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饭是钢(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饭是钢(散文)


作者:郑德友 秀才,126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812发表时间:2023-03-10 05:32:11

“人是铁,饭是钢”,一句人所皆知的俗语,却并非人人都能掂出它的分量。只有体验过舌尖上的困窘与寒酸,才能在心灵上品味出它的五味杂陈……
  
   一
   四五岁开始记事。而记忆的链条,开端便与“饭”有关联。我生逢的那个年代,滚滚的大跃进浪潮,没有在脑中留下印记,记忆的荧屏却留下永久的一幕:我的小手被攥在大人的手掌里,跟着母亲走在去食堂的路上。瘦小的母亲步伐极快,我亦步亦趋难以合上她的节奏。于是,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拉力。我紧跟着跑了几步,那肚子只顾咕咕叫着,眼前迸射出几道金星。时年五岁的我随跟着母亲,紧走慢赶还是落在了许多人的后面。一排有六七米长的领饭队伍里,人们正在把一双双饥渴的目光投注到前面大锅的笼屉上。在氤氲的灶边,几个手脚麻利的中年女人在忙碌着。那几套热气腾腾的笼屉显然是经过特制的,正像修建三峡工程中施工车辆的车轮,夸张而有诱惑力。看着它,我的肚子停住了叫声。眼看快到近前,后面又排起了几米长的队伍。看着母亲把竹箧和盛菜的盆递了进去。我的内心像揣个小兔子,欢快的蹦个不停……
   打好饭的母亲把放有窝头的竹箧递给我,她端着那只盛有白菜炖豆腐的菜盆。我们顺着来时的路往家里走。我把竹箧端在手上,两眼直勾勾地耵在面前的那几只金黄的窝头上。从窝头飘出的香气撩拨着味蕾,叫我直想马上吃到嘴里。母亲的催促让我醒过神儿来——家里还有等着吃饭的姐姐和弟弟,我只好把口水吞咽了回去。但眼睛还是没有离开面前的窝头。我已看准了那个最大的窝头,在迈进房门的那一刻,我放下竹箧,那个最大个儿黄澄澄的窝头抢先抓在我的手里……就这样,我的童年在半饥半饱中向前迈开人生的脚步……
  
   二
   如烟的往事,有如早春的白雪,大部分已被岁月的暖风融入地下,只留下几处忽隐忽现的残迹。那些残存的记忆,都和肚腹的欲望相关。多年后就算淡化了那些肠胃的需求,可还在反刍着那些年的味道。在生产队的卖场上,和几个玩得又饿又累的小伙伴,在生产队的场边上,花生秧垛里搜寻着遗漏的花生。偶尔发现一个,便欣喜异常。迅即剥开,塞入口中。好半天,那股香甜的味道,才从肚子里慢慢浮了上来。翻不到花生,从家里找出一块棒硬的花生渣子饼,用榔头敲下一块,啃上几口,也算平息了一场胃肠的联合抗议……
   成年后,我接触到马斯洛及其人的需求理论,才懂得了人的吃饭、穿衣这些生理上的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当这些需求满足后,才能向高层次需求递进。直到此时,我才恍然悟到,一度被我看成是原始荒唐的举动,其实是有着它合理的一面,不然何以解释在孩提时代,对年节的强烈渴望?
   小时候盼着过年,无非是穿新衣,吃好饭,这就意味着在平时饥肠辘辘的肠胃不但能吃饱,而且吃得好。面对这个带着磁性的日子,哪个孩子都眼巴巴地期盼着。时间进入腊月,向那个喧闹的大年越走越近的时候,我就开始把觊觎的目光投向忙碌的母亲。蒸好的豆包儿和馒头,在小年过后已经放入窗外的大缸里,在缸盖子上压上了大块儿的石头。防止老鼠的偷食,以及我和弟弟妹妹这些饕餮仔们偷吃。过了几天,村里开始杀年猪了。那个时候,家境再不好,过年还是要想尽办法,让家人吃上两顿像样的年餐。母亲备下了一块肥肥的五花肉,放在另一个缸里。彼时没有冷冻设备,有严冬这个天然大冰箱,把这些年货冻的如同石头。临到离除夕只有三五天的时候,才开始将这些冰坨开始解冻,母亲也开始了她最忙碌的时候。
  
   三
   为过年的盛餐得需要准备好几天。过了小年儿之后,大致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扫房是个序幕,除过旧之后,就是准备菜肴了。我们年龄小,也帮不上什么忙,姐姐年龄大些,可以往灶膛里添些柴火。那些天,是母亲最为忙碌的日子。先是准备好木柴。那些年代,庄户人家的烧水做饭都是用柴草或秸秆,没有现在我们家里所用的煤气。母亲找来几大块儿朽了的树木疙瘩,挥起斧子嗤嗤咔咔地劈起来,等到那碎木柴在旁堆起一座小山丘,我看见母亲通红的脸上淌下了汗水,身上在冒着热气……
   我小时候,在小脑瓜儿里不仅刻有母亲辛苦操劳的影像,也留有那些美馔佳飨的菜香。过年的菜品并不丰盛,也就一碗红烧肉、一份红烧鲤鱼、油炸苹果和春卷,还有两盘炒菜,一盘糖拌萝卜丝,就是除夕的菜谱。而且仅此一天的待遇,其余的还要留给来拜年的亲友们。
   其实,在这所有菜中,我还是最青睐红烧肉。那也是母亲的招牌菜,是她经过了几个程序,在堂屋的大锅上,用两三个小时的慢火炖出来的。每当我守在肉锅前,看着母亲在锅上灶下忙碌,味蕾早已被那肉香所唤起。趁左右没人,母亲从锅里夹出一小块儿,用嘴先吹下热气,再送进我的小嘴里。还小声的嘱咐:“快吃,去外面也别说,啊!”我把肉狼吞虎咽地咽到嘴里,那浓香顺着口腔渗入全身的每个细胞。
   这么香的红烧肉,在初夕的餐桌上,却没有看到母亲伸过筷子,却频频夹起那些炒素菜送入口中。问她,也只是敷衍地说,炖肉时被油烟熏着了。当时我几乎相信了母亲的话,成年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当母亲怀胎十月的时候,我们难以离开她的孕育,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她仍在用心血呵护着我们,她给我们身体注入的岂止是饭,分明是钢……
  
   四
   家在农村的那些岁月,看惯了柴米油盐,乡亲们生活的困窘——吃过了今冬,难保明春。无论怎样缺吃少穿,该做的事还是要做。农村的头等大事,就是给渐渐长大的儿子建房。房子,是父母亲对孩子一份铁定的责任。无论多么囊中羞涩,房都是要建的。一旦动工建房,对农民的压力会多大。“土木工程,岂可擅动?”把家中翻个底朝天,所有零钱凑在一起,购买一部分材料。动工的日期又大多选在早春时节,此时也正是庄户人家的日子,青黄不接的开始。咬牙动工,房子尚未建好,已经债台高筑。好在建房的人工都是来自乡邻中略有手艺的泥瓦匠,被请过来谓之帮工。帮工者没有酬劳,乡里乡亲中都是如此,只要饭食伺候,足矣。
   等我迈入成年,我的父母也为我和二弟开启了他们的建房计划。
   父亲是家里建房工程的总指挥。身在工厂工作的他,虽没有文化,但年少丧父,长大当兵的人生经历,让他饱尝世间冷暖,也深知庄户人家日子的辛苦。他跟母亲说,乡亲来家里干活吃饭,吃苦受累,一定要把伙食弄好,让大家吃饱。
   那个时候,别人家招待帮工者的饭菜,除早晚干稀搭配,再佐以两个简单的下饭菜外,中饭就稍有讲究。一般备有:大白菜熬豆腐,猪肉炖粉条以及韭菜炒鸡蛋和清炒土豆丝等四五个菜,其中的猪肉炖粉条有些名堂:一般的做法,是把粉条和少量猪肉炖在一起,出锅后,把几片猪肉摆在盛好的粉条上面,这样观感很好,但不实惠——经看不经吃。他们私下里还冠以一个别致的菜名“猴顶灯”。父亲打破了别人的做法,除了多加猪肉,为这道菜正名之外,还另外给饭桌加了两道炒菜。加了钢的乡亲们干劲十足,房子很快封顶……父亲的做法我看在眼里,也刻在了心上。他给乡亲们所加的一份钢,却给我后来的人生注入了长久的动力。他的善良和火热心肠,让我在离开父亲的那些日子里,点燃起我的生活热情,于芸芸众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
   家里建房时,我正在上高中,已长成一个大小伙子。没课在家时,也跟着父亲在建房工地干一些杂活。等到吃饭的时候,父亲是断然不会让我们上桌的。只有等到那些帮工的乡亲们吃得心满意足,打着饱嗝离开后,那些残羹剩饭才是我们一家人的正餐。每在他们吃饭的当口,我瘪着肚子,躲在一旁,看着他们满足口舌之欲,也让自己疲惫的身体松弛一下。但见那几张饭桌,顷刻间被围满。他们左手里端着盛得冒了尖的饭碗,右手的筷子齐刷刷的伸向那个盛有猪肉炖粉条的盆里(父亲为了加量,每桌用小盆盛此道菜)。
   我把逡巡目光落在了吴林身上。他和别人不同,每次都是立在桌前。午饭开始,他的筷子早已迅捷地伸向了眼前的目标。只一筷子就夹起了三片肉送入口中,在嘴里咀嚼的同时,筷子又伸了出去。我在假期或休学时也偶尔去邻家帮工,经常会碰到吴林。每到吃饭时他都稳稳地站到这道菜的跟前。今天在我家,其他人还能吃到肉,换做别家建房,那肉除了吴林,肯定到不了别人的嘴里。因此大伙儿都不愿意和他在一桌上吃饭。我时常从乡人的嘴里听到关于他的一些传闻。
   按村里的辈分,我要称吴林为叔。此人性情孤僻,不愿同人来往。说起来,吴林也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曾在西北一所专科学校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当年因在校犯了错误,被遣送回乡。至于什么错误,据传是在大灾荒的年代,偷拿了院校食堂准备给学生做餐的一大块猪肉,让学生们期盼的一顿节日盛餐变成了素餐。以后又发生过两次食堂被盗事件,经查都是他所为。校领导虽忍无可忍,可顾及学校的声誉,只给了他一个开除的处分。
   吴林的吃相难看是村里出了名的。被乡人私下里唤做“饿死鬼托生的人”,他食量大得惊人,一顿饭能干掉七八个馒头或窝头。他桌上的技巧高超,一盘儿花椒肉或红烧肉,他一箸子下去,准能挑起三片以上。这么一位,当年也曾混迹于知识阶层的“佼佼者”,曾引起我多年的困惑。不禁想起2000多年前,孔老夫子赞赏弟子颜回的两句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洁身自好的古人尚且如此,真的应该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
  
   六
   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顺利地建成了小康社会。人们过着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生活,我们在向现代化的社会迈进,再也不会为几头米而折腰了。然而,有些人似乎忘记了那些因无米之炊而拮据的日子。在笔者所住的小区内的垃圾箱里,就每天看见很多被扔掉的饭菜,实在令人惋惜和痛心!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其中一个情节让我泪湿满襟。在朝鲜战场上,我志愿军38军335团奉命在飞虎山阻击敌人五个昼夜,所带干粮早已全部吃光。在极其饥饿的情况下,有的战士把山上的石子含在嘴里,团长问询时被告之:石头能刺激嘴里唾液,从而缓解饥饿感。在英雄们身上,那种钢铁般的信念有如崇高的山峰一样,早已超过了人的生理需求。在他们面前,我们现在的那些暴殄天物的诸君们,不会觉得羞愧和汗颜吗?
   饭是钢。石头也是饭,比钢还硬。一口饭,在曾经的年代,那么难得啊。饭也是骨气,是意志,是一往无前的精神。
  
   2023年3月10日首发江山文学
  

共 41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回忆过去、感悟深刻、警醒世人的散文。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出生在大跃进时代的“我”,对缺吃少穿是深有体会深有感触的。记忆中“我”的小手被母亲拽着,到食堂里打饭,肚子饿得咕咕叫,沿路吞着口水,盯着竹篮里的大窝窝头,到家开吃动手就想抓手中。和玩伴捡花生米吃,没有,回家吃花生渣子饼……。往事如烟,“我”的母亲,一个精打细算、勤劳朴实的女人,在那十分艰苦的贫穷年代,为了一家子的生计,竭尽所能,过年还是备下肥肥的五花肉,让孩子们解馋,将年味过得欢乐丰盛,自己却不动筷子,好吃的全就给了我们。那个年代相互帮忙干活,只需管饱饭,不讲工钱。“我”的父母从不亏待任何人,修房子请人帮忙,想方设法弄些肉,让人吃饱喝足,自家人则吃剩下的残羹冷炙!作者想到现在已经步入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太多,却忘记了曾经的艰苦岁月,电视《跨过鸭绿江》里战士含石头到嘴里刺激唾液,催人泪下的场景,怎能不让人心痛!现在垃圾桶里的剩菜剩饭,到处都是,看着就觉得心疼、可惜。“饱时不忘饥时苦,富贵常忆贫时寒”!这篇质朴无华的文章有很强的故事性,很清晰的画面,过度自然,发人深省,老师一片忧国忧民之心令人钦佩,讴歌了父母似钢铁般的意志,对父母的感恩之心难以言表。文末呐喊声十分有力,震撼人心,希望能唤醒那些暴殄天物的诸君们,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谢谢老师投稿东篱,希望精彩继续,点缀更多精彩!【东篱编辑:红花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03-10 05:43:30
  一篇回忆过去,感悟很深,警醒世人,故事性很强的散文,讴歌父母钢铁般的意志。饱时不忘饥时苦,忧患意识不可忘。呼吁那些浪费者,当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感谢老师投稿东篱,希望精彩继续!祝老师平安健康!
回复1 楼        文友:郑德友        2023-03-10 08:45:48
  深谢红花老师精美的编按和美评!盛赞之词,实为汗颜!从过去艰苦岁月,一路走过,深知口中之食在生活中的份量。“民以食为天”,此言不虚。拙文,也算是对它的一点诠释吧,也用来提示一些那些不知食为何物的人。拜谢老师!祝春祺,快乐!
2 楼        文友:枫桦        2023-03-10 05:47:33
  过去的苦难,今天要牢记!老师的这篇文章意蕴深刻,来之不易的生活,是需要倍加珍惜的。亲情的动力与爱是那么的深沉,现在回忆起来,仿佛历历在目,依旧那么的感人!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郑德友        2023-03-10 09:25:13
  深谢枫桦老师一直以来的关注和点评!,上次您提到,我的第一篇文的编辑出自您之手,这怎能忘记呢?我深感自己的幸运。除了缘分,还是我的荣幸!最重要的是在老师的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窥见到自己的不足。祝老师春祺,如意!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3-10 06:43:01
  老师的文章内容翔实,几个画面,真切感人。那母亲将一块红烧肉放进作者嘴里的镜头我十分熟悉,那是多么深沉的母爱啊!还有,乡亲们帮着自家建房的场面,我非常熟悉,不仅是招待一餐饭,那一餐饭融合了多少浓郁的乡情!?文中充满正能量,尾段关于志愿军战士口含石子的感悟启迪人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拜读学习老师好文,祝春安!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郑德友        2023-03-10 09:30:34
  深谢韩老师的留墨点评!。你,我年龄相仿,彼此都经历过那段艰苦的岁月,因此才有了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而现在的晚辈生在福中,不知蜜之甘甜,将盘中之餐随意丢弃,糟蹋,见之令人触目惊心!拙文,正是想矫正一下他们的三观。顺便说一句,老师的文章越发灵动和富于表现力,值得深入学习。筑春祺!
4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03-10 07:43:00
  有过饥饿体验的人,才更能深刻领悟“饭是钢”的蕴意。郑老师经历过大跃进那个特殊的年代,对于一个窝窝头都充满了强烈的渴望,读来令人心酸。母亲将一块香喷喷的红烧肉送入郑老师的口中,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盖房子请人帮工,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流淌着浓浓的乡情。小时候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时,家里才会做一顿饕餮盛宴,对于从物质匮乏年代走过的人,应该都会有同感。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就是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些饥饿的战士们,为抵抗饥饿,口里咬着一块石头,那真是钢铁般的毅力!令人震撼!和当今那些浪费粮食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内容厚重,蕴意深远,传递着积极向上的力量。拜读老师佳作,大赞!问好郑老师,遥祝春安!
回复4 楼        文友:郑德友        2023-03-10 09:36:14
  深谢如菊老师,一如既往的关注和美评!在开始酝酿这篇拙文时,对我来说绝不是一种享受,那种深深的酸楚在心头萦绕……唯其如此,才觉得写下来的意义。方知过去苦,才知今日甜,有了对比,才有鉴别,才能能与幸福相伴。老师于繁忙之中上,尚能勤勉笔耕,尽现锦绣文采,着实让人敬佩!祝一切安好!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03-10 08:45:31
  老师的文章令人产生共鸣!我虽然没经历饥饿年代,但听我外婆讲过。我有一个亲叔叔是六零出生的,饿死了。我亲姨也是六零年出生的,饿晕两次,讨来米汤有幸救活。我外婆讲那段往事时,神情是凝重的,她的心还在疼。感谢郑老师分享好文,给人思考与启迪,让我们懂得珍惜。好文,湘莉拜读点赞!遥握问候,谨祝春好精彩纷呈!
回复5 楼        文友:郑德友        2023-03-10 09:40:38
  深谢湘莉老师的留墨点评!老师的故事令人唏嘘,但在那个年代确实不是个例。我年迈的老母现在还经常跟我说起,60年我被饿得坐在门槛上,耷拉着脑袋的情景。正因为早年的营养不良,才造成我现在基础体质较弱,身体多病,这些往事也算是一份无可选择的经历吧!就让他慢慢滋润着我的人生。祝老师春祺,快乐!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3-10 10:23:34
  五八年,大炼钢铁,吃食堂。那一幕,包括六零年的挨饿吃草面,不堪回首。我和郑老师一样,也是过来人。我始终不敢下笔那个情境,不是印象淡漠模糊了,而是触及我的神经,感到心痛。看着长长的打饭的队伍,人们的眼睛注视着一个大盆,没有说话,只有期盼。饭是钢,在钢的面前我们低下了高贵的头。郑老师的文章写得实在,是一幕一幕撼动心魄的故事。写得好,向郑老师致敬,致敬那碗是钢做成的饭。
怀才抱器
回复6 楼        文友:郑德友        2023-03-10 14:12:19
  确实,正如老师您说的那样,那根被苦难岁月触及的神经确实很痛,对我来说也不是一种享受,记得雨果曾说过一句话,苦难是一所大学,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它也教会了我们很多的东西,不仅让我们在物欲面前保持清醒,还立体的认识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感谢老师一直以来的对拙文的关注和雅正!致敬老师!祝春祺!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3-03-10 13:33:07
  本文忆苦思甜,回忆了艰难岁月里衣食的珍贵,又念及当下,物质极大富有,有人暴殄天物,令人唏嘘不已。两相对比,作者认为在任何时期都要珍惜拥有的一切,杜绝浪费,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传统美德。该文语言质朴,故事娓娓道来,启人共鸣,发人深省。大赞文思情怀,问候郑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7 楼        文友:郑德友        2023-03-10 14:15:56
  深谢罗老师,一如既往的关注美评!从艰苦的人生行程中一路走来,懂得了世间需要珍惜很多东西,有时候在拥有它的那些时候,不知道它的价值,等到失去了才知珍贵!拙文只是对人生的一点感悟,能得到老师如此赞誉,实在惭愧。问候老师,祝一切安好!
8 楼        文友:岚亮        2023-03-11 10:47:45
  老话说,人是铁 ,饭是钢。人不吃饭就不“钢”。一篇怀旧思今的深沉之作,画面感强,思想性强,让人醍醐灌顶,写得好,大赞!
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3-11 14:11:38
  回首那个年代,无限感慨呀,副食不好,很多人都能吃,有的能吃一包挂面,有的能吃一扁担馒头。我们这打赌吃豆片,结果撑坏了。我出生后,好歹吃饱了,没饿着。拜读好文章!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