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饭局(散文)
“要不要一起吃个饭?”提起饭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饭局,自然离不开吃货。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喜欢饭局,喜欢饭局上的热闹氛围,因为在那里,不管是请的还是邀的,都是友。
围坐在一起吃个饭,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要说有图谋,可能也只是为图一乐呵。唠唠过去,谈谈曾经,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以交流,仿佛让彼此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近了,这真是一种人生美事。
我喜欢饭局,并不是我有多好吃,主要是我喜欢看饭局上的小雅,看大家围坐在一起谈今论古。大家围坐在一起,相互寒暄,不管来自何方,都是关爱对象。遇上有些投缘的,留下联系方式,加个微信,约定下一场的饭局。
“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饭局就少不了要推杯换盏,可别小看这一场场饭局,里面却蕴藏着很多的人生,从每个人敬酒的细节中就能看出这个人素养,在斟酒的先后里,却隐藏着浓浓的敬意,在杯子的深浅中,滴答着地却是深厚的感情。举起一杯酒,敬的是对他人的一份情;碰一碰酒杯,交的是一颗真心。倘若起身弯弯腰,在谦逊礼貌里,饮进腹中的不仅仅是酒,还有一份真诚。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喜欢看饭局上的饮酒者,一个个博古通今,一个个满腹经纶。他们谈吐的不仅仅是酒香文化,还有古老的人生哲理。但我更喜欢看一饮就醉的“酒疯子”,明明知道酒量有限,偏偏就架不住同桌人的几句劝。前三杯像饱读诗书的秀才,思维敏捷,举止优雅,看得清自己,后三杯方向就有点失灵,仿佛全世界都是他的。有人说前三杯喝的是酒,后三杯酒就不再是酒了,而是江湖,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应该就是所谓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吧。不过,尽管在酒精的刺激下,语无伦次中,但他们畅所欲言里的每一句都很经典。都说酒后吐真言,我倒认为是酒醉心自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饭局上,在酒桌中,遇见知己是件幸福的事,当然连饮千杯都会觉得少,因为他们之间喝的是真诚,敬的是朋友,干的是感情。因为在他们的眼中、甚至是心底,能坐到一起便是上天的安排,能走到一起就是兄弟姐妹。在推杯换盏中,他们把酒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让巷子不怕酒香的文化穿肠入骨,仿佛这不是一场饭局,而是一场高层人士的文化交流。当然,倘若融入酒文化,融入这场饭局,头衔随即加封。单位的,全称领导、老总;返乡的皆是前辈、老版;在饭局里,没有哪一个是平民百姓,皆是社会顶层人物。让原本失去信心的人,瞬间感到自己是多么的“高大上”。
可惜我很少参与饭局。偶尔上回桌面,也都是家里的亲戚聚会,在饭局里面也只是被称为光吃和观望之人。所以对每一次饭局,我与其被大家说成是围观者,倒不如说我只是一个听众。对他们每一个人说的话都听得认真,就差没有拿纸笔记录下来来了。从他们口中的点点滴滴感知快节奏生活给予的压力,一旦放松了下来,遇上一两位知音,便会让原本严肃的表情稍作调整,仿佛一个半大的孩子,可爱的一面将会再次呈现。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记得那是一场饭局,不善言语的“张三”先生被酒后的“李四”先生取名仙风道骨,当时据我个人认为,可能就是“张三”先生一生都保持这瘦骨嶙峋的好身材,而且又有些许地文质彬彬。没想到仙风道骨刚刚出语,大家都点赞“李四”先生的用词之妙。随之一起聊起道家、儒家学派中的诗圣、酒仙……从古代谈到现在、从黄河聊到长江。仔细去倾听,饭局倒成了百家讲坛,每个人所见、所闻和所感,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精华,认真去编辑,倒是有可能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肴”。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饭局的格调是比较有时速性的一项运动,记得前些日子围坐在一起,开席前首先大家站起来共举一杯。没想到,酒到中旬,便成了共饮三杯的风俗升级。对此我甚是不解,许是我这个滴酒不沾人的落差太大,跟不上饭局的与时俱进。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每一次饭局,品出的却是百般滋味。有人因平淡知足而快乐,有人因贪求太多而烦忧,也有人因乐观开朗而洒脱,还有人因担心太多而痛苦。看似是在一起品酒作乐,甚至还感受到了那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颓废意味,其中亦包含着一种正能量的处世哲理。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顺境也好,逆境也罢,小小饭局,每次都让人心潮澎湃,感受颇多,带来不少启示和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