳嗽不止的老太太颤颤巍巍地走来,她往中间一杵,俩人立刻傻了眼——原来是一撮毛的母亲闻讯赶来了。
“咳,咳——有我在,今天谁也别想欺负我儿子……”老太太一路咳来,面色难看,一看就是一个体弱多病之人。
“妈,您怎么来了?医生让您在家多休息,您就是不听,哎!”“王仕强”突然站出来喊了一声。众人都惊呆了。老太太眼神不济,眨巴眨巴,看看眼前这个小伙子,没错,这是自己的孩子,他怎么这身打扮?什么时候有个当城管的儿子?再看看卖炒粉的这位,也说是自己的儿子,脸上的毛呢?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
五
老太太已经过了古稀之年,身体日薄西山,肺部不好,经常咳嗽,一生病就要吃药,医生说她久病成医,懂得真不少。早年,她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四十年前她牵着两个不到三岁的孩子出门赶集,结果人多拥挤,走散了一个,从此杳无音信。今天这个难道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郑大山吗?
“你们俩这到底是怎么了?”老太太问。
于是一撮毛只得将事情的前因后果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及众人。大家都像听传奇小说一样入了迷。原来张兴中让他们俩互换角色和职业,连衣服都互换了,站在各自的角度去处理问题。一撮毛刮了脸上的毛去了王仕强的单位报到,王仕强去了一撮毛家开着三轮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以前当过厨师,炒粉对于他来说也轻车熟路。由于他们长得实在太像了,所以没有人怀疑。
老太太问王仕强:“孩子你身上有这样的半块玉佩吗?”说着,老太太从一撮毛的脖子上取下了半块玉佩,上面刻着半边观音的头像。
“有。”王仕强也拿出了半边一模一样的玉佩,合在一起正好形成了完整的观音菩萨头像。老太太老泪纵横,拉着王仕强的手说:“你就是我失散多年的另一个儿子啊!”
“大水,快叫哥。”
“哥!”
众人听到此事,差点惊掉了下巴。这真是小县城天大的新闻,写小说的都不敢这么写。
王仕强的母亲在弥留之际欲言又止,没说出来就咽了气。父亲自车祸之后成了植物人,什么都别指望了。小时候,他也听到身边的一些风言风语,但他没有放在心上。
此时有玉佩为证,毫无疑问,眼前这位老人就是自己的生母。
“妈!”母子三人抱头痛哭。
这件事很快传为美谈,人人都懂得了换位思考,小小县城从此变得和谐了许多……
小说的内容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确实:城市管理者与占道经营的小贩之间的紧张关系确实是很多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篇小说的作者很智慧:借助消费者张兴中帮助调解矛盾,让卖米粉的一撮毛和城管王仕强互换角色,巧妙地解决了双方的矛盾……这篇小说很有借鉴意义和教育意义:城管和商贩本不是对立的关系,互相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和谐共生。

互换身份,换位思考,这方法好。小镇因此而和谐。
小说构思合理,情节曲折,特别是最后的确母子兄弟相认,出人意料,确实是小说也不也这么写。但前面两人长得像,早就埋了伏笔。
不错的小说,赞。
人物刻画逼真,故事情节紧凑,反映的社会问题突出。
提个小小建议,这篇小说后半部分发掘一下又篇个很好的小说哈哈~~~
祝愿作者在写作的道路上顺遂无虞。
能给人带来思考的作品无疑是好作品,欣赏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