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书缘(散文)
缘份,按照字典上的解释是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那些趣味相投,一见钟情,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等等词汇都很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是有缘分的。而人与事物之间的缘份,我认为那得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呢?那就是环境。
环境造就人,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就会遇到什么样的缘份,我的人生经历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小时候常听父亲讲,我们家是书香门弟。父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爷爷教了一辈子书,到了父亲这辈,父亲也是以教书起家。父亲1938年就去抗日根据地当教书先生去了,后来父亲被抗日政府派回村里,仍然以教书为掩护,做着地下工作。到解放后,父亲才被组织上重新分配了工作改了行。
从家中那些藏书以及爷爷和父亲的人生经历可以充分证明,他们与书是很有缘的。我家的藏书大部分是线装书,书上面印的全是复杂而又深奥的繁体字。每当我翻开那些书时,感到像翻天书一样,对爷爷和父亲的尊敬也就加深了几分。我觉得爷爷和父亲的学问,就像那些复杂深奥的繁体字一样,深不可测。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就偷偷地把父亲的藏书找出来看,虽然那时自己的文化知识还很浮浅,但一些书名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像《说文解字》《评点西厢记》《七言诗注释》《三国志》《东周列国》等等。这些线装书的字体印得比黄豆还要大,但我翻阅起来,感到像一个文盲。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竟然读不懂一本书!那时,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白上了四年学?父亲发现我偷偷地翻看他的藏书,笑着对我说:你看这些书还为时过早。我说,我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现当代的小说都能一本一本读下来,为甚就读不懂那些书呢?父亲说,那些书印的是繁体字,又都是文言文,你们现在讲得是简化字白话文,所以你读不懂。等你将来知识渊博了,就能读懂了。
为了了解书中的内容,在以后的许多日子里,我一看到父亲有空,就缠着父亲给我讲书中的典故。父亲也不推辞,每次给我讲得很投入,也很认真。在那段时间,我在父亲拿回来的报刊中看到父亲引古博今写的一些文章,我对父亲更加肃然起敬了。到了学校,便向同学炫耀父亲的知识是如何的博大精深。那时,我看到同学们都向我投来羡慕嫉妒的目光,我也为有这样一位父亲感到骄傲,但时间不长,这种自豪感很快就消失了,因为这些书给父亲带来了一场灾难。
我记得那是1966年,文革刚刚开始,有一天,有一伙人找到我,说我家有封资修的东西,让我交出来。我说没有。那伙人的头头说,那些书就是。我一听指的是书,便紧张起来。那些书父亲一直视为珍宝,我可不能交给他们。于是,我破天荒地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说那些书早已卖到废品公司了。那个头头说,我们不信,你最好交出来,否则就把你打成维护封资修的孝子贤孙。晚上回到家,我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一脸沮丧地对我说,厂里也有人不知在哪里听说咱家藏着旧书,今天下午全搜去了。
就在父亲的藏书被搜去的第二天,父亲没有回来。我听说那些人把书和父亲写的一些文章作为罪证,把父亲关进了牛棚。再后来,又听说有人当着父亲和全厂职工的面把那些书烧了。我听到这个消息,痛哭流涕了—晚上。这全怪我呀!我要不出去炫耀,外人咋能知道父亲有那么多藏书呢?
多年以后,我长成大人,到了参加工作的年龄。有一天,父亲表情严肃地对我说,你要记住,今后无论干什么工作,离书远一点,这辈子我吃亏就吃在了书的上面。
后来,在母亲不辞辛苦的奔波下,为我争取到了工厂招工指标。我正准备去面试时,母亲的徒弟来到我家,说新华书店也有五个招工指标,他朋友的父亲在书店管人事,要是我想去,他一说准成。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的心砰然一动,放弃了工厂的招工指标,竟然不由自主跟着母亲那位徒弟去了书店。结果,我当场被书店录用了,只用了一个下午就办好了入职手续。
回到家后,我没敢告诉父亲。父亲原本让我离书远点,我却违背了他的意愿,不由自主又与书紧紧联系在一起。我想,这大概就是缘份吧,这种缘份,也许是我家那个特有的环境造成的。
书店是知识的海洋,这一点儿也不假。我在书店工作的那段时间,从知识的海洋里学到了不少东西,从而也激发了我从读书到写书的念头。
写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从1980年发表第一篇作品至今,虽然也有近二百余万字的作品发表在各种报刊和出版社,但退回来的稿件也不下百万余字。有时候,我望着那退回来像小山一样的稿件,不由得反问自己,我是不是个写书的料?有人说不是。我充其量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假如你搞了其它工作,成就也许比写书还要大。
事实也是如此。
1984年我离开了工作十二年的书店,调到了一家杂志社吃专业饭。本以为在这个环境中我的创作会有更大的提高和丰收,谁知丰收根本谈不上,仅仅是发表了几十篇作品而已。朋友又说,看来你调工作调坏了,你看人家书店,现在哪个人每月不是高工资,而你呢?仅仅才挣人家的一半。况且还有房子和子女的工作安排,你要是还在书店,什么也不用发愁了。
我后悔吗?不,我始终没后悔过。钱对我来说,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我挣的工资够用了。至于房子,我住的虽然小了点,可就现在的环境,也足以让我陶醉其中。因为我已经习惯了那个环境,那里有我的书架,有写字桌,有我心爱的电脑。我的孩子,大的已经上了大学,小的虽然没能考上什么学校,但我觉得儿孙自有儿孙福,一切顺其自然,让其从小养成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习惯,远远比躺在父母的怀抱中强。我不会放弃我的追求。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与书的缘份算是结到底了。我搞创作搞了40多年了,虽然功不成名不就,但读书与写作,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天不读书,两天不动笔,就像炒菜忘了放调料,少盐没味。
我始终坚信,环境造就人。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人生道路和追求,与我从生活的家庭书香气氛密不可分。和风春雨,润物细无声,淡淡的书香就像春雨,无声无息,滋润心田。今生与书结下不解之缘,无关名利,无惧风雨,温暖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