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山村依旧,山路依然(散文)

精品 【风恋】山村依旧,山路依然(散文)


作者:山雨潇潇 秀才,1109.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66发表时间:2023-02-26 06:09:17

有的路,走着走着就走没了;有的路,走着走着便走进了记忆之中。我认为,记忆有两种:一种是内心的记忆,一种是肢体的记忆。如果一份记忆在内心有,在肢体也有,那么,这份记忆一定是深刻的、熟悉的、热切的。
   删繁从简,很多路我走过,但我无须去记忆。人啊,有时不要把自己过得太沉冗,简单是美,平淡是真。不过,对于山村的记忆,我自始至终无法忘却,这种记忆我不必刻意地提及,她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刻在我的心坎上,融入我的血液中。她伴我远走他乡,伴我走南闯北,伴我横刀立马,伴我踏平荆棘。
   桂西,群山连绵,层峦叠嶂。路,是在大山的指引,每一路都指引着一个方向,一个目的,一个想法或一个动机。我不想过多地去思考每一条路的来历,我觉得,大山的每一条路都有着存在的理由,为什么呢?没有人愿意用脚步去丈量一座山的高度或一条路的长度,每次脚步的迈动都带着艰辛,这是大山的注定。于是,路的存在一定是一种生存的迈动。比如,走向菜园的路,走向土地的路,走向山外的路。大山的生存方式较为单一,路,走向菜园是为了每天摘菜,走向土地是为了生产粮食,走向山外是为了村庄交往。
   每次回到老家,我的脚步总是情不自禁地走向菜园。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走在通往菜园的那条路上,是亲切的、轻松的、快活的。或许,走向菜园的那条路对我来说我有着太深刻的记忆,以致每次脚步的迈动,都能刺激到可以触摸的曾经。儿时,母亲分给我一个任务,那就是去菜园摘菜。摘菜的任务是每天走两次。早晨,走一次通往菜园的路,傍晚,又一次走往通向菜园的路。路走多了,脚步就会变得非常熟悉。我觉得菜园的路是有思想的,不然,为什么我的每个脚步的踏向都是成功的,似乎每一个步伐,菜园路都为我安排一个非常安全的方位,以致我在早晨天还没亮或在傍晚天已擦黑的情况下,仍然顺利地到达菜园。
   大山的菜园对农人来说太重要了。大山深处不会有菜市场,即便是有菜市场也不会有钱买菜。菜园成为一年四季摘菜的每天走向。母亲谈不上是种菜高手,原因是我家的菜园从来都是贫瘠的,没什么菜。每次,我的摘菜过程变得异常艰难,特别是秋末,各种菜进入尾期,真的没什么菜,很艰难地在角落发现一两条豇豆角,我会欣喜若狂。还有春初,各种菜都没长出来,摘菜的过程只能在一块光秃秃的白地上徘徊,那小块已经开满油菜花的菜地上,花永远比叶子抢镜。
   对于农人来说,土地生产粮食是最重要的。春天,所有的土地都要种上庄稼,包括菜园。当然,山里人在菜园里种植玉米的时候,也会配种红苋、南瓜、豇豆等蔬菜,这是大山的智慧,只是,辛苦了菜园。菜园除了种菜,还要种粮食,所以,我对菜园怀着一份崇敬的心境,我觉得菜园的付出要大于那些距离村庄远的土地。
   不知道诗人为什么总是说冬天是个萧瑟的季节。在我的眼里,冬天应该是个丰获的日子。原因是:冬天菜园里长着大白萝卜、阔叶青菜、已经卷包的大白菜和那些还在坚持生长的葱花以及蒜苗。或者说,在诗人的眼里,冬天的萧瑟在那漫山的落叶及苍老的松针,这是可以理解的,伤春悲秋是诗人与生俱来的性格。而农人,是踩着土地感受四季变幻的,所以,农人和诗人的感受不一样,诗人是用眼睛看冬天,农人是用心灵倾听土地的呼唤。秋末,菜园在完成粮食的生长和收获之后,就要履行她的使命了,母亲会年复一年地在菜地上起垄、打窝、放粪、下菜种……这是母亲每年要重复的动作,这个动作,母亲重复了很多年,直到现在。
   云贵高原东南麓的桂西地带,冬天寒冷异常,晨起会打霜甚至结冰。所以,我不得不敬佩菜园中的白菜、青菜、萝卜及葱花蒜苗等,我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夜而依然青绿地生长在菜园中。弟弟们都还小,寒冬摘菜的任何自然属于我。我不再像春初或秋末那样惆怅,因为我知道,菜园是丰盛的。所以,走向菜园的路,我的脚步不会那么忧心。只不过,我的手实在受不了晨起的冰霜,它会把的手冻得通红僵硬。摘菜的回程,我是跑着回来的。于是,我无比感谢通向菜园的那条路,她让我能急速。
   走向菜园的路,她没有让我摔跤。如果我真的摔倒,我也不会责怪菜园和走向菜园的路,因为我的菜篮里,已经装着一家人的又一餐。
   土地是大山的生存根本。我想,如果没有粮食,大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我曾有个设想,写一部中篇或长篇散文,题目叫做《厚土》,以致谢土地的养育了之恩。不过,我觉得只写土地还不够,还要写那条通向土地的路,没有走向土地的路,土地应该只是大山深处的一块荒坡。于是,我必须深深地去了解走向土地的路,她是村庄和土地联系方式,这种联系有着太多的大山故事。
   很小的时候,我就跟着父母种地了。我一度认为山村的孩子不应该挑着一担农家肥或背着一篓沉重的玉米棒棒,这不公平,山里的童年更多的应该是奔跑,而不是负重和一步一挪。我会不断地埋怨山路:你为什么那么弯曲,为什么那么陡峭,为什么那么漫长。后来,我觉得通向土地的山路不仅要承载山里人那负重的步伐,还要包容着山里人的怨言,我体会到土地的路的不易。于是,我原凉了崎岖和漫长。
   我觉得,父母去种植那块叫做“崖坎上”的石窝地一点都不划算。因为行路的时间太长,走到“崖坎上”要花上一个上午,下午又要急着赶回家,只有中午顶着烈日在石窝里刨土、除草和施肥。春耕的上午要担着一担农家肥,秋收的下午要背回一篓玉米棒子。“崖坎上”的路崎岖不平、怪石嶙峋,爬一座山,走一段盘坡路,再下几道湾,它实在太过分地挑战山里人的忍耐程度。每次看到人们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地走在“崖坎上”的山路上,我会十分痛心,为什么同样是人类,有的人就不用气喘吁吁和汗流浃背,难道造物主会把人类分为几等,如果真的是这样,那绝对是个不公平的做法。不过,我没有理由去问罪造物主,就我来说,我也会把“崖坎上”的路分为下等路,连我都会有这种想法,何况造物主!
   一条路走多了,自然会熟悉,会有记忆。我认为,我的想法是正确的,因为山里人每年都会按照季节的规律,准里地到达土地上。虽然我对走向“崖坎上”的路并不是那么喜欢,但父母一定很熟悉,山里人一定很熟悉。这种熟悉让我害怕,我很担心有一天,我也会像山里人那样,熟悉走在“崖坎上”的路上,如果真的是那样,我将会更加埋怨大山。不过,当我看到山里人把玉米棒子从“崖坎上”背到家中时,他们的脸上释放着一种收获的轻松。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走向“崖坎上”的那条路,它虽然弯曲、陡峭、漫长,但它依然是大山的一条存在,依然属于大山的脉络,它的存在,才是让大山变得完整,就像人类的小脚趾也必须要保留一样。
   父母不会过多地强迫孩子们走在“崖坎上”的那条路上,原因是“崖坎上”的路实在太弯曲、陡峭和漫长了。大山虽然无助,但她会传递一种思维,她会佑护着孩子。所以,山里的孩子对“崖坎上”的路并不是十分熟悉,只知道“崖坎上”的路非常弯曲、陡峭和漫长,会让人气喘吁吁和汗流浃背。如果说大人们因为疼爱孩子,不让孩子走在“崖坎上”的路上,那么一定要求孩子们要熟悉“水湾”“芋头湾”和“黄泥堡”的路,这是大山的生存方式和严厉要求。
   山中的劳作,时常披星戴月。年幼的孩子们,时常坐在归家路边的石块上,哭喊着等待父母的归来,“妈妈,我饿了。”“爸爸,你在哪里呀。”我不知道,我在最年幼的时候是否也坐在归家路边的那块大石头上,哭喊着等待父母,但我一定记得,父母走回归家路,我的心里一定是高兴和期待的。特别是父亲赶集回来,常为我和弟弟们带回一块饼干或一粒糖果。所以,归家的路是我最喜欢的,充满着希冀,哪怕是父母从土地上归来,我们也会倍感安全和温馨。
   山村的一个现象是白天门户紧闭,这是大山必不得已的一种生存方式。大山必须要劳作,土地永远是走向。所以,孩子与父母的相聚时刻,大都是在傍晚以后,早出晚归让孩子们大部分时间是孤独的,归家的路,成为孩子们的等待和期盼。当然,归家的路也是最亲切和熟悉的,因为每天的脚步都会迈出和迈进,不像“崖坎上”的路,没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行走。走向土地的路是沉重的,必须要蓄满力量,归家的路是轻快的,带着收获和希望。
   其实,大山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同情和怜悯山里人。归家路是大山赋予农人的一份喜获,收获粮食走回村庄的那一刻,远走他乡走回村庄的那一刻,只要走进村庄,归家的路一定是热切的,她似乎在说,“回来了啊!请进家。”山里人常说,“金窝银窝,比不得家里的狗窝。”无论村庄如何破旧、房屋如何低矮,家,永远是心灵的港湾、灵魂的归宿。归家路,是回家的“最后一公里”。归家的路,是神往的。
   大山的人们是勤劳的,他们不怕山高路远,不惧风吹雨打,只是,大山依然贫穷。我一直在思考大山贫穷的原因,我认为:是走在山路上的时间多于在土地上劳作的时间,是大山的石头多于土地,是山外太阳高照时而山里依旧冰霜寒夜。所以,大山的人们一直在期盼山路不那么遥远,土地不那么贫瘠,晨起不那么寒冷。
   随着国家扶贫易地搬迁政策的实施,山里人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搬离那些弯弯曲曲的山路,搬离那些怪石嶙峋的大山。村庄人去楼空。我深沉地认为,这是大山的一次历史性迁徙,有着“换天”的决心。搬迁的人们不再把力气全部用在土地上,他们通过走进工地、走进工厂,用大山赋予的勤劳双手重建家园,收获幸福和美好。
   回到山村,曾经的房屋还在,曾经的山路还在。只是,房屋没有人居住,山路没有人行走。走在通往菜园的路上,我依然记得那个转弯处需要一个大跨步;走在通往土地的路上,我依然记得我曾经在大石块边摔过一跤;走在村庄的归家路上,我依稀感受到脚步迈动的热切。
   山村的路,有着我内心的记忆,也有着我肢体的记忆。

共 38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山村的路,在作者心中存在永久的记忆,这份记忆是美好的,也是艰辛的。他把山里人朴实厚道的情怀同脉络一样的山路连接起来,编织成一幅美感画面,并且涂成无限生机与活力。这里的路,记录了家乡人一代代脚步,也记录了家乡几十年抑或是千百年来数度变迁。但他记忆中唯一一次最伟大的,就是这次集体搬迁。让山里人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生活方式,是国家扶贫易地搬迁政策的实施,也是一段历史性的改革。它标志着现代中国对人们生存概念的一次伟大突破,也是亘古以来没有人做到的一件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才是作者要展现给大家的主体思想。山里的路在作者心中,在无数走出大山人们的心中,会留下永久的记忆,也是一段历史。好文章,推荐大家赏读品味。【编辑 刘春庆】【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226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春庆        2023-02-26 06:13:07
  山雨潇潇老师对家乡的回忆,真实笔触为读者再现了山路上奔波劳碌的人们,一个年代的山里人生活方式。感谢为社团添砖加瓦,奉献支持。遥祝春祺。
2 楼        文友:文绮        2023-02-26 07:53:17
  问好山雨潇潇老师佳作频出,问好刘春庆老师编辑辛苦。
  
  
   佳作已申报精品。
文绮
3 楼        文友:张忠福        2023-02-26 19:55:31
  走在通往菜园的路上,我依然记得那个转弯处需要一个大跨步;走在通往土地的路上,我依然记得我曾经在大石块边摔过一跤;走在村庄的归家路上,我依稀感受到脚步迈动的热切。
   作者用一组排比,看似在记录行走不同路段时的回忆,更像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慨。勾起的是回忆,留下的是沉思。
4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3-02-26 21:27:35
  恭喜祝贺山雨老师的散文佳作获得精品!也祝贺社团!感谢江山领导和评委关照支持!期待山雨老师精彩继续呈现!
碧潭飘雪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