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父亲(散文)

精品 【丹枫】父亲(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4091.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79发表时间:2023-02-25 15:16:39
摘要:原创首发


   一
   过完年,父亲就九十一岁了,这个年龄,别说我的家族史上绝无仅有,就是方圆十几里内的大小村庄也不多见,关键是这个年龄的父亲,除了耳朵有点背外,走路、说话、视力一点毛病没有,尤其是心态,是少之又少的安之若素。凡人们常说的种种长寿秘诀,父亲几乎占去了一大半。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几乎没去过医院,即使唯一的一次,也是在他六十五岁那年秋天,不知什么原因,右腿膝盖关节突然疼痛,不能走路,去了趟县城医院,吃了近一个月西药,就恢复如初。为此,村里人羡慕父亲,说这老人身体咋这么好,跟钢豆似的;也羡慕我们,说能有这样的老人,真是做儿女的福气。
   确实如此,在一个有着四世同堂已超过五十人的大家庭里,父亲就是我们的宝,我们的天,我们的福。
  
   二
   我们兄妹七人,五男两女,我排行老四。记忆中的童年,吃饭穿衣是最发愁的一件事。那时的我,总觉得别家孩子有的,我就应该有。可我哪里知道家里的窘迫:爷爷眼睛不好,左手残疾,别说干活,就连走路也要手拄拐杖,被人搀扶;母亲常年有病,吃药不停,严重时卧床不起,需人照顾;我们兄妹更是上学的上学,不上学的也要照看更小的弟妹。
   如此一来,所有的家庭重担全落在父亲一人肩上,他除了挣工分养家糊口外,家务活也要去做:母亲犯病了,他要请大夫;到饭点了,他要生火做饭;猪圈粪土满了;他要一车一车拉出去;柴火完了,他要上山去砍;瓦罐空了,他要掏麦子、玉米去磨……纺线、织布、拉鞋底、糊鞋帮、做鞋子这些本该母亲要做的活,也要他一点点去学,有时连饭前饭后的时间都不放过,坐下来纺一纺,拉一拉,哪怕纺上一米或拉上一针,也让堆积如山的家务活少一些。
   可是,我们家的活实在太多,父亲就这么没日没夜地起早贪黑,手脚不停,换来的依然是年底分红倒灌,欠账背到来年。有时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也难以开支,常常为一斤煤油、一包火柴、半斤食盐、几两碱面而东拼西凑,借钱购买。至于几个哥哥的上学费用,就更是难上加难,苦苦硬撑。
   有一年秋季,全村十多个小学毕业生,大哥是唯一一个考上远在二十里外的槐芽初中。父亲高兴之余,却为学费作难,好不容易想办法凑齐,一些日常的学杂费又成了难题。
   一个星期日下午,大哥因没有五块钱的伙食费而迟迟不肯去校,眼看太阳就要下山,等不及的他只好硬着头皮找到正在干活的父亲,可父亲看了看一块干活的几个人,脸红得不知怎么开口,一旁的窦叔赶紧问道:“又遇到难事了?”没等父亲回答,大哥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窦叔赶紧哄道:“别哭,别哭,有啥事跟叔说。”大哥这才说出了事情的缘由。窦叔听后一边埋怨父亲,一边安慰大哥:“没事,你等着,叔这就给你取钱去。”此时的父亲,赶紧背过脸去,抹去了挂在眼角的泪水。
   后来,大哥虽然得以继续上学,可随着弟弟和大妹的相继出生,父亲的负担日益加重,实在无力再供大哥,只好让他辍学。又两年,二哥也步入后尘,和大哥一起,帮父亲养家糊口。
   家里一下子多出两个劳动力,父亲虽感愧疚,但还是腰板挺直了许多,加之三哥和我一天比一天懂事,一些烧火做饭、洗锅喂猪、拔草拾柴的活也能干,更减轻了父亲不少负担。最重要的是我们弟兄五人,开始学起了做纺线、拉鞋底、糊鞋帮之类的针线活,只要有空,就去纺两下,拉两针。白天也好,晚上也罢,饭前饭后,总能听到我家的纺车在响,说话声不断,一向负债累累的九口之家,终于有了起色,第一次分到了年底的红利,即使后来有了小妹,也不影响渐渐出现的转机。
  
   三
   然而,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此后的第二年,爷爷因病去世,享年72岁。尽管在当时人们的眼里,算是长寿,喜丧,但在父亲的心里,却留下了终生遗憾。因为在爷爷生病的三个月里,他无钱带爷爷去县城医院检查病情,无钱买一些滋养品孝敬爷爷,只能按照人们的惯例,请村里的大夫把脉诊断,并得出结论:“人老了就是这样,没啥药可吃,还是做点好吃的尽尽孝心吧!”可那时能有啥好吃的,只能从牙缝里扣点白面糊糊喂爷爷。
   之后,母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动不动就请大夫,吃西药,抓中药,有时全家人整夜不能睡觉,守在身边,怕出意外,直到病情稳定,才松弛下来,过一段平静的正常生活,可没过两三个月,母亲又一次犯病,全家人又跟着紧张起来,忙前忙后。如此反复一年之后,父亲已经消瘦了整整一圈,好不容易有所转机的经济状况,再次紧张起来,加之大哥二哥到了谈情说爱阶段,日子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有一年腊月三十上午,正在忙着做年夜饭的父亲,忽然被母亲叫住:“还是给老四老五买顶新帽子吧,过年就他俩啥也没添,我这心里老是堵得慌。”父亲想想也是,赶紧借辆自行车赶往镇供销社,可刚到镇上,大门就关了,父亲找到后门,向售货员说明来意,才买了两顶当时最新潮的深蓝色灯芯绒帽子。
   那一年,我和弟弟就是戴着崭新的灯芯绒帽子跨过了新年的门槛,高兴得连睡觉都放在枕边。因为,在我们兄妹中,除两个小妹妹身穿母亲做的花格子新罩衣外,其余三位哥哥都是半新不旧的衣服,和他们比,我俩是多么的幸运!
   再后来,母亲去世了,是突然发病,突然到我们都不敢相信。她才四十九岁,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年龄。父亲更是绝望透顶,不吃不喝,不言不语,一夜间白发满头,憔悴不堪。为此,亲戚开导他,邻里安慰他,两个妹妹哭喊他,我们兄弟更是一个劲保证:天塌不下来,我们一定会渡过难关。
   半个月后,父亲站了起来,心如止水,安然若初。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祖国大地生机勃勃,只要有本事,尽可大胆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父亲是木匠,除了盖房子,还能做家具、盘锅灶,谁家有请他都去,一有时间他就干,肯吃苦,勤琢磨,技术娴熟,态度温和,一时竟成了村里的香饽饽。
   第二年,弟弟去了部队,二哥瞅准了沙发生意,父亲就带着我们,买木料,购机具,跑宝鸡,上西安,以最快的速度投入生产。一时间电锯声、叮当声、打磨声、欢笑声成了我家院子的主旋律,从早响到晚,从春响到冬,铿锵雄壮,鼓舞人心。尤其是当人们看到那一批批新颖独特、柔软舒服的各类沙发隔三差五地运往学校、医院和政府机关的时候,无不交口称赞、心慕力追。
   又过了两年,手工制作的沙发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消费者的质量需求,我们只好停工停产,但这门生意却让我的家庭彻底改变了面貌,成家的成家,立业的立业,上学的上学。父亲也过上了淡泊从容、与世无争的晚年生活。谁家吵架,他都主动劝解,动之以情,晓之于理,让吵架者心服口服;谁家和自家人吵架,他都一边给人家赔不是,一边数落自家人的不是,用不了几分钟,两家人便和好如初;儿女间两口子吵架,他要么一句话不说,要么数落数落儿子,然后走开,跟啥事没发生一样。
   想着父亲一生吃尽苦头,受尽磨难,没过上一天幸福日子,我们兄弟成家后,都争着要父亲跟自己生活,好好尽尽孝心,可是,父亲就是不愿离开老屋,非得跟弟弟一起生活,任凭我们说破嘴皮都无济于事。我们只能以没事找他聊天,好吃的给他端点,外出带他散心,遇事找他商量……用另一种方法孝敬她、爱护他、感恩他。
   如今,父亲已经九十一岁了,依然身体硬朗的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扫扫院子,散散步,到地里转转,吸吸新鲜空气,然后,再到几个儿女家一一看看,逗逗玩耍的重孙,捡拾遗落的柴火,浇浇缺水的树苗,那种悠然自得、和蔼可亲的样子,真叫人打心眼里高兴。
   唐代有个名叫黄檗的佛教高僧曾写过这样两句诗:不经一番寒霜苦,怎得腊梅扑鼻香。父亲的一生,不正是这两句诗的真实写照吗?
   愿这种扑鼻的浓香一直陪伴父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二零二三年二月二十三日
  

共 30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唐代高僧黄檗写得那样:不经一番寒霜苦,怎得腊梅扑鼻香。作者父亲的一生,正是这两句诗的真实写照。他父亲和母亲一共生了他们兄妹七人,吃饭穿衣是最发愁的一件事。现在父亲九十一岁,除了耳朵有点背外,走路、说话、视力一点毛病没有,尤其是心态,是少之又少的安之若素。凡人们常说的种种长寿秘诀,父亲几乎占去了一大半。然而,年轻时的父亲,却吃尽苦头,受尽磨难,没过上一天幸福日子,如今日子好了,父亲也过上了淡泊从容、与世无争的晚年生活。祝福作者的父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极力推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302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3-02-25 15:26:15
  感谢老师赐稿丹枫,问好!敬茶!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安子川        2023-02-25 16:00:36
  感谢社长辛苦编辑和鼓励。
3 楼        文友:石寸雨        2023-03-15 15:07:56
  老师父亲的一生是勤劳的写照,是老一辈人俭朴的化身。文章篇幅不长,却将一位伟大的父亲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感谢老师分享,拜读,欣赏,学习。
文学比海,我愿做一滴水。
回复3 楼        文友:安子川        2023-03-15 16:24:05
  谢谢老师点评,还是你的小说写得好。
4 楼        文友:静数秋天        2023-03-17 17:53:05
  朴实真切的文字,写出一位勤劳能干,坚韧淡泊父亲可亲可敬的一生,精练流畅,刻画传神,佳作!
回复4 楼        文友:安子川        2023-03-17 18:41:52
  谢谢点评和鼓励。
5 楼        文友:顺心自己        2023-03-23 16:23:29
  安子川老师的文章真实,可信,朴实,父亲形象完美高大,兄弟都想赡养父亲,父亲离不开家乡。感动。
回复5 楼        文友:安子川        2023-03-23 18:13:28
  谢谢顺心老师点评。
6 楼        文友:远山的呼唤        2023-12-31 21:47:47
  一个伟大的父亲,以勤劳和坚韧撑起一个大家庭的生活和希望,实在令人敬佩,真羡慕作者有这样一个好父亲和一个大好家庭。同时也佩服作者用坚挺的笔尖写出精美的文章,字里行间,透着高深的文学才华。欣赏学习,感谢分享!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