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时代之吻(随笔) ——电影《庐山恋》人与自然合之美
一
湛蓝的天空中“人”字形的大雁冉冉飞翔,一曲清新的歌谣《啊,故乡》在苍绿色的山间穿越,心顿然空灵起来。青山、树木、阳光、蓝天、白云、小鸟……从沉闷中嗅到了新鲜的空气,在灰暗中直射出一道亮光。我惊愕地想,什么是美?美,原来就是能感受到,但说不出来的就叫美。
重温《庐山恋》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乍一看是大“空”,细思量是大“有”。它是一个时代的序章,是人性复苏的号角。让我说出它的故事有多么惊心动魄恐怕不能,有的作品是水,有的作品如茶,多数影视是“看”,少数作品作“品”。《庐山恋》之剧,是你必须静下心来,摒弃喧嚣静静地倾听,慢慢去品味,才能品出其中味道。尤其是和它同时代的人,会置身在其意蕴中陶醉,那是一缕爱情的春风,是一种思维的启蒙。但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庐山恋》怎么会从出品至今,一直热播,居然在同一个剧场连续播放次数最多,打破了世界吉尼斯影片播放记录?它的秘诀在哪?超凡脱俗何在?
剧中说什么了?从故事的角度考量非常简单,只说了一对男女在庐山偶然相遇,彼此相爱。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很多人还在蒙昧中。只是多年来,台、海封闭,亲人不能相聚,思乡人不能踏进国土。国门打开了,海外华侨无不期待回国探亲。这对两岸人的感情是个慰藉,这对人类融合迈进了艰难的一步!这也可以印证: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能够慰藉人类心灵的,人们才会感动!《庐山恋》对两岸人最大程度的纪念就是“融合”。
一个海归的女子在庐山拍照,无意中一个英俊男子入镜。当时年轻一代看书、考学、学外语风行一时。入镜的男子是高干子弟叫耿华(郭凯敏饰),看上去正疯狂补学。在风景宜人的早晨,湿润的树林里霞光万道,轻风拂面,从树林中传出学英语声,海归女子翻译英语的内容是:
“我爱祖国,我更爱祖国的早晨。”
我想这便是剧中的文眼。千疮百孔的祖国,百废待兴,需要人才,需要有头脑的年轻人崛起。所以,这是“祖国的早晨”。女子琢磨着“我爱祖国”,正是她的父亲(国民党军官)定居海外,多年思乡心切,派女儿回来感受,如果可以要她回来建设祖国。“祖国”这个字眼在“庐山恋”剧中深化了感情。国共分家,亲人离散,盼望重逢,祖国给了亲情和合的机会,怎不感慨万分?这是当时人们共同的心愿。党是我们的父母,祖国是我们的家。这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定格思维。
二
那是一个充满梦想,充满多种可能性的年代。海归女子周云(张瑜饰)的出现,相当于打开封闭的国门见了世面,也是海外华人共同的探望。她美丽、单纯,衣质打扮给国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绿色的林间,清澈的流水中,如同一个美丽的公主在找白马王子一样。不同式样的衣服就是最大的看点。
那时国内的穿着,除去年龄区分,在服饰上的颜色趋于一致,最鲜艳的是一身军绿色算是最时尚的。再就是不分老少灰、蓝、黑统领全国。女子不穿裙子,不抹口红,脸上不施脂粉,这一切统属于资产阶级情调。步调是“不爱红妆,爱武装”。女子个个男子气,男挑八百女挑一千。从妇女撑起半边天升级到:“男人能办到的女子也能办得到”。指的不是文化,而是劳动强度。所以,劳动男女不分,服式男女不分。放眼望街道,群体蚂蚁色,能够区分性别的只有表格中的男女字样,婚房中的交娉行动。海归女的出现亮了国人的眼,服式不停地更换,个把小时换了42套衣服,这让青年男女大开眼界,那种向往,羡慕无以复加。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会觉得莫名其妙,可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从物质匮乏中走过来,面带菜色,身着打补丁的衣裤,看到靓丽多变的衣服就像天上的月亮和星星遥不可及。人的欲望不可过剩,但人的基本欲望应当满足。否则,眼睛只盯着可以养命的东西,却不知审美为何物。如今再看,那衣服也没什么新奇的。现代人的服式不知超过海归女多少倍了。可如今物质丰富了,祖国繁荣了,高等学府出国留洋的学子多半不想回到祖国了。高官、富豪,多半衣兜里揣着绿卡随时会出国定居。祖国的资源养肥了富豪,祖国人民给了官员至高的尊重,可他们却吃里想外纷纷外出,难道他们不爱国吗?外出定居不思乡吗?对依然不富裕的那些臣民就没有怜悯之心吗?祖国已经繁荣富强了,你们在逃什么,躲什么?这到底是文化的?社会的?还是人心的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那时候刚刚开放,人们的思想还相对保守。剧中人的相爱并不顺利。正当他们的感情如火如荼,耿华被叫去审查,原因是两个人专门到僻静的地方幽会。年轻一代可能会问,幽会也犯错误吗?是的,那时禁欲主义,男女都是一本正经,恋爱时拉手,接吻都是忌讳。未婚先孕者唾沫就会淹死你。“破鞋”、“坏女人”、“伤风败俗”、“破坏门风”等等,都是不小的罪名。如果拥有这样的名声,男娶女嫁都是问题。于是,耿华和周云约好的那天早晨,耿华失约了,等来的是耿华的母亲,告诉海归女子周云的真实情况。周云吓坏了。她想救耿华于水火之中而不能。下雨的那个夜晚,她看见耿华在雨中站立,为不连累他,周云忍痛割爱拒绝再见。就这样,一对恋人生分活离……
这是历史的细节。
不是因为不爱,而是爱没有自由。
那时候,总有一只无形的手伸进人们的生活中,搅扰原本单纯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原本美好的情感涂上污垢,衣、食、住、行,时时有可能犯错。耿华就是这样,和一个海归女子幽会,男女授受不亲,自然要审查一下。但,那时的人没有怨言,好像本该如此。既然组织觉得不合适,那就放弃。
然而,“邂逅”是一件不期而遇的事。人间有了邂逅就有了奇迹,有了美丽,有了意想不到的事会发生。周云又上了庐山,我想她一定是放不下闯入她镜头中的耿华。耿华已上了清华大学,回庐山学说研究。有人告诉他海归女子又上了山。耿华乐不可支地跑去相见,他们站在湖的两边,容不得徒步而去,而是跳下水,箭一般地冲过去……
这一刻可以沐浴阳光,歌赞重逢的快乐,身处山间,自由自在地谈情说爱了。也许海归女子死也想不明白,爱,怎么可以没有自由呢?如今真有爱的自由了,“守贞”的耿华不知“自由”为何物,不知“主动”为何意。无论他当时怎样激情涌动他都束手无策,他不知道怎样向女孩子施爱,因为他是驯化过的人。有人说兽可以驯化,人不可以驯化,但,我们都曾被驯化。爱是天大的忌讳,爱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更不可在光天化日之下肢体交织。所以耿华是克制的,木讷的,不知所措的,面对美丽的花朵怎么采,他难以下手。浪漫开放的海归女,只好自己主动送上一吻!示予他爱的方法。这一吻,风停在半空中不动了,鸟踩在树上不叫了,奔走的蚂蚁也惊怔了,蝴蝶的翅膀也不会飞了,万物都在这一刻停顿了运行,观察这一吻的效应,效应是吓傻了耿华,脸成了一张红纸,其呆痴状,仿佛是天崩地裂般的意外!这是时代之吻,是启蒙之吻,是冒天下大不韪之吻,是爱情电影最裸露的一吻!是那个时代爱情迸发最热烈的一吻!因而成为天下第一吻!
如今重温这一吻,不过是童话世界中的轻歌,是理想爱情中的曼舞。现代人看,绝不会为这一吻有丝毫的动容。可在20世纪80年代就是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一时间,这个时代的一吻,风靡海内外。
著名画家凡·高说“用树木去接触星辰是大地的渴望。”
我却说“男人与女人之吻是情感的渴望。”
他们为时代开创了惊天一吻!预示着人性解放从此开始……
从梦境那里得知,情感是宏大而开阔的,是热烈而不能自制的。那些自然地待在分隔的感情领域的情节经常在睡眠的保护下演绎着。这就是当时青年人的感情状态,这惊天的一吻,撞开了梦幻,在现实场景中出现,可说是一次“爱情的启蒙”, 一次“情欲的释放”,一次“灵魂的震颤”,一个时代“重要的记载”!多年来人们淡忘了剧中情节,却忘不了那惊鸿一瞥!它奇异地攫住了一代人的心灵!
三
在我的观看中还有得一说,虽然张瑜在此剧中获了“百花奖”,观众投票最多,海外华侨给了最大的热捧。可我觉得她有“演”的痕迹,泪流满面却不够真实。朗朗大笑却不是发自内心。而郭凯敏的情感状态一直是自然流露,做戏稳中有情,心理把握精准,符合当时青年人的范式,大家都很熟悉的现实中的一个人物。这就像我们写书人,如果心力不够,文字再美也觉得缺少艺术的真实感。而发自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情动心动,再平实的语言也是自然天成的。当然,张瑜也是在封闭的中国长大,让她扮演海外华侨的浪漫、奔放的情态是陌生的,也是要自我设计和想象的,比起贴近本土的郭凯敏她有难度,可以理解。当然,观众也不负郭凯敏,他在第一届新时期(1978年——1988年度)中国内地首次投票民选,被评为“中国影视十大明星”之一。被全国女性视为“男神”。集体“情人”。被官方授予“德艺双馨”称号等等,我觉得他实至名归。
我一直认为一个演员不在于技巧多么高超,而在于内心情感的真诚,对人物的把握和穿透力。正如郭凯敏先生说:“艺术即人生,人生即艺术”。艺术贴近生活,深入到人物内心,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他就不是演他们,他本身就是他们。当没有他与我的区别,人物与我合二为一,这就是一个本色、本真的演员最大的功效。其实也涉及一个演员的灵魂层面。
和郭凯敏先生艺术交流总有启发。他认为《庐山恋》经久不衰,正是真挚的人性美和自然美的具体结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渴求。他坚持的美学根脉是――真!有人说:“质朴派”比不得“形式派”高明。但他坚持“质朴”。
他说:“浮夸、矫情、刺激,猎奇,实验大于体验,形式大于内容,是影视作品的投机性。塑造好一个人物,永远是电影人的核心。观众就是要看与他们有关的普通的人物命运。引领人们回味人是什么,人应当怎样,这是艺术的义务。”
这一点他与我的写作方向高度一致!
于是他说:“在技巧中选择灵魂,在浮夸中选择质朴。无论是编、导、演都是与人物的心灵发生亲密关系。再小的人物也有伟大的心灵,我经常与我要塑造的人物长时间地交谈,而不只是背台词,然后我彻底没有了自我,呈现了人物的我。”
这一点我尤其赞同!一个人的灵魂品质与地位无关。灵魂小架子大的往往出自所谓的大人物,高地位的人群中。而郭凯敏的艺术生涯,多半塑造的是平民百姓。比起演绎富豪,领袖,帝王他不容易被人们记住。但他恰恰是与平民和光同尘,人们死死记住了他。虽然执导多年,不在影屏上多出现了,但人们还是没有忘记了他。
由此看来,艺术就是他的金刚场,没有对艺术绝对的爱与虔诚,就不会塑造出绝对形象的人物。这可能是他多年来塑造出若干不灭的人物形象的体验吧。其实演员的人格决定了作品的品格,演员的情怀决定人物的气象。他演音乐诗剧《青山风骨》的杨善洲就让我认不出他是演员,我真切地感觉到他就是杨善洲本人,甚至是我已故的父亲。这时候,艺术经验早已把他喂养成一棵庞大的树冠,他的情怀和气象与平庸有别。演《庐山恋》耿华时,他还很年轻,那时不是经验,应该是直觉。直觉是天籁,是自然天成的感情。所以这个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就永恒了。青年男子个个模仿耿华。多年来他对艺术的爱与悟,使他选择了“灵魂与质朴”。这是艺术凝成的结晶!就像凡·高所说:“我画太阳时,我希望使人感觉到,它是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正在发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热的浪”。郭凯敏先生也坚持“艺术慰籍人心”。他们都具有照亮人心,疗愈世间伤痛的愿望,在艺术中体现出来。
生命的意义就是心与心的灼照,一个艺术家有了爱与本真的状态,就拥有了照亮观众的光。于是,很多观众对郭凯敏先生的审美是恒定的,她永远是耿华淳厚、明朗,书香染身,像早春的阳光朝气蓬勃。是《小街》的夏,真诚、实在、儒雅,无私利他的形象。如果现实生活扭曲了,他将不会经久不衰让观众喜爱了……
2023年3月24日净的斋
阅读电影庐山恋人与自然合之美,其主题歌谣《啊故乡》(现文“啊思故”),亚珍这篇随笔文学与思想点评融为一体, 时代与现实相互照映 形成文化引领的影片评论, 如同本片美学价值般 ,给予阅读者极大的观赏空间 ,思考空间 ,标题“时代之吻”醒目而惊心, 是一篇值得阅读和思考的人性本善的现实版歌谣解析。
有错必纠,抱歉!
惊天动地的吻,因了"庐山恋”,因了郭凯敏,让灵魂震颤,让人性复活,让干涸的、断流的爱情之河重新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