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护花使者】年之随想 (散文)
随着铿锵的锣鼓、绚烂的烟花、别样社火的渐行渐远,年就算是彻底过完了。繁华散尽,归于平淡。过年,过年,我觉得这儿的“过”是迎接、庆祝的意思。一年又一年,年味过的总觉得越来越淡。
一进入腊月,喝完腊八粥。年就被人们挂在了嘴边。记得小时候腊八已过就天天盼着放寒假,盼着过年。那时生活虽不富裕,但人们却显得很开心。街巷里不时传来人们的谈笑声,放了假的孩子们在街巷李追逐打闹,东家窜西家,西家跑东家。父辈们几乎天天去跟年集,零零碎碎地置办年货。小孩子的我们会缠着父母带我们去年集上挤一挤。我们到年集上才不管家里需要添置点啥东西,我们惦念的是能吃些好吃的东西。父母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满足我们的心愿,一份甑糕、一份面皮、几个油糕……这些平日里不常享用的美食,让我们的味蕾一下子丰富了许多,心情也畅快了许多。过年真好!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大人们忙着各自的事情。我们小孩子早把写作业抛到九霄云外,在街巷玩拍面包(一种用纸折叠的游戏)、跑城、滚铁环,玩的尽兴,玩的尽情。耳畔不时传来村口大喇叭秦腔戏的声音。
腊月三十,年就真正来了。当我还留恋暖和被窝的时候,母亲已做好臊子面,喊着我起来吃饭。父亲则端着做好的第一碗臊子面在灶爷、龙王爷、土地爷等诸神跟前泼洒歇一歇汤水,称之为“泼汤”。然后将这碗臊子面虔诚地放在供有祖先牌位的方桌上以祭拜。
听到吃臊子面的我,急忙穿好衣服跑进灶房。看着母亲将煮好的细细的常面条捞进盛有凉水的面盘里。这主要是为不使热面粘在一起。接着母亲端来几个小碗开始往碗里捞面,最后把烧的冒气的臊子汤到入其中。看着煎、稀、汪、酸、辣、香的臊子面,我早已垂涎三尺,端起一碗面两三口就吃完了。然后又去吃下一碗,就这样不大一会,十几碗的臊子面已下肚。
三十除夕这天,父母是比较忙的。上午贴春联,糊窗花,贴年画,挂灯笼。我们有时会全家总动员完成这些事。干完这些工作,我便飞出家门心安理得地在街巷与伙伴玩了起来。尽管北方的春节是最寒冷的时候,然而,孩子们的欢笑声给寒冷的年夜增添了许多灿烂和暖意。哪里有鞭炮声,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我们争先恐后跑过去在地上捡拾没有炸响的鞭炮。那时都觉得鞭炮燃放后散在空中的气味也是那么好闻。到了三十的晚上,我们记挂的则是父母给的压岁钱。当从父母手中接过压岁钱和糖果时,我们高兴的只能是手舞足蹈了。
过了大年初一,从初二开始,我们便走亲戚了。今天去你家,明天到他家。这几乎是约定好的。那时走亲戚虽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但依然风雪无阻,开心无比。
走亲戚不仅可以穿上一身干净漂亮的衣服,而且能吃到美味佳肴。每当大年初三、初四走亲戚,都会起得很早,高高兴兴地跟在父母身后,一块走着去亲戚家。走在寒风凛冽的天气里,常常冻得人浑身发抖。如果没有下雪,我就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去亲戚家,虽然不用走路了,但坐在后座的我冒着寒风,那种滋味也不大舒服。到了亲戚家,我赶紧脱掉鞋爬上热炕,等暖热了身子,吃过饭,大人们会抓出一把花生、拿出两块糖果放在我的手里,我就高兴地接过来赶紧装在口袋里。这时候,我不仅能得到一两元的压岁钱,还能美美地吃上一顿馒头就着肥肉片的美味大餐。吃过午饭后,我们和亲戚互相告别。走在回家的路上,尽管天气依旧寒冷,我的心里却是热乎乎的,因为明天又要去另外的亲戚家了。
一年又一年。人们的生活一年一个样,日子过的舒心、富裕起来。但我心中的年味却变淡了。年集也不去挤热闹了,看着年前街道各种年货,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也懒得去挤了。超市里一年四季吃的、用的应有尽有,随时都可以买到。就连那带着传统文化气息的春联,也不提笔写了。超市里、大街上就可以买副对联,也没格细看看对联是啥词儿,当场卷吧!卷吧!就放置在包里啦,轻描淡写敷衍了事。现在的年啦!就那么回事吧!
说到走亲戚,现在常常变成跑亲戚。开着车,拉着礼当,一天就跑着走了两三家亲戚。喝一口亲戚倒得水,问候几句便奔向下一个亲戚家了。手机的使用让天南海北的亲友没有了距离感。语音、视频等方式让思念没有浓度。一根网线连接着彼此,渐渐的没了可聊的话题,也少了许多亲密。加之交通的便捷,让见面几乎成为常态 。有时过年连亲戚都不走了,各自待在自己的家里好好休息放松,准备开启年后的拼搏主旋律。
年龄愈增,对于过年也凭添了更多的恐慌,逢人便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寡欢而无味,毫无兴致可言。是啊,物质生活的丰盈,使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了众多传统节日的一个而已,在逐渐销声匿迹的鞭炮声中,年只是一个记忆中的符号而已。小时候,天天盼过年。是因为物质的匮乏让小孩子们对过年寄予太多的厚望,不仅是衣着方面的改观,还有干瘪的肚子也会有了油水。
年就这样远去,如同燃放的烟花在瞬间绽放,又在瞬间散尽。年从指缝间悄悄流逝。一场繁华过后,日子终归平淡和寂廖。
哦,跑偏了,老师的一篇文章,叫我浮想联翩,深深地打动了我,写的真好,向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