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我在散文里做守望者(散文)
一
我曾问自己,我对于散文这种文体,是什么?这并不是一个一开始就有的创作上的追问,而是我写了一阵之后,我找到了感觉,喜欢做散文里的“守望者”。
读大学时往图书馆跑,遇到了周瘦鹃的散文集《花前琐记》,几次借阅,为了摘抄上面的句子。初读,我觉得他不是陶渊明的翻版,是动荡背景下的寻找和归宿。他想守望着那些花草,别无转嫁情感,也不是想避世。
于是,我给他的文集做了这样的描述:不管如何,去栽花吧,别问花开花落,不管有心无心。怎么不应有恨?恨无茅屋三五间;怎说不应有憾?憾无同趣的人七八个。依然守望着,于枕山抱溪的所在,周围环以三亩花田,有四时信风不负我。
我特别喜欢他说的,“案头有花枝照眼,姹娅如笑”,不至于让自己的情绪滑落到悬崖底下。
于是,我就种下了一个印象。散文这个东西的意义,可能就在于“守望”,守望着自己的灵魂不会因空洞的日子而空虚,而浮游。
二
守望着,花不去;守望着,情有依。这种思想,在40年的教学生涯里,始终潜藏着,无法表达。因为我不可能去寻找那样的地方,就把桃花源式的守望变成了“教室守望者”。守望着那些孩子们,不要走到泥淖里,不要奔向悬崖。
五年前,遇见了江山文学。我马上觉得,这里应该可以让我“枕山抱溪”,起码案头有“花枝姹娅”,守望着退休之后的日子。拿什么来播种我的花草?40年前的散文梦想一下子复活了,就像考古界惊叹,亿年前的谷物种子还可以在泥土里发芽。
我必须让故乡里的那条老街复活。于是,为了写好老街,我去发现那里的守望者。从前的影子都排满了老街,那些守望者相继离开了,但为什么总是朴素美好的画面不能从记忆里抹去?我相信这是守望的力量。我曾在老街留下多少不堪的历史。和伙伴们棍棒干仗,鼻青脸肿;和七四叔的老杏树过不去,每年都要偷摘一帽子青杏;用竹竿挑落海草房上的毽子,也将房草挑上天……这些都曾以最不堪的画面走进我的思考,过滤了之后,留下的是别人给我的谅解。那个挨了我棍棒的伙伴,依然在我回家时扑上来相认;那个七四叔端着半篮子熟杏送给我父母说尝尝,只字不提我的坏事;被修补好了海草房在笑我无知。
印象最清晰的是,七四叔是他园中杏子的坚定“守望者”。我在他闭眼打盹的一瞬,可以偷几个杏。我曾写道,我不惹七四叔的杏,是杏来惹我。那种狡辩,倘若被七四叔看到,他一定会笑着说,人活不过一棵杏树,愿杏老惹着你!他在守望着,等看到我来时把一句好话送给我。他说完,故作嗔怒地离开,我想拉住他留下。他是一个最懂得守望意义的老者,包容着我这个“熊孩子”,寄希望于孩子的长大。他是最懂得原谅一个人,会将有瑕疵的时光变得完美无瑕。美好啊,总是守望着我的故事,哪怕曾经的故事多么猥琐,总被时光的美好洗涤干净。我于是懂得了,用美好守望着曾经,曾经的时光都来暖着我。
那些年老了蹲守在向阳的土墙根下的人,守望着一条大街。我想把这些画面纳入我的散文,于是有了思考。无论什么季节,为何都守望在那?直到一位略大我几岁的老乡告诉我,年轻时不懂得春天,现在把每一天都当作春天来守望着……大致是这个意思。于是,我没有事也想驱车穿过村中的街道,看看那些一辈子守望自己村子春光的人。有时候也坐进去,他们问我的都是听说的我的曾经故事,干过怎样辉煌的事业,我说哪有啊,就是守着一个学校干了40年。他们说,那也不简单,多少人守不住!他们的穿戴过时了,抄着手,无所作为的样子,可他们守望着自己的家,一个古老的村,一家相看不厌的亲人。我于是把他们写进了我的散文,想留住村庄守望者的模样。
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守望一份纯真的情感,不再彷徨和迷离。我不知写进散文后,会不会让人觉得值得看,能不能看到守望者的样子,但我觉得这些几乎没有什么情节的东西,也可以感动我,给我以人生启迪。
三
回首曾经的时光,那些和自己有着一点点交集的人,都曾以守望者的姿态,重新呈现在纸上。即使太多的不完美,也都变成了时光里的旋律,弹奏出生动来。那些人,就值得我在散文里去守望着,不让从我的记忆里溜走。他们,还有他们的故事,就是我成长的图腾。
有人一直为我守望着童年少年的影子。邻居六母的大女儿英姐是我的小学老师,她是追我到了北山根下才把我逮住,背在身后送到教室的泥砌的课桌前的,我的鼻涕都抹在她的身后。50年后英姐见到我说,我愿背一个有出息的孩子。我的小学同学萍儿,把我写字的石板打碎了,她拿不出什么赔我,事情就不了了之了,但我在母亲面前哭泣了好几个小时。50年后萍儿见到我,却说我从小就宽宏大量。我说,早就忘记了,一面石板,也用不着斤斤计较。我说了假话。假话不都是虚伪啊。我想不到她还一直守望着我们那段故事。考大学拿到通知书是在一个午后,在北山的那面梯田里,我正赶着牛耕地,是牛把手泰哥接到了入学通知书。50年后见到他,他说很想给自己的孙子也接到那样一张纸,我不敢问接到没?我的影子成为他守望一个愿景的开始。我拿起笔,用文字守望着那些和生命有过交集的每一个人,我在散文里做一个守望时光的人,隔空对他们喊话,希望他们能够听到我好听的声音,他们应该可以听到,因为守望者的初衷,就是为了将来可以如愿。
那些故事,色彩原本并不鲜亮,是我搬到散文的纸上,用眼睛给故事再上了色,因为文学的眼睛对美最敏感,不会放过美在缝隙里闪着的亮光。英国作家温特森说,就像有的孩子的童年时光也总是被人认为劣迹斑斑,但可能那些孩子是无法控制的,需要更多的牵引。选择原谅,去温暖孩子的人性,是最值得的。那些给与我温暖和原谅的乡邻老者,他们没有读过这个作家的话,但他们明晰这样的道理。我幸运地遇到了他们,无以回报,我只能把他们放进我的散文麦田里,让我把他们当作最美的风景,抚摸着,凝视着,朝圣着。
四
为了这份守望的表达,我不断寻找着理由。我从旧书摊上淘来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一下子找到了我用散文守望的意义。这是一本我觉得无法读到底的小说,没多少令我可以看下去的情节故事,但我对主人公霍尔顿对他的妹妹说的一段话特别喜欢——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段主人公的独白,应该是作家塞林格情感的写真。当然,作者表达的是对垮掉的美国二战后的一代的担忧,和自己的责任。
散文就是我的一块“麦田”,我在麦田里守望着时光的好,文字的美,牵住可爱的时光在麦田里徜徉,不能让时光掉落到悬崖下。那些被我的笔尖挑活了的文字,就是那群活泼的孩子,是那些从我曾经的生活里走出的人物和故事。我是这样想的。一个最好的时代,才有助于我们把情感故事往后倒去,重新翻阅一遍。不是过去比当下有多么美,而是让我们更珍惜当下。怀旧,并非因为那个时代有多么美好,是因为走过,才找到了美好。时光这只漏斗,可不能把美好的东西也过滤掉。搁浅的时光,泛黄的记忆,粗糙的故事,对于当下的我们,更容易唤起美感。经常读我的文章的朋友说我是老时光的守望者。这个评价是一种鼓励,是怕自己厌倦了守望。美好的文字,不负我的心,总把时光固定在纸上。守望着,也看到了自己从哪里走来。
散文,更适合做守望者的麦田。熏风吹拂,那麦浪金灿灿地翻滚,满足了一个守望者的心。麦田的麦浪可能是单调的,只有重复的波澜,而少了情节的离奇。但很多时候我们要的是丰收,为了情感的满足,我觉得值得去守望。麦田里也有故事,可能这些故事是没有悬念的,少了一波三折,但平凡的故事可能更适合平凡的人生,人生的大起大落,不是每个人都遇到的,那些一生平平淡淡的人,可以跟着守望者去巡看三千亩麦浪,可以随着麦浪翻滚着思绪。散文会编织一个无惊无奇的梦,从梦的播种到丰收,我们必须有守望的过程,否则连自己都觉得得到了丰收是那么不真实。散文极尽细腻的描摹,会把我们带入准备收割自己梦的场景。
散文的颜色一定是金色的,和熟了的麦田一样,最值得我们守望着。我总能从那些陈旧的甚至是灰色里找到亮一点的色彩,这不是眼力,而是散文审美的必然。一个朋友看了我的散文,他说从小也偷摘过人家园中的果子,可总觉得丢人,也想到那个主人吆喝一声,那么败兴和害怕,可想到主人手中的犬缰绳还是握得紧紧的,心中一阵庆幸。问我是不是温暖,是不是亮色?我在他的问题下,用了“人性的颜色总是温暖色”几个字回复。
散文不必是一架望远镜,但一定会照耀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文字会聚焦故事的焦点,找到我们未曾感知或感受不深的地方,重新抚摸聚焦。作者柳宗宣的《绿色邮差》写自己的视野只在楼下那个邮筒,绿色成了他牵挂远方的颜色。这样的颜色,可能是过去那段岁月多少分居两地人的共同期待的颜色,颜色在文章里更亮了。作者把简单的绿色放进了小说,颜色的意义被无限放大了。守望的日子里是满眼青葱的绿,春风总是绿着彼此两个人的心岸。
五
红尘阡陌,举首翘望,不是守望,那是离人消瘦的镜头;一杯浊酒,将守望放进去,要扼杀守望;凄雨冷秋,望窗而思,那是盼归而已,也难看到守望的真正价值。在散文里守望着,永远不会消瘦,饱满是散文的常态。散文可以是一杯酒,总是把握着合适的度,微醺着写和读的人。散文可以把凄雨冷秋变作温暖的守望场所,或者是背景。把一颗守望时光的心和一个个忠诚于时光的字,放进散文的篇章页面,所有的情感和故事都会得到升华。
我跟身边的朋友说,江山文学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地方。并非一句空话。因为她让我站在文字的“江山”上,成就了我一个守望者的样子。
迟子建说,写作的人不会孤独。是的,因为一个守望者,总会在文字里看到什么。我喜欢在自己的金色麦田里缱绻着。
2023年3月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对于一个初学写散文的人,看到社长这篇文题,觉得有趣。散文这种文体是什么?开篇提出了一个初学写作者还不能想到的问题。带着好奇,通览全文,才明白喜欢散文,便应成为散文里的“守望者”。当老师,守望孩子着孩子不要走到泥淖里,不要奔向悬崖。退休后,遇见“江山”,这里让我“枕山抱溪”,案头有“花枝姹婭”,守望“江山”,四十年前的散文梦复活了。于是,老街复活、园子复活、土墙根复活。每一处都有虔诚守望者,守望一份纯真的情感,写进散文里,守望的样子便鲜活起来。文章内容丰富,情感炙烈,构思独特。好文,问好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