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印象天津(散文)
一
那年初夏,夜晚抵达天津。踏在天津的土地上,一点也不激动,如踏入邻居的后院。想起那年到江南,激动莫名,紧张得心跳加速。只因爱江南爱到骨子里,自年少就魂牵梦绕,谈到江南会笑,看到和江南有关的文章、影视剧就欢喜。江南,那么的美,那么的好,恨不能化为江南的一行碧水,一朵花,一座桥,一座亭,与江南生死相依。而对天津,从来没有惦记过。此次来天津,只因要去北京之故。
接待我们的导游叫小容,地道的天津人,肤白貌美,略显丰腴,性格开朗,会侃,常让人捧腹大笑。从小容那里我们了解到天津的消费低,不少北京人结婚都到天津来办酒席呢。天津人月均生活费有三千元就过得很不错。当小容说到天津市中心的房价只要9000元/平米时,让全车的人惊叹,有人兴奋得马上想来天津买房子。难怪都说天津人心态好,因为生活压力小,又有通往北京的便利,心态能不好?
坐在中巴车上,穿街过巷,两边路灯昏暗,楼房低矮,马路狭窄,偶有车辆驶过,寂静而喧嚣。车子进入到一个院子里,小容说酒店到了。下车,闻到一股浓烈的花香。顺着香气寻去,院子的一角有几株夜来香,开得喧嚣。夜来香,很特别,如烟视媚行的女子,无视世俗标准和法则,活得孤傲高标,只为夜而存在,仿佛夜是她最爱的情郎,愿为他倾尽柔情,付出所有。
二
小容安排好我们的房间后便离去。
房间不大,却很干净。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吸引了我。青山隐隐,流水依依,河里有一叶小舟在缓缓地荡,河边有茅草屋,屋前有树,有花,还有两个男子在喝茶。我不懂画,却喜欢中国的山水画,有意境,有诗境,慰藉了我对山水的钟爱和情怀。此画也观照出酒店老板的品味和心境。
酒店与对面的小区相邻甚近。倚在窗前,能清楚地看到对面人家的阳台。阳台上晾着衣服,有人在走动,有轻轻的话语声传来,地道的天津口音,还有“吱吱呀呀”的二胡声以及婴儿的哭声。那是一个天津人家的日常吧,他们在自己的日子里,很温暖,很家常。我迷恋这种家常,那是最实在的人间烟火,最真实的世俗生活。年少时总渴望人生轰轰烈烈,拒绝一切琐碎和庸常,觉得生活就该浪漫和诗意。人到中年,才知人生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生活不是飘荡在天上的云,而是落到地面上的一粥一饭,虽琐碎,却最稳妥,最贴心。
三
次日清晨,到酒店餐厅用早餐。早餐是馒头、豆汁和咸菜。馒头是北方的风格,很大,拿在手里颇有分量,很厚实,有嚼劲,不像厦门的馒头,软而轻,口感绵软,吃完,心里空落落的。豆汁让我觉得新鲜,灰头土脸,泛酸,有淡淡馊味,味道特立独行。对豆汁的印象来自叶广芩的小说《豆汁记》,该小说以老北京为时代背景,讲述叶家一个老女仆莫姜的故事。莫姜初次到叶家吃的就是豆汁稀饭,虽落魄,饥肠辘辘,但是莫姜吃得极为迷人,姿态优雅,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骨子里的。她是前清宫女,曾在宫里伺候过太妃,见识过繁华和富贵,自是懂得礼仪风范。从此我对豆汁感到好奇,充满神往,认定豆汁只属于老北京,没想到在津竟然吃到了豆汁,那种味道让我嗅到了老北京的气息。咸菜是真的咸,不负咸菜之名。吃一口咸菜得咬三口馒头。这顿颇具北京风味的早餐,让我感受到酒店老板的情怀,多吃饭才好。
用完早餐,时间尚早,小容还未到,便和几个团友在酒店附近走走。
昨夜模糊的天津在晨光里凸显。这一带应是天津的郊区。马路是柏油路,周围的楼房有些年代了,多是九十年代的建筑,墙面斑驳,陈旧却不失生机。不时有人从楼洞里走出,老人捧着茶杯,妇人提着购物袋,年轻人背着包,步履都不急不慌,各自走向自己要去的地方。路边的花坛上,两个老人在下棋,他们的脚下,有两杯茶,还卧着一只小狗,一个中年男子在观望。
经过一个卖煎饼果子的小店,有不少人在排队,不由驻足观望。对煎饼果子久闻其名,据说天津人早餐好这一口,就如武汉人早餐爱吃热干面,湖南人早餐爱吃米粉。喜欢“煎饼果子”四个字,干脆利落,像北方人的性格。
一对男女在忙碌着,大概是夫妻吧。妻子做煎饼果子,和面,摊饼,在饼上打上鸡蛋。煎得两面金黄时,抹酱,放上两根油条,天津人叫果子。妻子动作麻利、娴熟,不像做煎饼果子,倒像雕琢玉器,认真,投入,绝不因有人等就敷衍,慌乱。
丈夫打豆浆,招呼客人,收钱,递煎饼果子。做好的煎饼果子油光发亮,香气诱人。
顾客一手捧煎饼果子,一手握豆浆,边走边吃。我觉得这种吃法太潦草了,应该坐在门口的木凳上吃,会更有味。
那对夫妻一直默默做着手里的活,话很少,偶尔相视一笑,那笑里沉淀着阳光的色调。等待的客人亦是安静,一点也不着急,让我看到天津人的从容。很想买一个煎饼果子,坐到一棵树下去吃。吃一口,通过树叶的缝隙看蓝天白云,一定很动人。可是小容打电话在催了,只好离去,鼻翼里沾着煎饼果子的香,还有老天津的气息。
四
我们来到了意式风情街,这里在民国曾为意大利租界。楼房是典型的意大利风格建筑,瓦是红色的,透着生活的隆重和热烈,墙壁有白色,有米色,有粉色,给人疏朗之感,很小资,很风情,颇具异国情调。楼房里曾住过名流商贾,政界要人,其中有梁启超和袁世凯的故居,因时间之故,不能进去参观,不免遗憾。
那些楼房带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和温度,经历过豪华排场,也见证了时代风云,它们以一种坚韧、倨傲的姿态屹立,不动声色,却蕴藏无边波澜。楼房的荣光我无缘领略,我想象着曾经住在这里的人,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有着怎样的人生。我思忖,男主人除了拥有智慧和能力,还该是品味不俗的人,懂书画,会品茶,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女主人想必很洋气,大卷发,爱穿法式大摆裙,裙上镶有好看的花边,会弹钢琴,会跳舞,能用英文唱歌。如此,才与房子的格调相配。
街上人多,很热闹。
一家狗不理包子店吸引我。从小对狗不理包子如雷贯耳,因为姑妈之故。那年,姑妈和姑父到天津旅游结婚,回来时别的没记住,只记得狗不理包子,说香翻了天。姑妈对狗不理包子念叨了多年,后来与姑父相继下岗,靠打零工维持生活,日子非常拮据,无力再去天津。如今老了,两个儿子又不争气,还得帮忙抚养孙子,更没条件去了。狗不理包子,让姑妈惦记了大半辈子。
狗不理包子名字不雅,名气却大,为天津著名小吃,是中华老字号。据说以前在天津郊区,有一户农家四十岁喜得贵子,为求平安取乳名“狗子”。狗子长大后,先在天津一家蒸食铺做小伙计,后来自己做包子卖。因为生意太好,狗子顾不上说话,人们就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从此他的包子被人称为“狗不理包子”。据说当年的狗不理包子让名流商贾趋之若鹜,很多北京权贵到天津来,只为吃狗不理包子。
入店。店虽不大,装修却用心,有古风。服务生皆穿中式衣服,可见老板是个有怀旧情结的人。我们一行二十人共点了二笼,一笼十个,价格不便宜,38元/个。包子端上来,热气滚滚。迫不及待地品尝,肉香很浓,葱香细腻,却没有传说中的惊艳,和我平时吃的包子差距不大,只是做得更为精致。不免失落,想来时代变了,食材变了,做包子的人心境也变了,手艺又一代不如一代,味道自然不复曾经。就像沦落风尘的女子,给人惊心动魄的痛楚。我庆幸,姑妈没有再来品尝,否则一定会失望,那么她刻骨铭心的惦记将会成空。
看到一家天津大麻花店,很好奇。麻花被赋予“天津”二字,想来也是当地特色了,滋味定然不凡。而那个“大”字,有威风凛凛之感。小容说,来天津可以什么都不买,但一定得买天津大麻花。我们鱼贯而入。
店主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风韵犹存,穿着一身宝蓝色的旗袍,衬得身材婀娜,看着不像开麻花店的,倒像开服装店的。她很热情地招呼我们,装了一碟碎麻花请我们品尝,咬一口,真脆,要命的香,香得放肆,毫不收敛,在嘴里横冲直撞,夹杂着淡淡的中药味。老板告诉我们,麻花里放了十多种果仁和中药材,吃了不上火,还可美容养颜呢。难怪老板看着年轻,想来是吃了麻花之故。
麻花有散装,有盒装的,普通盒、礼品盒均有,礼品盒包装精美,有档次,仿佛装的不是麻花,而是名茶或名酒。散装的麻花装在竹编的箩筐里,实在是大,比我们平日吃的麻花大上三倍,吃上一个估计一天不用吃饭。除了大麻花,还有各种干果。冲着美容养颜,我买了几盒,其他人也各自买了些。老板眉开眼笑,临别之时,不停挥手,说欢迎我们再来天津。
五
古文化街与意式风情街相邻,人少,安静。房屋为仿明清民间风格建筑,有普通人家的民房,也有大户人家的大宅院。我喜欢这些建筑,古意幽幽,别具风味,有颓败的美,看起来是那样的寂寞,可是又寂寞得如此生动。一砖,一瓦,木门,琐窗,简约,大气,厚重,凝聚着一种旷达和高远,也凝聚了世间的悲欢与爱恨,在现代的天津街头呈现出一种天荒地老的意味。
在古文化街中行走,似变成清朝女子,迎面看到一个一袭白衫的男子走来,一见动了心,再见成了他的新娘,那个巧呀,是如此的妙。我们住在这里的一栋宅院里,有锦衣,有玉食,有书,有茶。他作诗,我研墨;他吹笛,我跳舞;他在月下舞剑,我在花间弹琴;他看花,我娇嗔:花强妾貌强?怎样的美呀,桃花也羞,牡丹也愧,鸳鸯也要妒忌。我醉了。
有些大户人家门口挂着红灯笼,艳艳的红被古旧的门、黑色的瓦衬得似一团火。据说以前家里找老爷,只要看红灯笼挂在哪房,说明老爷在那里。让我想起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后院的女人们活着就是为了等待,等待老爷差人送来红灯笼,那是晚上老爷要来的信号。为了争抢红灯笼,几个女人斗来斗去,赢的笑,输的哭,有的甚至送了命,无比惨烈。那盏红灯笼,简直就像杀人的剑。电影里的红灯笼和眼前的红灯笼重叠着,看着喜庆,热闹,却透着旧式女子难言的辛酸和寂寥,散发着一个旧时代的悲郁气息。同样的灯笼,挂在什么时代,是不一样的。
晚上在餐馆吃饭,多是素菜,只有两道菜里放了几根肉丝,屈指可数。有人抱怨菜难吃,没有油水,天天让我们减肥呢。小容微微一笑,自掏腰包为我们加了一道红烧肉。旁边的服务生也不在意,反而笑嘻嘻地说,各位别着急,饭后还有一道鱼翅奉上,给大家补补。大家听得哈哈大笑。都说天津人贫,在我看来,贫不是油嘴滑舌,而是天津人的风趣。在小容和服务生身上,我看到了天津人的大气和风度。
在天津不过一日,步履是匆促的。多想深入到天津的老街小巷里,走进一户天津人家,听天津话,吃天津风味的饭菜;去茶楼喝茶,去戏园听戏。但我对天津注定是过客,不是归人。天津,虽不惊艳,却弥漫着烟火气,亲切,温暖,日常。我喜欢这样的味道。我想,最小资的生活不是在江南的花前月下,吹笛,听箫,赏月。应该是在天津,住在意式风情街的一栋小楼上。春天的早晨,窗前的黄花风铃木开出黄灿灿的花,手里捧着一个热乎乎的煎饼果子,边吃边看楼下的芸芸众生。春风吹来,花落到窗台上,也落到煎饼果子上,那才叫惬意呢。
老师对江南的爱,爱到骨子里,恨不得化为江南的一泓水、一朵花、一座桥,一座亭,与江南有生死相依情感。踏上江南的土地时心跳加速,那是莫名的激动。甚至看到一幅山水画,都能被画中的意境和诗境所陶醉。看到这些文字,我被老师的这些情绪所感动。我是江南人,生活在小桥流水、山岚氤氲、古道亭榭、鸟语花香的画卷里,却写不出江南风情令人神仰的文字来,送给老师一顿江南的文学美餐,感到无比的惭愧。老师的文字优雅,情感真切。写日常、写琐碎、写世俗、写生活、写人情、写人生的感悟,文字接地气,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场景描写细腻,生活画面逼真。文字功底深厚。我非常喜欢老师的文章,读完,如喝一杯奶茶,心里爽歪歪。问好老师,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