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护花使者】徽州茶道(散文)
左手端起一杯“黄山云雾茶”,右手用盖儿在茶水中划拨两下,将叶子拨开。动作轻柔优美,似蜻蜓点水。然后将茶盖倾斜搭在茶碗上,细品茶汤。那诱人的茶香在你的腹中飘荡,便有荡胸涤腑之感。
品尝徽茶,品到了你的风骨,经过杀青、初揉、渥堆、复揉、烘焙的历练,成就了你那典雅与高贵。
品尝徽茶,品到了徽州沃土的芬芳,品到了黄山云雾的壮观和新安山江水的静美。
品尝徽茶,品到了徽州的茶道,品到了浓浓的茶文化和徽茶的神韵。
徽州茶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茶也,道也,相互相成。茶中蕴含着道家思想,道家也深受茶的启迪。徽州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以求汤清、气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是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尝徽茶,品到了徽州的文化底蕴,“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乡规已铭刻在徽州人的心上,徽州文风兴盛,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半个世纪的研究,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八百多年的积淀,造就了徽州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徽州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仅徽州本土就出了168位进士、17位状元。“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胞翰林”、“四世一品”、“父子丞相”……佳话频传。
浓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一大批徽州的儒商,他们位居明清两代全国十大商帮之首。他们虽投身茫茫商海,却贾而好儒,识字学文已牢记在在徽州人的内心深处。他们不仅对自己子孙的教育舍得投资,而且不忘回报乡里和社会,对家乡的文化教育尤其格外关注。为此,他们不惜斥巨资用来兴办学校和书院,鼓励读书,培养人才。在徽州流传着“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娇子不娇书,娇书变养猪”的谣谚,读书识字已成为徽州人的一种时尚。
徽商对徽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徽州文化的繁荣与发达。
站在高高的山岗向下望去,整个茶园仿佛就像一个聚宝盆,一排排整齐的茶树从山底盘旋而上,像一个个绿色的堡垒。
太阳出来了,整个大地变得金光闪闪的。就连那一望无际的绿,也被镀上了一层金色,那种耀眼的绿迎面向我扑来,一时间,我觉得自己也绿了,和一棵棵茶树一样,迎接一天新的阳光。
那一望无际的茶园有序的排列在山坡上,一簇簇茶树整齐有序的排列着,有皮肤粗糙,身体魁梧的千年古树,也有皮肤光滑身材矮小的幼苗。春风袭来,惊飞了茶树上的鸟儿,扑棱棱飞向天空。那些茶树犹如一排排列队的士兵,昂首挺胸占据着整个山坡,等待着我的检阅。嫩绿吐舌的新芽儿,一片挨着一片,不留一点儿缝隙。那浓淡相宜的绿色,看着真叫人舒服。
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还有一种淡淡的茶香。这是一幅鲜活的让人心动的画面,这是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卷!
我漫步走在茶园那曲折的小道上,到处是旅游观光的人们,他们来寻找有关茶的传奇故事和历史的文化内涵。一曲高亢激昂的徽州小调,在茶园上空飘荡。
听着优美的歌声,眼前浮现出一幅几百年前茶马古道的画面。浩瀚的运茶的马队翻越梅山、穿过廊桥,走向外面的世界。马队的铁蹄,踏出了中国茶运的“丝绸之路”。
走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两旁皆是形状各异的茶馆,茶馆里摆设着各种各样的黑茶。我坐在茶馆里手捧一杯徽茶,微闭着双眼静静的品味,品出了一个健康的人生。
我突然明白了徽州的魅力!难怪有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来观赏和欣赏你!
徽州人爱喝茶,家家户户一年四季都喝茶,在徽州乡村,家家种茶,人人饮茶,出门环游都携带竹质茶筒,山巅道间都设有茶亭;家中待客,用铜壶瓷壶泡茶共饮……茶成为徽州人生活的重要组成,茶成为徽州对外交流的纽带。
徽州人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修心养性,用独特的方式发扬和传承着徽州的文化。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