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另眼观曹(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另眼观曹(随笔)


作者:景明 白丁,32.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13发表时间:2023-02-18 13:48:34

前些年,网上有关曹操墓被发现的报道,喧闹了好些时候,渐渐沉寂了,有些人说是,言之凿凿,有些人说非,旁征博引,最后都不了了之,至今不见后文,大概是与非至今尚无定论吧。
   我对曹操的最初认知,来自于舞台。确切的说,来自于舞台上曹操的脸谱,虽然至今对脸谱没有什么研究,但我的印象中,忠臣义士的脸谱大都是干净利落,剑眉上翘,粉底白皙,红晕自然,而大奸大恶者则大多是花脸,脸部的涂装黑白相间,黑色居多,线条弯弯曲曲,看着脸谱就给人一种不快的心境。曹操的脸谱就是这种。
   上了初中,偶然间得到一本《三国演义》,看得如醉如痴,虽然是文言,连读带猜,其大意也能知道十之七八,及至上了师范,四大名著是老师布置的必读篇目,又仔细地阅读了一遍,此后,站上讲台,讲课需要,又间或间随手翻翻。对三国的人物故事虽谈不上熟知,也粗知七八。
   现存《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应该是嘉靖元年刊印的,而蒋大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应该是最早的评论《三国演义》的序文。读此序文当能粗知《三国志》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历史和文学的关系。正如蒋大器所说的,它既“留心损益”,又做到“事记其实”,所以说是“亦庶几乎史”。尽管它对历史素材有所取舍,个别人物和情节有很大成分的虚构,但对照《三国志》,它却更通俗更能为大众所喜爱。
   蒋大器的序文有一段很有意思,现引述如下:
   予尝读《三国志》,求其所以,殆由陈蕃、窦武立朝未久,而不得行其志,卒为奸仇谋之,权柄日窃,渐浸炽盛,君子去之,小人附之,奸人乘之。当时国家纪纲法度,坏乱极矣。噫!可不痛惜乎?蚓何进,识见不远,致董卓乘寡而入,权移人主,流毒中外,自取灭亡,理所当然。曹瞒虽有远图,而志不在社稷,假忠欺世,卒为身谋。虽得之,必失之。万古奸贼,仅能逃其不杀而已,故不足论。孙权父子,虎视江东,固有取天下之志,而所用得人,又非老瞒可议。惟昭烈汉室之胄,结义桃园,三顾草庐,君臣契合,辅成大业,亦理所当然。其最尚者,孔明之忠,昭如日星,古今仰之。而关张之义,尤宜尚也。其他得失,彰彰可考。遗芳遗臭,在人贤与不贤。君子小人,义与利之间而已。观演义君子,宜致思焉。
   读此序文,当知曹操以蒋大器之言,乃是万古奸贼,仅能逃其不杀而已。
   自陈留起兵,至洛阳病逝,前后三十余年,从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到权倾朝野,封王拜相,位极人臣。曹操可谓立不朽之功勋,建不世之伟业。陈寿的《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极高: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罗贯中无可奈何的评价也从侧面印证了在君权正统的传统的影响下对这样一个政治人物的客观认知。
   简单地用功与罪是很难概括曹操的。抛开是非功过,单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在君权天授的时代,曹操是一个在复杂的历史环境和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艰难打拼的政治人物。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对二十岁的曹操就作了如此的判断。
   汉末之乱,肇于董卓乱京,诸侯争权。先是董卓入京,执掌朝政,废少帝,立献帝,自封太师,专擅朝政。一时间,各路诸侯共推袁绍,歃血为盟,讨逆勤王,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怎奈关东诸军名为讨逆,实际各自包藏祸心,诸军间相互火拼,摩擦不断。最终土崩瓦解。自此,中原成为诸侯争雄的战场,打着清君侧旗号的勤王成为诸侯割据的遮羞布,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你我同盟,明天刀兵相向。
   自陈留起兵"散家财,合义兵",曹操亦先附袁绍,拜奋威将军,终因“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而与绍分道扬镳。十常侍之祸,袁绍谓:“可招四方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而曹操则认为“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招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这应该算是曹操第一次显露自己治世之能了。主簿陈琳对何进之言应该是曹操判断的最好注脚“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家大事乎?今将军仗皇戚,掌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胸,若欲诛宦官如鼓洪炉燎毛发耳。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却反外檄大臣,临犯京阙,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
   以何进之权,仗皇戚,掌兵要,诛杀十常侍应如探囊取物,而欲调四方之兵,昏聩暗弱,此董卓乱国之始。曹操仅以校尉之末有如此判断,比之大将军之流,胸怀之广远,足见一斑。
   自初平二年始,曹操败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于扶罗,后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败黄巾,收其精锐,组青州军。又与袁绍相互策应,败刘备、讨陶谦、追袁术,略地东海,征战徐州,最终站稳脚跟,成为一方逐鹿中原的豪强。正式登上角逐争雄的主战场。
   及至李傕、郭汜火拼,献帝东归长安,下诏让各路诸侯勤王。曹操终于抓住时机,站上了争霸的主舞台。建安元年曹迎献帝于洛阳,迁都许县。先后封曹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汉末之乱,各路诸侯均打着勤王的旗帜,行一己之私。但都不忘扯一张匡扶汉室的遮羞布,不为别的,只因可以打着正统的旗号,包藏一己之祸心。孙坚私怀传国玉玺而返,袁绍袁术兄弟反目,可怜王允虽离间之计成功,但终无益于社稷,反遭杀身之祸。先有董卓,后有李麋郭汜,曹操也不例外,但曹操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因势利导,礼贤下士,不像董卓之流,急于称帝,不听忠言,众叛亲离,一时之间,豪侠并集,谋士如云。
   三国之始,刘备尚到处寻落脚之地,孙策以传国玉玺作质才摆脱袁术的控制,各路诸侯忙着扩地争霸,相互杀伐,征战不息,只有曹操乘洛阳城郭坍塌,粮草不济,百姓逃亡,万事凋弊之际,挟汉献帝移驾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招降纳叛,布局中原,兵精将广,粮草充足,如鱼得水。在战略上已得先手。
   翻云覆雨,朝秦暮楚,三国之人物忠贞如一者有之,但反复无常的却非少数。吕布英武,人莫能敌,但反反复复,沦落至三姓家奴,最终白门枭首,英雄如刘备孙策者,也反复投靠,权衡得失,谋取利益,为一己私利,根本没有信义可言。刘备如此,曹操也是如此,只是欺诈的手法不同而已,更兼强弱分明,刘备又披着一身汉室苗裔的外衣,在史家看来,非刘备而谋社稷者皆为篡逆,若单以其行为而论,比之刘备的虚情假意,见风使舵,曹操则更显坦荡。
   逆与顺向来是争霸者最在意的工具,顺者掌握了道义的砝码,逆者,则背负了谋逆的负担,在这点上,曹操始终占着先机,杀伐有名,师出有据,掌握献帝就等于掌握朝廷,己之所急,等于朝廷之所向,一道圣旨握在己手,各路诸侯已失先天之利,这真正成为曹操征伐致胜之关键。且看前脚封吕布左将军,后脚即请旨征伐,且不说吕布反复不定,单就曹操来说,杀伐自断,没有坐拥朝廷,逆顺当颠倒矣。
   恣肆专权,董曹如出一辙,但曹操的聪明之处在于能审时度势,设使曹操如董卓一般立废自任,时刻想着以己而代之,则各方联合讨伐,形势将比董卓时期更为复杂,下场也将如董卓一般无二。
   苏洵曾对历史上三个重要人物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较: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暂且不说项羽和刘备,单说曹操,则苏洵之议谬矣!曹操有取天下的想法那是毋庸置疑(孙权擒杀关羽、取荆州,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汉自代。曹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后又明言:"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但取天下不光关乎一个“量”字。当是时,穷狼环伺,无不磨刀霍霍,但终无一人敢称皇称帝,无他,名不正言不顺也。汉之皇权,自高祖斩蛇起义,一向被披上天赐神授的外衣,佣兵自重,可以;巧取豪夺,可以。一旦想取而代之,就捅破了一张窗户纸,做了大家想说又不敢说想做又不敢做的事,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讨逆伐贼,名正言顺地取而代之。曹之大智就在于洞察时事人心,不做这出头之鸟,尊献帝,置之身侧,高举尊汉讨贼的大旗,行纵横捭阖之事,稳纂义与理,而公而王。加九锡、建魏国,奏事不称,受诏不拜,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其实,反观孙刘,也可见一斑,他们无不借汉自重,特别是刘备,打着汉之苗裔的外衣,行割据自立之实。设若曹操废汉自立,则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中原从此无有宁日,国将不国,分崩离析,历史也将由此重写。由此当可以深刻地理解曹操的这种战略家的眼光和做法是何等正确了。
   郭嘉“十胜十败”之说可谓曹操治军治国的最好注解“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馋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
   这十胜之说,虽是郭嘉将袁绍和曹操对照…,以坚曹操胜袁绍之志,但此十胜之说却谈得公允,颇能概括曹操这一代枭雄之胸怀和智慧。
   因了《三国演义》的缘故,世之谓曹为奸为恶,全然忽略了他中流砥柱的作用。汉末,汉之小朝廷,失去了控制局势的能力,汉献帝被西凉军你争我夺,各州郡断绝纳贡,群雄割据,军阀混战。危难之际,曹操挟末路皇帝,迁都许县,削平北方群雄,置司马,分匈奴;灭袁氏,定乌桓;施行屯田,丰足国用;劝课农桑,扶助农耕;严刑峻法,化乱为治。这虽然有曹操稳定后方,巩固政权,从而更好地和各个诸侯争雄的用心,但也从根本上起到了稳定东汉朝政局面的作用。陆机对他的评价达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接皇汉之末绪,值王途之多违,伫重渊以育鳞,抚庆云而遐飞。运神道以载德,乘灵风而扇威。摧群雄而电击,举勍敌其如遗。指八极以远略,必翦焉而后绥。厘三才之缺典,启天地之禁闱。举修网之绝纪,纽大音之解徽。扫云物以贞观,要万途而来归。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辉。济元功于九有,固举世之所推。”
   作为战略家、军事家纵横捭阖,谋定而后动,曹操自有他的战略眼光和胸襟。当初,吕布袭刘备,取下邳,备来投奔。程昱劝曹:“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曹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而建安五年,董承等谋泄,余皆伏诛,唯刘备开溜。曹操将自东征刘备,诸将皆劝:“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曹操则说:“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世易时移,曹操从来没有轻视过刘备,从试探、警告,到对战都有其战略考量。曹之部将,除少数如曹洪之流,起自家族部曲,绝大多数均是招降纳叛,然能尽力事曹,少有背叛者,除形势所逼之外,大多数应该是感佩于他的眼光和胸襟。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施人以恩,待人以宽,律己以严,唯才是举,从谏如流,当是曹操最大品质。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许褚、典韦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一帮死士无论战胜与战败,追随左右,效死取忠,战官渡、征乌桓、进赤壁、定凉州、争汉中、援襄樊,多少战将马革裹尸,一去不还。一众谋士,多所敌营投靠,但出谋划策毫无保留,郭嘉、荀彧、许攸各展所长。正如司马光所言:“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当然,作为一代枭雄,雄才大略,但也有其性格的桎梏,陈宫从友曹到反曹及至被曹操所杀,皆因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更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自认曹操自私而无仁义之心。杨修自认才干出众,猜透曹操的“鸡肋”口令而罹祸;为防刺客,假借梦游斩杀门客;白日枕妾而卧,要其少顷叫醒,小妾看其熟睡,超时未唤,醒后杀妾。讨贼时,军粮不足,怕动摇军心,问计于主管,主管说:“可以小斛以足之。”,后军中言太祖欺众,太祖谓主者曰:“特当借君死以厌众,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曰:“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雉堞逐尘飞,浊流深莫测。回首铜雀台,鼓吹喧黾蝈。
   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一代人杰终于走完了自己的不平凡的路,但留给后人的则是无尽的回味
  

共 510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汉室之乱,何进有责。正如曹公之言,何借皇戚之威,本可除恶护廷,却檄文招藩入京,致董贼乘机上位,废旧立新,霸持朝政,才有了袁氏东吴各怀鬼胎的大动作。作者用翔实史料,分析透彻,批爻有据。如苏洵之议,分析出“穷狼环视,无不磨刀霍霍。无人敢称皇称帝,无他,名不正言不顺也。”的审时度势之智。陈寿的颂扬,罗贯中的折衷,郭嘉,司马光,蒋大器,不同时期的贤能对曹操的批判各有裹贬,作者以史实为据,睿智评析,有事例有条理有见解,实乃慱学多思之结果。此类文章,有内涵有层次有质量!古人曰读史而为鉴。我为作者点赞!感谢投稿支持!(晓荷编辑,韩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景明        2023-02-18 13:53:58
  感谢韩老师的深刻点评。您辛苦了!
2 楼        文友:韩政        2023-02-18 14:20:25
  对曹操的评价,一直有褒有贬。至近代,更有众多褒扬之声。作者观点亦趋认同。一位历史人物,离不开历史的局限性,正确的评价,要真正弄明白当时的朝野人心。帝王之尊,多少人为之横刀立马,抛头洒血,勾心斗角,密谋暗算,但处在东汉一末年那个时代,群雄争霸,各有私心,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明智之处在于尊汉帝,止步九五至尊。“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他有私心,有不足,但对社会的稳定,推动是功。知人善用,有大智慧,有安邦定国才能。从这些方面看,把他定性为奸贼实为谬判!我赞成作者观点,亦为该文点赞了!
回复2 楼        文友:景明        2023-02-18 15:36:22
  老师有大智慧!
3 楼        文友:何叶        2023-02-19 08:14:36
  学习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何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