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歌声响在岁月里(散文)
我喜欢听歌,也喜欢哼唱几句。所有的歌,都可以刻进唱片以留存。有的歌,是刻进了我的生命里。静坐听歌,看着唱片的一圈圈年轮,从容旋转,仿佛走进了一场“时光音乐会”。回首岁月,如歌如韵,歌声伴奏,让我的岁月有了铿锵之音。
一
母亲喜欢唱歌,但能唱出来的完整歌词不多。小时候,母亲做饭,我总是喜欢给她搭把手。有时,她边攥着汤子边会伴着甩手的节奏哼几句歌。她常唱的就是一句:“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万遍哟下功夫……”她重复着唱,不知道是后面的她不会,还是就特别喜欢这两句,像放录音似的,或者就像卡顿了一般。我边往灶坑里加柴,边看见母亲的汤套里挤出金黄的汤条,一段段掉进沸腾的锅里。这句歌词,就像劳动号子,给母亲的家庭劳作增添了兴致。母亲唱得很投入,很深情。歌词和做汤条毫无关系,只是一种愉悦的旋律。一会儿汤子就做好了,盛在盆里,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其实,那时我还不知道,母亲没读过书,只认识自己名字三个字。姥爷家由于家境贫寒,供不起六个孩子读书,母亲是长女,十多岁就下田干活了。她哼着那几句歌词,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母亲经常唱这两句红歌,当然和那个时代的熏陶有关,是否也意味着,她的心中一直萌动着渴望读书的想法,背起书包上学,坐在教室朗朗读书,是她一生的梦啊。母亲的歌,即使有些跑调,我也爱听,那是她的心声。我常常想,我比母亲太幸运,有书读,而且还上了大学,歌声,在母亲的岁月里是痛,在我的人生中成了一路相伴的欢快之曲。
歌声可以表达我的向往。上小学起,我就经常在有线广播里听到《火车向着韶山跑》,那时,我还没进过城,连公交车都没乘过,只看过电影《铁道游击队》,飞驰的列车,来去如风,我睁大双眼也追不上。在文艺课上,老师教唱这首歌,每次下课,我就望着远山,默默想着山那边是什么,山那边不只是山,还有轰隆隆的火车。“阳光灿烂照车厢,车厢里面真热闹”,唱到这句,我就想,自己要是车厢里的小朋友该有多好!我最喜欢开头的“轰隆隆隆隆隆隆隆,轰隆隆隆隆隆隆隆……“模拟声音的词,那么有震撼力和感召力,仿佛我作业本上的每一行字都变成了一列火车,载着有韵律的声音飞向远方。
歌声熏染着我的思想感情,一种信仰的力量,好像都潜藏在歌声中。说不出歌声的蕴意,但曲调总是是那么亲切地引领着我,知道我到底要走向哪里。
红歌将我带到了圣地。八年级,我在镇上读书,暑假的一天上午,突然下了一场干脆利落的雷阵雨。下午,天开始放晴,我穿着靴子,到我家前面那条村街上走。我这习惯保持至今,喜欢雨后出去走走,感受土地的清新气息。路有些泥泞,我深一脚浅一脚走着,茫无目的,雨后的村街像退水的河床,阵阵泥土的腥味扑鼻而来。这时,不知谁家的收音机传来了李谷一的歌声,下午两点了,这是省电台的“每周一歌”节目。“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陕北有一个好延安”,是电影《山城雪》的插曲《想延安》,听着,我心潮起伏,这歌非常动听,仿佛一把就抓住了我,放到了去往延安的入口。不日,开学我就要到县里读高中了,在我心中,县城就是我心目中的圣地,一想到这,就按耐不住阵阵激动。读完高中,我才有资格奔向更神圣的地方。我把读书和延安连在了一起。往家里走的时候,我心情甚好,晚饭应该是母亲的手擀面。在面粉不多的年代,一下大雨,就干不了什么农活,母亲就有空包饺子或擀面条,给全家人改善伙食。这场雨缓解了暑热和干旱,下得酣畅淋漓,晚饭再来碗面条,顺顺溜溜,好幸福的一天啊!那时候头脑简单,一天幸福,就以为一辈子都会幸福,而没去想“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不管明天,今天有手擀面就好。我想着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做手擀面的样子,陶醉在快乐的想象里。
可惜的是,我到现在都没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红色旅游,在歌里喜欢这么多年的韶山和延安,我要亲眼去看看,我期待着早日成行。我一定要到现场去仔细聆听“板仓小径”这句悠扬的歌词,宝塔山这段雄浑的高音。尤其是想到我是党员,我一定要亲身感知我的根在哪里,我从哪里来。
少年的感情很容易被歌声激发,甚至想着把歌声变成现实。也是这年暑期,终于看上第一场室内电影了,镇上有一个俱乐部,里面经常放电影。就和粮库隔一条马路,一个是提供物质食粮,一个提供精神食粮,多好的搭档。《少林寺》,让我心动的不是那些飞舞的刀枪剑戟和棍棒,而是牧羊女脉脉的眼神和清爽的歌声。优美的旋律,让我如醉如痴,“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果敢而美丽的牧羊女,等羊儿吃饱,轻摇着鞭子,唱着《牧羊曲》,将一群羊赶下山,同时,也将林间小溪赶下了山。“哪个少男不善钟情?”从这首歌开始,我憧憬爱情。影院里很黑,像夜笼罩着,适合做梦。2018年初秋,我终于有机会去了嵩山少林寺,是心中装着那首歌去了。在那见到很多“胆气豪”的“觉远”,却没见到一位“正年少”的“白无瑕”,一阵阵大风从林中吹过,我看见所有的树木枝枝叶叶都在摩拳擦掌。岁月给与我的,有动听的歌声,也有距离梦境很遥远的现实。爱情的美妙感,就这么被一首歌激发出来,那么浪漫,又是那么遥远,遥远我也憧憬。
一个人的成长,能够被歌声穿起来,尽管歌声引起我的回忆都是碎片,但这些碎片,在我的生命里,总是拼接着一条完整的情感线索。
二
因歌声,我懂得了我所处的时代的美好。高中校园里回荡着的总是青春的歌曲,让我心醉其中。在操场靠近教学楼正中的位置,竖着一根旗杆,五星红旗每天高高飘扬。虽然那时学校没有组织升旗仪式,但每当看到“风展红旗如画”,心中立刻升腾起一股爱国豪情。这面国旗,就像校徽一样,别在我们每个人的胸前。对应着国旗的楼顶位置,安装了两只大喇叭,用于宣传、发布通知和播放广播体操,课间休息或中午常常播放歌曲。我是“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我感到幸福和自豪。把青春写在红旗下,这是我学习的动力,甚至我还想着,在红旗飘扬歌声嘹亮的氛围,登上台去宣誓我的青春理想。
好男儿志在远方。这种理想之火就是被校园歌曲点燃的。学校广播室的唱片在课间不断重复播放。我最喜欢听的就是卞小贞和吕文科的二重唱《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序曲一响起,我的心海就翻腾不息:“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银光,绿树银滩风光如画,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每次我都跟着哼唱,唱得自己斗志昂扬,上课学习信心百倍。记得唱到最后一句“我可爱的家乡”时,这个“家”字拐了几个弯才唱到下一个“乡”字,我想,那一定是在强调“家乡”二字,那么沉重,又是那么深情。西沙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是我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有时,听到动情处,我热泪盈眶。我又想飞到西沙,就带着这首歌。
这首歌给我注入了强大的民族自豪感。2012年,在海南省庆祝三沙市成立文艺晚会上,这首歌成为主唱歌曲,真正找到了主角的位置。近些年,一些国家野心勃勃,总是到南海无端闹事,《南海风云》再起。我想,我们的军舰上还需加装一种“武器”,一只雷鸣般的音箱,反复播放这首歌曲,让擅自闯入者闻歌丧胆。
我的大学生活是在流行歌曲里度过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光阴的故事》等等大陆及港台歌曲风靡大江南北。尤其1985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上海滩》,更是让它的主题歌传遍大街小巷,几乎到了妇孺皆唱的程度。来到上海生活后,我数次去过外滩,面对滔滔的黄浦江水,面对往来穿梭的船只,无限感慨:“浪奔浪流……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未有……”我看清楚了,曾经充斥着黑帮势力、纷乱争斗的上海滩,如今已变成文明祥和、富庶繁华的大上海,高楼林立、欣欣向荣的浦江两岸就是乘风破浪的时代巨轮。歌曲,记录着曾经,也给我们一个坐标,向前看,歌曲就是鼓声,催着一个人奋进,也催动着一座城市的变迁。
鲜花和歌声,是我们大学时光的唯美记忆。一次班会上学唱《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大家很深沉地唱着,文艺委员认真地挥起一只手,打着拍子,柔软的手势,一下子把鲜花的娇美给带来。系里搞一次筛选,准备选择优秀的班级代表系里参加全校“五四”合唱比赛。尽管我们班级最后没能入选,但通过那次排练,每次出去郊游,我总是心中哼着那首歌的曲调,伴着我流连花海不愿离去,每一朵鲜花,都能拨动我的心弦,弹奏出这首熟悉的旋律,都会叫我想起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三十年后,同学群里大家说起班级文艺活动的种种趣事,同学发了一首朴树的《清白之年》。从那刻起,我对这首歌百听不厌,无比喜欢:“大风吹来了,我们随风飘荡……”这么多年,我们同学天各一方,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像这首歌那样四处飘荡着。无论是相聚,还是分离,我们的日子都有歌声,岁月如歌,是否就是这样的含义?
我曾经为我没有登台演唱而惋惜。有一次,准备参加全校歌咏比赛,班级要有人出节目。那时爱面子,乐于登台的同学不多,报名的人就寥寥无几。不知谁,把我推荐到系学生会宣传部长那里了,宣传部长是个热心人,平时就跟我比较熟,到宿舍里,容不得我考虑,就连拉带拽地把我请到七号楼的一间宿舍里。那里有人在试唱,手风琴伴奏的是一个梳着齐耳短发的女生,妩媚、端庄。平时我只是喜欢唱几句,自娱自乐,没受过这方面训练,真的要唱歌,我很胆怯。哪知道,我脑子发热,竟选唱了蒋大为的《山间小路》,这是一首激昂嘹亮的朝鲜歌曲。唱到“我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时,有高音唱破了,试了几次不行,被自然淘汰。但我一直喜欢唱“我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心情真舒畅!”觉得谁唱也唱不出我的韵味来。
有时候我感觉某一首歌可能就像一次预言,或者是暗示,《山间小路》成了我毕业以后要走的路,路就像过去里表达的那样,蜿蜒曲折,坎坷逼仄,但充满了神秘和未知。毕业后,我分配到了林区,经常走着山间小路上山下山,和同事一起,检查造林护林工作。小路像一首欢快的歌,唱响了我青春的脚步。
“山间小路”,原来是我毕业的方向。歌词原来给了我更真实的情境,我更喜欢这首歌了,每次踏上巡山的小路,我都会在心底哼着歌的旋律,脚步从未乱过。
三
怎样表达亲人的团聚呢?我觉得唯有那首《同一首歌》,才贴切,才生动,才催人泪下。调到市里工作的第一年春节,我要回到父母家中过年。那时,市里直通县城的客车车次不多,等我买票时早已售罄。无奈,我只好曲线回家,先从市里,乘车到富锦市,先住一晚,第二天换车直达县里。回家从来不怕麻烦。在富锦市车站,一下车,我就听到了车站在播放的一首歌,特别好听,我听出来了是毛阿敏的声音,还有那伴唱的童声令我痴迷。我停下脚步,侧耳倾听,记住了一句令我感动的歌词:“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终于迎来今天这欢聚时刻。”住进旅馆后,躺在床上小憩,打开黑白电视机,电视里正在播放这首歌,终于知道歌名叫《同一首歌》。又听了一遍,心里平静不下来,很应景,就要和父母团聚了,和他们已经半年未见。“同一首歌”成了我回家的舞曲,我真地就跳下床,在房间里激动得跳起来。之后,每一次回家,心底就响起这首歌,仿佛这首歌是专为我量身定制的。
心中有歌声,所有的行动都会在歌声里。在那个小旅馆里,我生出这样的感慨。
春节前几天,天气很冷。身体不争气,到家我就病倒了,高烧、头疼、喉咙痛。母亲说,快去治好,要不,过年了,吃什么都不香。从小就听母亲的话,我没再拖,赶紧到家附近的一个诊所打吊瓶。两大瓶药水,至少要三个小时滴完。正滴着,父亲推门进来了,看我打上了,说了句:“唱首歌的时间就打完了。”父亲是意思是要我不要想着打针的痛,在歌声里治愈。这是多么温婉的话,我一下子读懂了父亲。那年,是我和父母过的印象最深的一个春节,在那个春晚上,杭天棋和甄妮共同演唱了《同一首歌》。其后,很多大型文艺活动、公益活动上都会唱到《同一首歌》,“水千条山万座我们曾走过,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如今,每次再听到这首歌,我都会心起微澜,总是想起已去世多年的父亲,父亲,活在这首歌中。打针也要唱着歌,这是父亲告诉我的,再痛苦也要以歌声来伴奏。是这样的意思吧?我觉得是。
经典老歌,代表的是情怀,所以传唱不止。现在,我更喜欢听听音乐,更偏爱老歌,尤其那些经典的老歌。时间过得快,连唱哭亿万观众的《时间都去哪了?》一晃都唱过八年多了,自己也到了快退休的年纪。我经常听这首歌,也经常在问:时间都去哪了?岁月有歌,歌也催人老去啊,在歌声里老去,也是“慢慢变老”的一种境界,我喜欢这样去变老。
在家养腰伤这段日子,总是有亲人、同事、同学发微信,问我恢复得怎样,虽然寥寥数语,但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我真心感谢他们,每次,我说明自己的情况后,都郑重地打上两个字“谢谢”,并在字的后面,插入三个双手“抱拳”的表情。这图案,就像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令我回想起和大家在一起时的时光,忽然特别想听《友谊地久天长》,“我们曾经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友谊万岁,朋友,友谊万岁!”我查找到许多版本,戴着耳机,逐个地听着,听了很久,很久。朋友亲人如歌,虽不在身边,有了歌声,仿佛把他们唤来,与自己同行。
听过的歌很多,但能记住的就那么几首,总会在不经意间唱出来几句,情不自禁唱出来的歌才是心中的歌。有时有点恍惚,仿佛一辈子也就几首歌那么长,我要珍惜每一天甚至每一秒,认真生活,无论脚下的道路怎样跌宕起伏,无论经历什么样的欢乐和痛苦,我都庆幸拥有那些美好岁月的回响。岁月如歌,人间值得!
岁月如歌,歌声的节奏,仿佛就是生活的步调。行进在生活的踢踏声中,又岂是一首歌能唱出的啊。我觉得,自己已经把自己唱进了歌声里,岁月里有最美的旋律,有多情的歌,岁月有声,岁月更好。
好听的声音编织的人生花篮,总是灿烂的,回首岁月,感觉自己就像提着花篮在行进,自己虽未留下一首歌,但很多歌陪着我,给我的人生一路美好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