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奖】说酒(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奖】说酒(随笔)


作者:景明 白丁,32.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21发表时间:2023-03-01 07:38:32


     我不饮酒。因为周围的人不饮酒的恐怕屈指可数,尤其是身处北方,更有饮酒的传统,前几年,因为酒精过敏,在饭桌上时不时被酒气熏得微醉,偶尔沾点酒液,浑身荨麻疹便一片一片。这也算是另一种熏陶吧,时不时地在这种氛围中经受锻炼,以至于现在也能心安理得地坐在酒局中面不改色安之若素了。
   最早对酒有点认识,是在五六岁吧。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就会摆两样小菜,父亲温一小壶散酒,与来客边吃边聊,两只不大但很精致的酒杯斟满白酒,你一杯我一杯,吱吱有声。至今记得父亲那呷酒的神态,俨如在品一杯琼浆玉液,两指捻住酒杯,放在鼻端先是轻轻闻过,小小地呷一小口,再放在炕桌上,夹一口菜,再端起酒杯喝一口,如此者三,一杯酒方才饮毕。看着父亲如此陶醉其中,我以为是很好喝的东西,偷偷地给自己斟一杯,结果又烧又辣,惹得大家哄然大笑。因为父亲的缘故,我总以为饮酒是一种品鉴和享受的艺术,一个人慢慢地饮,慢慢地品,享受这烧心而又辣口的滋味方是饮酒的正途。可是,每至年关节下,亲朋好友聚集,必是推杯换盏,大杯喝酒,大口吃肉,吆五喝六,行拳猜令,动辄一瓶白酒,一个个脸红脖子粗,兴高采烈,又觉得如父亲般的饮酒又未免有些过于冷清了些,少了那种饮酒的热烈和欢快。       
   上了师范,一帮年纪不过十五六岁的小年轻聚集在一起,难免好奇,几个人你一块我两块凑几块钱整一瓶白酒,围在一起猜拳喝酒,但除了腥辣,实在品不出一个滋味,于是干脆端一杯白开水专门练习划拳,好几次被巡夜的宿管抓住,没有少挨批评,最冤的一次是同宿舍的六人没喝一滴酒但被班主任在教室讲台上罚站一下午,被台下的同学指指点点,真是臊得慌。此生唯一一次醉酒是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学生家长送我一瓶55度的金徽大曲,被宝宝看见,邀姓严的老师同饮,结果,我只喝两杯就出现荨麻疹,昏昏睡去,此后才知这是酒精过敏,以后便再没喝酒了。
   因为不喝酒,所以但凡与朋友吃饭,总怕别人喝得过量,劝人家少喝,引人笑话,甚至有朋友笑我不饮酒就不知饮酒之乐,更煞有介事地说起酒文化来,但听他胡诌八诌,终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仿佛在他看来这么吆五喝六地海喝就是一种文化了,也因沾了文化二字的光,这不怎么雅致的豪横的饮酒也变得文雅了许多,有了文化的底蕴似的,不免好笑起来。
   翻查典籍,要找关于酒的专著的确是难,但片言只语还是有的。晋人江统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句,向上追溯,;郭沫若《殷墟文字研究》,有"酒,受酋年"之文。受酋年,即出酒丰富之年。由此,最早在殷时应有了较成熟的酿酒工艺,如此说来,酒的历史应该差不多和中华文化的历史等长了,近代出土的大部分上古文物多是酒器,足见古时候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了。但酒又不是生活必需品,何以与人类的生活纠缠如此之深,让人不免追究古人酿酒最初的用意来。古人有帝女仪狄造酒进之于禹之说,也有少康造酒之说,想来最初酿酒只是出于创造的本能,还没有赋予其更多的社会意义吧。至周朝才有专事酒事的官职酒正,也才有三酒之说,即,酒分三类,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淸酒。事酒,有事而飮也。昔酒,无事而飮也。淸酒,祭祀之酒。这大概是酒的功用的最直接的表述了。
   由于认识的局限,古人以酒为神圣之物,以此来沟通虚无缥缈的未知世界,因为神圣,所以有事则以此寄托自己的无以表达的或喜或怒或哀,以此而论,酒应当是客观的世界里人为赋予的寄托精神和认知的有质有形的承载了。昔酒则是泛化的对于酒所承载的精神的延伸。故而,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酒的喜好的原因大抵如此吧。既是如此,古人常常借酒寄托所思所想,借酒表达喜怒哀乐应是不难理解的了。这恰如古乐府的赋比兴的手法,以酒赋物,借酒寄情,所以就有了《说文解字》的”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的注解。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的《短歌行》壮怀激烈,在诸侯争霸的关键时刻,对人才的渴望使之忧心忡忡,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酒成了他借以表达忧思的寄情之物。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冠绝当时,“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闲居寡欢,顾影独尽,孤寂痛苦,放浪形骸,归居田园,几仕几隐,饮酒以泄愤懑,以期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看似悠然自得,恬淡适意,谁又会识得把酒痛饮背后的苦与乐呢?“人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快意痛饮,“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极而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愁肠百转无不是在或喜或愁或悲的氛围中借酒达情的产物。情难了,意难畅,寄情达意唯有酒耳!
   人生不得意者十之八九,在顺境喜笑宴宴,举杯欢庆,逆境,愁肠百转,借酒浇愁,非酒是济世良药,实在是无一凭借而表达内心的情绪啊!
   酒与人的生活纠缠如此之深,小酌逸兴,痛饮畅意,婚丧嫁娶,借酒表意,喜事盈门,借酒溢情。清闲时,三两朋友小聚,小酌几杯,心欢气畅,忙碌后,饮几杯小酒,通体泰达,非他,气畅耳!
     只是,好大一部分人喜饮酒而不知饮酒之真意,整日间呼朋唤友,东家一场西家一场,贪恋酒杯,醉气熏熏,东倒西歪,让人蹙眉,此君子而不为也。魏晋诗人刘伶有骈文《酒德颂》“大人先生”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但“大人先生”似醉而实非醉,与这些终日买醉的人儿相比高下立判矣。
   从来没有人系统论证过酒文化的内涵,好像什么和文化联系起来就是很高大上的存在了,这种滥觞之言应该休矣!
  
  
  

共 23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酒文化一直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称谓,作者这篇随笔关于酒的一些见解倒是有许多心意。有自己对喝酒的认识,有小时候关于父亲饮酒方面的记忆,也有自己学生时代一些喝酒的趣事。然后深入剖析酿酒的历史的渊源以及关于酒的字面意义的详证。最后引用了许多文人雅士关于酒的诗篇,说明喝酒多为寄情冶兴。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凡事虽好,过犹不及,酒再好可是不能贪杯。至于人云亦云的把喝酒吹捧成酒文化在作者看来实在是没有根据的标榜。的确,凡事能够和文化沾边的事情必需有其厚重的历史根源和积极的普世价值,如果打着文化的旗号行欺世盗名之事实不可取。学习欣赏老师精彩佳作,推荐共赏。【晓荷编辑:萧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何叶        2023-03-01 12:16:29
  酒,适当喝点挺好。
何叶
2 楼        文友:萧垦        2023-03-01 12:55:42
  酒虽好,可不要贪杯。老友聚,把酒叙情,畅抒胸臆,也是极好。
3 楼        文友:关山琴韵        2023-03-01 22:45:25
  酒在你的笔下,诠释的淋漓尽致。
回复3 楼        文友:景明        2023-03-02 08:40:05
  还真是老乡!感谢感谢!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