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芳华】我家发言人(征文·散文)
娘做饭中规中矩,中午我一进门,饭菜都上桌了,吃饱了,饭碗一推,聊会。到半点就催我回家午睡,碗筷也不让刷。与其说是我天天蹭饭,还不如说我是专业陪聊。不管如何,俺们娘俩是黄金搭档,她做啥我都爱吃,她说啥我都爱听,我像个大懒,娘还不嫌。
每日一聊也会有主题,别看娘不咋出门,但通过万能的网络,可以和远远近近的家人们聊天,于是家人们的消息,会通过娘,传递给我们。这看不到的网络,对于娘的意义,就好像是老家村庄里的过道,顺着哪个过道走,就会遇到这个过道里的亲人。真好似梦回童年,娘牵着我的小手从村西边的奶奶家,穿过一个连一个的过道去村东边的姥娘家,只不过是二三百米的路,她总是会走上很久。见到谁,就聊聊,遇到谁,就说说。故作乖巧地打过招呼后,我滴溜乱转的大眼睛里,全是如何快走的蔫主意,悄悄拉娘的手,蹭着土坯墙向前挪,暗忖:明明快到姥娘家了,好吃的饭菜都上桌了,你还这样说、说,香味都闻到了,就是吃不上,真着急。
时过境迁,场景轮换,娘的网聊圈子逐渐辽阔起来,西到南疆,北到延边,南到鹤壁,东到大连,家乡更是村内村外,这条过道连着那条过道,真可算无缝隙全覆盖。网络的前身是电话,娘的宝贝电话本被磨得卷了边,她用过的200电话卡摞起来有两寸厚,那是日子还艰难时,娘从嘴巴里挤出来的钱,用以和远方的家人保持联络,现下只有过年时,才会翻出来打上几个电话,问候平安。电话的前身是信件,娘别说没咋上过学,但她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凭着学过的少数的字,已经串联着认识了更多的字,阅读信件不是问题。书写信件,则多靠爸爸来做。信件的前身,是每次艰难回家后,带回来的信息。爸爸工作忙,多是娘拖着我们姐妹回家探亲,带回来的消息,也是娘在爸爸急切的问询中,一点点说给他听。有的直接说,有的则需要换一个角度说,还有的,娘闷在心里,一直都不会说。不会说的消息,大多过不了多久,爸爸也会陆陆续续的知道,娘嘴巴是没有说,但嘴巴上起了血燎泡会说。爸爸会听到很多让他生气,却没有什么办法应对的消息。
网络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消息的传递更是图文并茂,有的还是视频直播。爸爸还在时,娘会选择性的让他看。爸爸耳聋,听不到什么,看到了熟悉的画面,会评说几句。爸爸也会看我的文章,他所说的“脚底下的燎泡是自己走的”、“人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感恩”、“没有什么比亲情更重要”的话语,我系数落到了笔尖。爸爸生病期间,娘缩减了聊天的范围,只和至亲说及爸爸的近况,安抚疫情阻碍,不能来探望的家人们,不要太过担心。她会有意无意将来自各方的慰问说与我们听,我们则直言,娘负责联络,我们负责照顾。爸爸离开后,我们也是如此,偶尔遇到娘跟谁视频聊天,我们也会打招呼,不管对方是谁,他们都会原谅我们的疏于联系,都理解我们的忙碌。于是从这个角度上说,娘成了我们家的发言人。
我们姐妹的消息,也会传递出去。尤其对娘日常里的照顾,她会重点突出地说,以让亲人们不用担心爸爸离开后,她要如何熬日子。孩子们小的时候,能吃好喝好,当爹娘的就放心,现在自己岁数大了,位置就换过来了,老人能吃好喝好,孩子们就能放心。这话娘反复说过很多次,像表决心一样。对方会表示共鸣,我们听过后,则知道这是娘在自己鼓劲儿呢,我们姐妹都努力工作,打拼生活,她虽然满头白发了,但绝对不会落队。就像小时候的我们交了一百分的试卷,期待得到爹娘的表扬一般,我们也会竖起大拇指,对娘说这是我们的手动点赞,老太太这是思想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是我们家的优质模范。
得到表扬的娘,做饭更起劲儿了。时不时还炖条鱼,烧锅肉,做个从没做过的汤,看我们吃得美美的,就好似得到嘉奖般,通过聊天分享了出去。她总自我调侃说:我这年过七十才当上的“锅台转”,能在两三年里,有这样的成绩,说明有天赋呀!
娘在家,做做饭,拾掇拾掇屋子,掂对大大小小的布,做一些厚厚薄薄的被子;出了门,总会穿得极为得体,缓步慢行,戴好口罩,斜背着红格挎包。偶尔我拍了她的照片发了朋友圈,过不上多一会儿,她会留言提醒我,要记得去给点赞的亲朋说一下感谢,生怕我慢待了主动搭话的亲朋,缺了礼数。虽会下意识地感觉娘这话真絮叨,但细想想,还真是这样的礼,人家都热情互动了,咱回复一下,不是应该的嘛!娘看到我的回复,才会不继续提醒,否则过不上多一会儿,电话就到了。
每日午间一聊的内容很宽泛,不仅和远远近近的亲人相关,也会和时节相关,比如爸爸的祭日快到了。娘会叮嘱我们上坟的细节,说虽然爸爸没有回家乡,而是在公墓,但该有的仪式不能少。爸爸爱吃的,一定要带上,去了要念叨一些什么关键的话语,千万不要忘记,还说让我们记得告诉他,等清明天气回暖了,她也会去看他,让爸爸自己安排好生活,照顾好自己。
娘还会跟我们商量清明回乡祭祖的事,被三年疫情阻隔的步伐,终于自由了,什么也不能阻挡娘回家乡上坟的脚步。尤其这三年,对于娘来说,一年半照顾生病的老伴儿,一年半熬一个人的孤单,她怎么会不想去跟姥爷姥娘、兄长哥嫂说说呢,虽然隔着黄土,隔着生死,但亲情始终不会断。
逐渐的,我们理好了回乡的行程,娘细心地安排好先去给刚去世的大姑上新坟,再和我姑姑叔叔相约着给爷爷奶奶上坟,最后再和家里的表哥表嫂给姥爷姥娘舅舅妗子上坟,去自家的老院看看,再住在表哥家一夜,如此全方位真实感受久违的家乡。我还让娘放心,需要什么物品,你能想到的,我们都去买,别说你想家了,我们也一样呢!
别看娘喜欢说这些事,但她忍住了不跟同在外地谋生的姨妈说,因为姨妈也是很久没有回家了,即便疫情放开了,她也会被很多事情赘住脚步,或许将来真的成行时,娘才会跟姨妈说,也会带着姨妈的祈愿,一同回家。
然,近日传来清明逢闰二月,老家有不能上坟的习俗,娘听到后,陷入久久的沉默。我想,她大约扳着手指算了好久的日子了,就像我们在外地上学时,临到放假,却得知放假取消的消息时,肯定是特别难以接受的。我说,要不,咱等五一回去,到时天气更暖和了,咱家院子里的老槐树也开花了,肯定特别好,咱开开屋门,清扫屋子,烧烧大锅,晾晾炕被,你愿意找那个邻事家(方言:邻居)聊天,就去找,想看谁,想给人家什么,我们都安排到位。你带着我们姐几个去给两边的老人上坟,你好好跟亲人们说说话,说个痛快。
娘说,人老啦,到了爹娘跟前,是腰疼不能弯,腿疼不能跪,能扶着石碑说说话,也不知道能去几次啦!咱到时再说吧,现在时间距离太远了,说了,总怕又因为这个那个的落了空。
没事,咱不也是没事闲聊嘛,可以有预想,然后再尽量去争取实现,等周末,我们陪你去看花吧,植物园的花正在开呢!我的邀约却得到娘的质疑:不是要来沙尘暴了吗?你都不看新闻呀!看啥花呀,灰头土脸的。
行吧,行吧。我表达无奈。娘说,你们有这心呀,我就老知足啦!看花不重要。放了假,你们都累一周了,都在家好好歇歇,收拾收拾衣衣裳裳的,做顿好饭吃。
时长限制也是自然而然,午休的时间就那么长,到点了,我们各干各事。
午睡醒了看到家族小群里娘说,秋衣不要正红色,枣红暗红最好,其他颜色得看看。原来大姐给娘看了秋衣套装图片。娘在某天跟某亲戚聊天时,肯定会说,这群孩子,我还不知道缺啥呢,她们就买了来了,新衣服都穿不过来。家里的吃的喝的,我总在担心放坏了,排着顿吃,哎,真不省心呀!
窗外春花烂漫,待杏花开了落了,桃花开了落了,海棠开了落了,樱花开了落了,槐树也开了时,就到了娘可以回家的日子了。那必将是娘的一场盛大社交,积蓄了三年,期盼了三年,并终将可以成为娘未来发言里很久很久的话题。时间就这样滑过去了。
我说,天气逐渐转暖了,温度尚可的时候,午睡后出去溜溜。尽量别聚集,遇到相熟的,远远打个招呼就行了。外面还是不太平。
娘说,行,你想吃什么,就说,我顺路买回来。
我说,我这不做饭的,饭费都不交的,还有资格点饭呀!
娘说,现在路边摊上,有露天地的头茬韭菜,一看就嫩,我买来做成馅,和好面,等你下班进门,我擀皮,你包,也不耽误吃饭,行不?
头茬韭菜,露天菠菜,香椿芽,嫩小葱是娘概念里的春日,等二茬香椿上市了,就到了娘意向里的五一。餐桌上流转的季节的味道,抚慰了那颗等待太久的心,待到终踏上故土之时,肯定会发现,所有的等待,都那么值得。
感动于文章伊始,那一声“娘”的称呼,撒娇里透着一种幸福;
感动于清明节上坟,娘说,“人老了,腰疼腿疼,也不知道还能来几次。”
感动于娘对我说,“等你下班,我擀皮,你包。”我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什么食物比妈妈做的饭更好吃了。
………………
窃以为:这篇文章语言很质朴,故事也很简单,但最成功最大的亮点就是真情流露,人间烟火。
最后小风问好真真姐,祝福老人家:健康平安,长命百岁,晚年幸福!

师傅的孝顺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有言语的互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养儿方知道父母的不易啊,回想20年前咱们对孩子的喋喋不休,再看看现在老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秒懂孩子嫌弃咱们的唠叨。
问好师傅春安

我想说,能让母亲痛痛快快说出来,能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倾听者,也是一种孝。
真真一家人的相处模式,其实是最舒服最好的状态。祝福!

与母亲在一起聊聊天,吃一顿母亲亲手做的饭菜。这些,是陪伴,也是母亲祈望的。
为人子女者,无法时时在父母身边尽孝,但只要心中有,只要肯等待,我们总能找到和父母相伴的机会的。
真真的这篇文,情感真挚,读后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