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 我的回族马叔(散文)

编辑推荐 【书香】 我的回族马叔(散文)


作者:紫枫梦蝶 童生,609.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13发表时间:2023-03-11 20:03:43
摘要:在我们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有好多的事会感动你,也有好多的人让你值得敬重和感恩一辈子……

在我们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有好多的事会感动你,也有好多的人,让你值得敬重和感恩一辈子……
   记得在童年时代,我还上小学三四年级,本地苏堡街道上的王家店里来了一大一小两个人,他们穿着朴朴素素,看得见那些衣服大约经历了有些年头,表面都褪了色,膝盖和屁股等处打着补丁。两个人的裤腿都显得有点短,那个年龄小的裤脚还接了半截布。年长的显得瘦高、英俊,偶尔还戴一个白色回族帽。年龄小的阳光洒脱,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显然长得长了些,鬓角看着稍有自然卷。一张有点黝黑的脸颊上,镶嵌着一双浓眉大眼睛,总是笑眯眯的。两个人模样很像,大的也就三十岁出头,小的可能只有十三、四岁。我心里琢磨:是弟兄?还是父子?后来终于弄明白,他们是一对来自外乡的回族父子俩,只是父亲年轻得让人有些惊诧。
   王家店的院子很大,分前院和后院,中间有一幢房子隔开,斜面也是房子,反正横七竖八的满院都是房子。而刚来的这对回族叔和他儿子,就租住在靠着街路的房子,此屋里面有门,靠路边也有门,十分方便他们做生意。
   那时,我每天上下学总要路过他们家门口,总是看到他们父子忙碌着。逢集时更忙,他们收豆子、卖麸子、卖米面,到冬天还会卖煤。
   开始由于不怎么熟悉,并没有和他们打过招呼,每次路过偶尔互看一眼。时间一长,陌生感消失,他们时常也会微笑着打招呼:“去上学啊?”“嗯!”我只是这么简单的回应。
   常总听街道上的大人说:“回族人最是精明,很会做生意,与回族人交道,必须加倍小心……”。大人的事儿那时还不懂,也不参与他们所说的好与坏,只是感觉苏堡街上都是汉族,没住过一家回民,而且那些戴着白帽子的回族人,显得很另类,小小的心里总有些莫名恐惧。尽管他们父子有时微笑着与我打招呼,但我总是在他们话音未落时,一边应付着,一边大步快速走过他们的身旁。
   有时候母亲会带着我去他们家买面,但我总是胆怯地藏在母亲屁股后。母亲一口一声“你马叔,你马叔”的与他说话。马叔也会微笑着对母亲说:“你儿子好乖,每天看他上学、下学打这里路过,从不乱走,很是文静”。
   我羞得憋着一张红脸,不敢正视他们的眼睛。那个马叔还会加上一句:“去,和我儿子满格子耍去。”母亲听后哈哈哈大笑,更正道:“她马叔,这是我女儿。”“啊?女儿!”他惊讶地上下打量我,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上学时,我自己不会梳辫子,又因头上常生虱子,母亲总给我剪出老短老短的发型,再加上我也长得人高马大,一副男孩相,平时,不熟悉的认错人,还真是常事。这也怪不得马叔。
   马叔带着他儿子风里雨里讨生活,勤恳上心,几年过去后,他们的生活就有了起色。马叔开始穿起崭新干净的白衬衣,外面西服革履,裤线烫的好直。最显眼的是马叔的皮腰带,白衬衣束在裤腰里,皮带扣特别醒目。那个年代皮带扣很是流行,他那锃亮的金属帯扣,增加了很多威风。再说,腰带上还挂着一串大大小小的钥匙,俨然是一个老板。街道上人说:“老马啊,就像改朝换代了样,直接二稀了(方言)”。还有人会丟笑说:“最能赚钱的就数你们回民,头脑灵活、精明,我们汉人却不行,没有你们回民那种恒心,吃不了苦。苏堡街道住着好几十户人,有哪一个像老马一样把生意做大,做好的。”
   有一天,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那里属于王家店的地,地里来了好多回族人,开始破土动工,个个干劲热火朝天。这是在干嘛呢?我发现一个随便搭建的帐篷里,来了着一位女人,脸上的稚气还未全消,皮肤黄黄的,也戴一顶回族白帽子。白帽子的沿撑得很高很圆,耳边鬓角露出一捋长发。她头发和着脸上的汗毛都是黄色的,怀里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坐在床边给孩子喂奶。也许我是出于好奇心,就在她的帐篷门口慢下了脚步,不由得探了又探……
   她也看了我一眼,笑着说:“进来坐坐吧!妹子。”我嘴里说着不进去,可脚步却已经踏进了她的帐篷。她放下孩子,伸过手把我拉到床跟前,热情招呼我坐下。而后又端上来了她们的油香(油饼),给我倒了杯水。她的热情好客,洋溢着亲切和蔼,突然感觉到我们像是很熟悉的姐妹一样。她告诉我:她是满格的媳妇,从十五岁就嫁给满格结了婚,她们俩是姑舅成亲。她还说:你们汉族姑娘真是命好,婚姻自由能上学,她却没上过一天学,一个字都不认识。我问她年龄多大了,才知道她甚至比我还小。我笑道:“喊我妹?这以后我就是你姐了。”她笑了笑:“姐就姐吧”。
   那天和她聊了好多话,我才知道这里路边的地被马叔买下了,他们要建新房,来建房子的这些人,都是马叔老家的亲戚弟兄们,以后就在这苏堡街安家落户了。马叔一共六个儿子,家境也是非常困难,满格是最大,小的兄弟都在上学,所以马叔就把满格带出来做生意。
   眼看新学期马上开学了,马叔家的一排新房也即将竣工,马叔将自己老家的几个儿子都转了过来,马叔说:“因为生活宭迫,他没能让大儿满格读更多的书,他很后悔,也愧对大儿子。不管怎样,孩子们一定得上学,只有有了学问,才会明白更大的道理,才能有更大的出息”。
   往后的日子,我们就顺其自然的成了邻居。满格媳妇开朗大方,为人处事和善,她说婆婆还留在老家种地,要伺候年迈的奶奶,所以她就过来给几个弟弟和马叔他们做饭。最小的弟弟比她的孩子大不了几岁,长嫂比母,她就像弟弟们的妈妈一样照顾他们,洗衣做饭、管教娱乐,和弟弟们相处的很是融洽。弟弟们都不叫她嫂子,亲切地喊她为“姐姐。”
   那时我已经不上学了,常常和满格媳妇坐一起玩耍,听她讲回族的习俗。羡慕她那一对厚实又很长的大辫子,要是看到她梳头,总会忍不住去捋一下她的长辫子,有时还搭到我的胸前,照着镜子舍不得丢开。每次梳完辫子,她总会绕着头上缠上几圈,然后别上发卡,戴好她的白布帽。我会笑着说:“这么好的辫子,要是长在我头上该多好。你看你,就像盘窖转的那样缠那么多,看着都头重”。她指着我脑袋说:“她这瓜(傻)妈?”这是她们本族习俗,意思提醒我以后不可以再说。
   时间不经意又过了几年,马叔家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满格也开起了大卡车,拉煤、运粮食、搞运输。一晃几年过去了,到了我出嫁的日子,马叔也来了。进门还是笑着打趣:“老杨家的“儿子”终于长成了大女儿,要出嫁了,我来讨杯喜酒喝。”母亲把早已准备好的煮鸡蛋和一碟子饼干端上去,父亲拿出一瓶酒,说:“他马叔啊,也没个条件给你吃啥,你可别介意,就这鸡蛋下酒咱哥俩好好喝一杯。”马叔笑着说:“这几年条件好多了,记得刚来咱街道时,老百姓温饱都成问题,现在有鸡蛋,老酒,我很满意。虽说我的生意做得好,也离不开街道父老乡亲们的关照,有酒喝有鸡蛋吃就说明我老马被乡亲们看得起!”
   母亲接过话:“他马叔啊,这些年我还真的要感激你,以前每周上县都给我儿子捎馍馍,困难时你还借给我钱,从不开口提还,你们的情谊我记着呢。”马叔哈哈一笑:“看他杨婶说的,人活一世呢,谁家没点大事小情?邻居住着,互相帮帮衬是应该的。”
   的确,小弟那时在县城寄宿读高中,爸妈都是农民,母亲时常有病,生活很紧迫,每周母亲都会给小弟弟捎干粮,这事除了马叔就是他的儿子满格顺便代劳。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北风扬雪滴水成冰。马叔又去给弟弟送馍,见弟弟鼻青脸肿的从校门走出来,就问怎么回事儿,弟弟说牙痛了好几天,去看了大夫,但没钱买药,就硬撑着。弟弟怕父母担心,告诉马叔回家千万别给父母说。马叔叹了口气:“唉!穷人家的孩子就是可怜”。他掏出了二十元钱硬塞给了弟弟让去买药。弟弟说怎么都不愿要,马叔生气地说:“孩子,就算我借给你的,行了吗?”弟弟拿着钱,流着泪,看着马叔离开走在风雪里的背影,那一刻,他觉得风好柔、雪好美、世界很温暖。
   1998年,弟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河北秦皇岛“燕山大学”,在一家人欣慰之余,父母又开始焦心弟弟学费。农村孩子考不上大学的发愁,考上的更为大额学费而发愁,有人为你祝福,也有人会产生嫉妒。父母几番筹借也寥寥无几,父亲的眼里布满了血丝,母亲白天到处借钱,晚上长叹短叹,弟弟更是愁眉苦脸。街道单位工作的那些势力眼人,都蜂拥着给同村有钱人家的孩子考上大学,而兴高采烈地去庆贺了,巴不得看我们家的笑话。从不抽烟的弟弟躲在没人的角落里,偷着抽起了烟。
   父母说能借到的门路都借了,有些最亲的人也不给借,怕我们穷还不起,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人性。父亲把一年的庄稼全卖了,可对弟弟的学费来说还是杯水车薪。父亲说,孩子考上了大学,应该是很高兴的事情,总不能因困难而耽误了前程。但钱不是土坷垃、山石头,一时哪弄去。让钱愁得一家人高兴不起来,弟弟走在大街上,甚至有人指着他的背说:“穷命,上不了大学,以后还是打工的命。”
   那天父亲出去大半晌,下午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垂头丧气走回苏堡街,正好路过马叔家门口,马叔嗓音一向大,慌忙叫住说:“哎,老杨别人家孩子考上了,高兴得都跳起来了,怎么,你儿子考上,你的脚步都抬不起来了,咋了吗?”父亲支支吾吾的说:“儿子没钱上学,怕上大学事要的拉倒了。”“缺多少?娃都考上了,总要想办法让孩子上去来么。”父亲说该想的办法都想了,该借的亲戚都借了,还是凑不上有什么办法?马叔生气地说:“那你咋没在我跟前借,你就把我没当个邻居么”。父亲搓着手为难地说:“以前就没有少打扰他马叔,你也没少给我家帮忙,也没少跟你前借过钱,有时烧煤都在你这里赊着,到了第二年还不了你,咱们无亲无故,我实在是开不了口,再说你是生意人,需要用钱转腾。”
   马叔二话再没说,蹲坐的他翻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土,从高(兜)里掏出一个钱夹,数了数三千元,递到父亲手中:“钱夹里只有这些你先拿着,不够了我再给你找点。”父亲死死地捏着三千元,连说:“够,了够了!你真是孩子的大恩人,我们全家该怎样感谢你。”父亲的喉咙有些塞,但紧皱的眉,立时得到了舒展。
   东筹西借,终于把弟弟的学费凑够,送他走进大学。弟弟省吃俭用读完了三年,大四时因弟弟学业优秀,被河北“某空军导弹部队”招收,同时免去了在燕山大学三年的全部贷款。
   四年的学习生涯结束了,弟弟光宗耀祖地归来,尽管还是穷学生,但马叔给予他的帮助和鼓励没有忘,用身上仅有的钱给马叔买了两瓶好酒,他感恩于马叔,没有马叔当年的帮助,就没有他今天的成就。他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就是最最富有的东西,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定会发光发彩。那天马叔也特别高兴,直接和弟弟喝起了酒。帮助人快乐,也是自己的快乐。他说就知道弟弟是那块好料,他也把自己的四儿子送去当兵,只有走出去,才会有出息。他说他最清楚自己的孩子,哪个是干啥子的材料一清二楚,老四就是当兵的料,小儿子也定能考上大学,老二适合在苏堡街道开餐馆,现在生意还算红火。老三老、五跑出租车,我们回家都坐他哥俩的车。
   孩子们个个都在马叔教育下,做人和善,做事优秀,不管在哪个行业里,个个口碑都很好,虽然他们家是后来的外地人,苏堡街一点都没有欺生,苏堡街的人都是他家的好邻居。
   好人有好报,尽管马叔家的条件现在已很好,但他还是对孩子们管教严厉,他说男孩子必须要经历苦难,才能懂得珍惜生活,要舍得让孩子吃苦,才能将来有出息……
   弟弟现在是一名中校军官,每次回家都勿忘去看望马叔,弟弟说,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苦难中帮助过我们的人,他就是我们生命中协助你的贵人,也是救助你通向成功的一座桥梁!
   宁夏是一个回族自治区,到处都是回汉人民共同创造财富的家园,在我们的生活中,像马叔一样的人很多,我们一路走来,都要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民族团结之花处处都在开花结果。

共 46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从外地人搬来此地为邻,以“我”的观察和经历,讲述了“马叔”一家艰苦创业的历程,反映出人心良善的本质,好人必有好报。文章语言亲切、自然、接地气,故事虽平凡,但感人,取材视角比较好,更说明了祖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共同互助度过困难的大主题。好文,推荐大家阅读。【编辑;北方天马】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3-03-11 20:07:07
  好长时间未见老师发文了,这篇很好,很是欣赏。祝春安
回复1 楼        文友:紫枫梦蝶        2023-03-11 22:08:17
  由于忙于生计,很少写东西,也少了与老师们的交流,但我依旧热爱我们的团队,祝愿我们的书香越来越活跃。
2 楼        文友:梦姑        2023-03-11 20:18:07
  写的好,把那些年的情景全写出来了,时代的烙印,难忘的曾经,仿佛我们经历了一场梦,又历历在目。
回复2 楼        文友:紫枫梦蝶        2023-03-11 22:09:51
  感谢梦姑才女姐姐的美评,向梦姑姐学习。
3 楼        文友:紫枫梦蝶        2023-03-11 22:05:20
  感谢天马老师辛苦编辑,??老师春安!生活愉快!写作愉快!
4 楼        文友:追光的人        2023-03-12 00:12:22
  信仰不同,人性相通,回汉一家亲。
   勾起很多小时候的回忆,美文欣赏,问候老师呀!
回复4 楼        文友:紫枫梦蝶        2023-03-12 07:01:44
  回不去的童年,忘不掉的记忆,怀念儿时,我们都长大了,时光里的那一份份淳朴让我们用文字拾忆。感谢追光老师,荣幸相遇书香,写作愉快!
5 楼        文友:江山编辑部        2023-03-12 17:32:13
  不符合【江山•好声音】主题征文要求,改非征文体裁。
江山编辑部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