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茶香梅南渡(散文)
祁门,地处黄山南麓。北有祁山,南有阊门。阊江水系横穿境内,是祁门的门前河。祥大码头,开启了最早的商业贸易,安茶盛行于斯;梅南渡,穿越古往今来,链接世界的东南西北,开启航海贸易。祁门茶香,从这漫向全球,万里茶道始于一津,发自河渡。
◎此津但为茶香渡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环境,一直制约着这片区域的发展,自古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天下人寄命于农,而徽州人寄命于商。茶叶,自古是徽州境内百姓谋生的依赖,亦是徽商贸易的重要商品。祁门人经阊河、穿鄱阳湖、通长江,只为茶而渡。梅南渡上,曾经千帆点点,摇撸欸乃,桅杆林立的繁忙场景,承载着祁门人的生计希望。万里江河渡一茶,蔚为壮观。
茶,在祁门人手中被涵养成了烟火文化。徽商,俗称儒商,是一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商帮,从来都不是贩卖土特产那么简单,在不断的人文、经济交流中,促进了祁门的茶业态、品质向高层次发展。
这片土地,从未停止过求索。神秘的北纬30度、黄金茶的祁门、特有的槠叶种茶、云雾缭绕的高山、烟雨空濛小气候、漫射阳光的滋养,一直在酝酿着一款名茶。
汲天地精华的茶树,滋养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也呼唤着勤劳的祁门人。有了制茶人的执着,于是诞生了被称为“茶圣”的安茶,还有“群芳最”的红茶。祁门茶,从出生起,就注定品高一格,质胜一筹。
◎祁门不封安茶香
自从祁门人把红茶卖到了英国,就成了英国王室的至爱,一道下午茶就成了风靡全球的风景。祁门茶在哪里变种为“王子茶”,“在中国的茶香里,发现了春天的芬芳。”这是最准确的评语。
茶叶,是中国献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剑桥大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说:“如果没有茶,英国的工业革命就不会发生,现在社会也得不到发展。”徽商把茶叶卖到了英国,正值英国工业革命的时期,由于工业的污染人口急剧下降,婴儿死亡率很高,英伦人对茶有了依赖。史载,每年中国进口茶叶20万至30万担,主要来自福建的武夷山和徽州。而徽州有70万亩茶叶,产量达2万吨,90%用于出口。
中国茶,给英国带来的人口红利,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个意义上说,祁门红茶,作为一种茶文化的传播,带动了整个英国人,轰动了西方世界。喝中国茶,才能完成工业革命。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共识。
安茶,于健康有益,最早记载于清朝时期。
新安派画家创始人渐江(弘仁1610年—1663年),一封手札里提到“故乡松萝,不贴于脾,至涓滴不敢沾啜,极思六安小篓”,所指就是祁门安茶。为感恩歙县西溪南人吴羲送茶。渐江赠吴《晓江风便图》一幅,以表答谢。茶入画面,茶成馈品,是不争的事实。
产于芦溪的安茶,走出大山,运往两广,并辗转东南亚销售旺盛,因土质、品种优势,生长环境极佳,生产工艺精湛,加之夜露的气温条件,吸纳天地精华,因而具特殊消署、去湿、去瘴功效;还可健脾、安六腑,一度风靡两广及东南亚一带,被誉“圣茶”。其口感醇厚,回味甘醇,香气高长若槟榔,汤色橙黄似琥珀,色香味俱上乘。经陈化的安茶,堪比陈酿,远胜潽耳。据说,饮安茶,曾是香港人身份的象征。如今,广东地区有“楼下喝潽耳,楼上喝安茶”之说,其名贵身份可见一斑。
◎祁门精酿中国香
多少人提及祁门红茶,干脆就冠以“中国香”字样。其香断续,总也连绵。
抗日战争爆发,鄱阳湖水运被日寇封锁,安茶销售渠道切断。生产技艺传承成了断层,几尽失传。
茶运即国运,国家繁荣昌盛,茶业及茶文化则大行其道。安茶的好,曾是一个时代香港人的记忆。希望之光,只要不灭,总会在一个春天被点燃,如同松萝茶被一座沉船打开时光宝盒。
一款茶,在时光里沉睡了半个世纪,终究被人们唤醒。1983年香港商人关奋发,通过中国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寄给安徽省茶叶公司一篓家族收藏安茶,系1935年孙义顺茶厂生产;同时附言殷切希望能恢复安茶生产。
祁门县政府组织力量,遍访汪镇响等一批多位制茶工匠,研究史料,艰苦探索,前后十年之久,终在1992年,完全把古方工艺复制成功。其间的艰辛和困难可想而知。
复活的过程,经历劫难,涅槃重生。一款茶的重现,祁门精神的复活,正如梅南渡所承载的希望一样,已然成了精神的座标与丰碑。
而今,我们参观安茶博物馆,详细了解安茶制作的过程和艰辛,以严君凤为代表的新一代非遗传承人,仍在为安茶品质不断提升,前行在路上。
安茶回来了,此时的安茶,重回故乡路,则是心“安”处是吾乡的别样诠释。
祁门人亦如一道茶,历经凌雪凝香,风霜雨雪,高温杀青,百般揉捻,火上蒸烤,仿佛是重演荜路蓝缕的历程,实现了一片叶子脱胎换骨的转变。滋味醇厚的“祁门香”,征服了英国的皇家贵族,却有过被西方窃取茶种、技艺的伤,更有被扶持的印度茶全面机械化制作超越的痛。曾一度被印度茶替代,销售日渐枯萎,中国茶经历了至暗时光。也许正是历尽劫难才能有重生,从此“祁门香”变作“中国香”。
梅南渡,纤夫的号声停止了。祁门茶,又一次站在了改良历史的渡口上。
1915年,祁门人在平里,开启了百年艰难而沧桑的改良历程,有人誉为“中国茶叶史上的黄埔军校”。
从北洋政府始,此后的民国政府及建国后,祁门人从未停止技艺改进的步代。走进改良场,以吴觉农领航的祁门人,开创种植、制茶工业化的科研先河,中国最早的茶科研机构,百年沧桑,走过坎坷,历久弥新。那些从苏联、德国进口萎调设备,一台台木制水利驱动的揉捻机,不断改进的历程,是不可复制的茶文化遗产,也是漫漫复兴路。
据当地资料介绍,近年来,祁红加工技术,在科技引领下,依托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开发出了五条初制加工和两条精制加工连续化、清洁化、智能化生产线,祁红的自动化加工再次迎来了科技兴茶的春天。
祁门红茶公共品牌连续10年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多次荣获“中国茶叶最具传播力品牌”和“中国茶叶最具带动力品牌”、“茶业品牌建设十强县”等荣誉。
茶誉祁门,香透茶艺人的心。他们感到自豪的,不是赖以生存的“茶根”找回来了,而是可以亲手弄出“中国香”。
◎梅南渡口看潮生
初春,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我们这些“走茶园”的采访人应邀走进梅南渡。草长莺飞,樱花灿烂。梅南渡,碧波如洗,鸟渡屏风,人行明镜。一缕春风醉人,也弄梅南渡的水,一江春水起潮澜,载得动千帆云集,奏响了春季采茶的歌谣。
祁门人也站在了振兴乡村的时代渡口上。
“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舂得泥稠米更凿,祁船未到镇船回”。曾经的繁华落幕了。红茶之都,这张灿烂的文化名片,留下了。拭去尘埃,名字依然响亮。茶是祁门人的魂。胡元龙研制了祁门红茶,吴觉农开创改良先河,被誉时代的神龙;孙义顺则是徽商文化传承中不倒的金字招牌;汪镇响,严君凤,则是“三贾不利犹未倦焉”的坚韧和顽强。茶道精神,赋予了祁门人强大的文化力量,永不枯竭。
“世界红茶之都,美丽康养祁门。”如今,一副楹联挂满茶园的木门,也挂着亮着祁门追求幸福的希望的灯笼。
生态的禀赋、文化的基因、工业的复兴、茶业的崛起、文旅的拓展,祁门变得越来越精致了,祁门茶变得也更具产业内涵了。
祁红、电子、文旅、中医(药)康养“四大主导产业”,犹如一条条船号醒目的巨轮,启航在梅南渡。
昨天,祁门是茶文化的使者;明天,祁门如同江南女子在“倒湖十八湾”的舞姿,掩映群山间,飘逸的裙幅起舞在倒湖上,风姿绰约,摇曳着山水倩影,如画一般缤纷。
哦,我看到了,这是大潮最美的章节,是大潮一波再起的动能。我懂得了,为何“春潮带雨晚来急”,不肯错过潮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