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情】刻进木雕上的隐秘物语(散文)
进入乌鞘岭,就进入了河西走廊的门户。再从古浪峡到历史文化名镇大靖,地理上的距离不算长,但从高低起伏的山峦,到平畴万里的沃野,甚至穿过当年腾格里沙漠前沿风沙口之一的八步沙,如今遍布葱绿的树木,却延长了一个人想象的距离,也穿越了古浪山川沙各具三分之一的地理风貌。车窗外的世界,白杨树和峡谷风是主角,无论色泽、线条还是轮廓,都散发出了静谧才有的那种瓷实的景象。
大靖,既然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化名镇,就须有一定的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作为支撑,而古老的、特色的建筑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事物。在大靖,除了有名的弓箭街,还有声名远播的财神阁,而马神庙不算有名,最起码在我原先的认知中,尚不大清楚其价值。但我看见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雕刻在木头上的故事,珍贵精美的木雕才被震撼,乃至颠覆了原来的错误判断。这些木雕刀法娴熟,线条流畅清晰,不仅体现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内敛、谦逊,也契合了中国农民“藏拙”的实用哲学思维。这片平凡的土地上盛产执着与热情,风景从未缺席,木雕里流淌着春繁夏茂、冬丰秋实。
建筑群坐西朝东,由夯土台、大殿和2座厢房组成。大殿建在高1米的台基上,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三间,通长11米,进深三间,通宽10.6米,周围廊。其南北两侧有民国改建的二层木楼,建筑形制相同。该建筑经历代修缮,保存了明至民国时古浪庙宇的建筑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是道教文化在当地传播的历史见证,是研究宗教史与生活史最具说服力的实物资料。精美的木雕花纹,历经百年沧桑岁月的风吹雨淋,大多已然褪色,失却了原本鲜活光亮的色彩与本质。但依然掩盖不了它曾经的繁华和往昔的辉煌!有时,我们刻意雕刻的人生,凿琢斧斫却难于细致,只能用木头的坚韧以及精雕细刻,把人生的短板补齐。
木雕的莲花依旧在栩栩如生地绽放,木雕的耕牛还在惟妙惟肖地传递着其独特神情。我不知道是哪一位匠人把这些花卉和动物搬迁到木门以及窗棂上的,但从花卉和动物不知疲倦的生长状态里,能够看出这位木雕匠人,一定是用尽了他的情感、心血、精髓还有他对生命的全部感受,才在他的每一次精心雕刻的后面,留下了如此细致精湛的生命故事的篇章,才让花卉和动物在木门木窗上,再次找到了自由生活的真正空间。木雕艺术的不断发展,是社会在进步的一种体现,每个时期的木雕工艺,都融合了当时的人文、生活及审美特色,进而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样子。不同历史时期的木雕工艺,所选择的题材也都大不相同,但是都富含了不一样的历史意义。木雕工艺师们,都通过各种题材的木雕工艺品,向外界展现着其内心的感悟及各种观念。
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灵性,因为淳朴的品质,在能工巧匠的打造之下,可以变成一件非常精美的艺术品,极致的美与韵味,技艺中诠释匠心。于雕艺中感悟人生的真意,每一笔雕琢都颇为用心。雕刻木头的同时,也在磨练自己的耐心和意志,在马神庙,我就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其实,人们不知道哪天会发生未曾料到的惊喜,就想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生活就是一个不断遇见希望和惊喜过程!
木雕以非常丰富且又充实的文化内涵,宣扬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厚重绵广的文化思想。让人们在无声之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带给的恒久魅力与独特价值。马神庙上栩栩如生的雕刻和财神阁四面不同内容的书法就是最好的明证和例子。流传在大靖乃至更广地域范围内的许多传说,神话,古迹或古浪老调、童谣乃至人文风情等地方习俗,这些充满了神奇和神秘色彩的现象,本身就在冥冥之中昭示出了自然历史有多久,文化底蕴就有多深,宗教的传播和祖先这些神灵逡巡的时间就有多长的关系。一幅幅木雕从诞生那天起,就注定穿越历沧桑史,裹挟着往昔生命的气息,走向未来与永恒。
木雕是祖先的遗物。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古代悠久灿烂的历史,说白了也是祖先的厚重历史的翻版和再现。抽象的精神看不见、摸不着,无可言说,不善言辞的木雕师傅,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想、脑中所思的生活图腾,通过其手中的工具,一日日以鲜艳花朵、朵朵祥云、簇簇浪花、难怪我看木雕刻上的图像就仿佛看出了先民的影子,还有他们与岁月看不见、摸不着的痕迹,与经他们全身心精心打造出来的雕刻图景凸显出的风雨端倪,都有从容、恬淡、自在和安详的味道。
如果说马神庙是解读大靖古城建筑特色、民俗生活和人文气息的最好方式,那么那些附着于建筑上的木雕,无疑就是阅读一方民俗一方烟火的一双清澈透明眼睛。穿过绵延起伏的瓦檐,民情风貌的照壁,暗伏文脉遐思的雕花门窗,折射出远年辰光的庙宇厅堂看不同内容、不同画面、不同形式的雕刻,便会看出这些数不胜数在空中摇曳的神奇眼睛里,披满了幽深的古典神情,便会察觉到它们传递到我身上来的眼波有朴素本真或者余荫祈福的精神元素,便会发现这些眼睛存在的地方,都是一个远离了世俗的世界。只有在溢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大靖,我才会愈来愈相信,由木雕雕刻出的美好祈盼、幸福愿景与心灵之种种向往,就是神灵的一只眼睛——眼睛里向我投射过来的目光,俨然浅溪里鱼贯而出的蝌蚪,活灵活现。
民俗生活一直是人们最基本、最真实、最具象的体现,所关注的重点。与其说是一名雕刻家,倒不如说是一名画家。木雕逼真而清晰的刻画出当年是怎样一幅生活情状。身穿道袍的两位老者或许在谈古论今,或许在下棋,一旁的小厮似乎在作揖。人物疏密交错,动静互补,眼前仿佛是一幅活灵活现的生动生活画面。通过对人物的惟妙惟肖塑造,表达与传输当时人们思想情感的某种寄托。仰望并欣赏那些衣褶清晰、表情鲜明的人物,觉得他们正在上演的早已消逝的遥远历史生活剧。
木头不只是有生命而无思维的自然生长物,通过艺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加工,成为古代建筑、庙宇家具的点缀与修饰,乃至精美的艺术品、工艺品,适用于宅、祠、堂、厅、寺、庙、坊等不同功能的建筑形制上,给建筑物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马神庙木雕上显示一学生在给先生背书,另外的学生则围着桌子读书,最后有学生好似在整理书本,而先生的桌子上俨然放了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画面上有私塾威严的教书先生,有围坐而背书的学生,有书桌,而一学生左右各有一书童相伴,显然非富即贵,不是富家子弟,就是来自官宦之家。这些出自马神庙的木雕形态各异,须发纤现,技法细腻,雕刻精湛,在无声无息中,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不凡魅力。
木雕一般不会出现于博物馆的陈列展柜,大多在古建筑及有沧桑历史的民居上展示其独特价值。看一件件精美的木雕,其实就是看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的过程。书读成功了,金榜题名了,自可飞黄腾达,光宗耀祖。雕刻中的男子骑着不是高头大马,而是古代麒麟,扛把扇子,招摇过市,风风光光,威风十足……我们自可窥探书生身心是何等荣耀、何等自豪、何等派头十足。换做今日,通过读书实现自身价值,也一直是一个家庭的寄托和希望所在。
物本无言,识者知之;石虽不语,却最可人。
在一代代的传承弘扬中,木雕以隐秘物语娓娓道来许多丰富且又充实的文化内涵,向我们宣扬并展示中华民族几千年独一无二的文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