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大哥(散文)
我的大哥在“生死线”上徘徊整整23天了,实在令人揪心啊!
上月10日上午,我在成都接到侄子仁学的电话,说他父亲昨晚突然生病,生命垂危,现正在市人民医院抢救……
弟兄连肝胆。当天傍晚,我出现在180公里外的射洪市人民医院住院部7楼病房时,80岁的二姐和69岁的四哥已先到一步。侄子仁锦、侄女仁坤、侄孙海龙、桂萌泪眼婆娑伫立病榻前……
紧接着,74岁的二哥也来到病房。晚上9:18,家住内江市的86岁大姐,在儿子学兵、儿媳骆会、四女玉红、五女敬娟专车护送下,风尘仆仆赶到了医院。
当我们5兄妹看到83岁的大哥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输着氧气,紧闭双眼,气若游丝的惨状,禁不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大哥生于1940年10月9日(农历九月初八)。他在我们七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我们家是上世纪中旬典型的多子女家庭。父母从解放前的1937年到解解后的1960年,23年间,陆陆续续生下8个孩子,除三姐夭折外,其余7人精强力壮,成家立业。
28年前三哥病故,如今,6兄妹个个都领养老金,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大哥从青少时代开始,肩负着协助父母养育弟弟妹妹的重任。父亲长年累月病病怏怏,1965年春天,未满花甲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那时,大姐、二姐已出嫁。二哥16岁,三哥13岁,四哥11岁,我才5岁。千钧重担压得母亲喘不过气来。
在这节骨眼上,结婚后分家并已有1个孩子的善良大哥,义无反顾协助赢弱母亲撑起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家庭……
出头椽子先遭烂,穷人孩子早当家。由于家贫如洗,大哥10多岁才读上翻身书。他一边读书一边带兄弟姊妹,严重影响学业。只断断续续读完4年初小,就无奈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减轻家庭负担。
大哥17年跟着一位远房亲戚学兽医,他把挣来的每一分钱看得比磨盘还大,一分不剩拿回家补贴全家人的日常开支,自己穿的衣服补巴摞补巴,寒冬腊月也打着光脚板。大树底下好乘凉,正因为有大哥支撑着,我才在文革年代读完5年小学和2年初中,成了7兄妹中学历最高的人。
我清楚地记得,为了兄弟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大哥竭尽全力送三哥到部队参军。他利用当兽医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的机会,暗中物色适合嫁到我们家的优秀村姑,苦心婆心托媒帮助二哥、三哥完婚,过上了幸福生活。
1973年年,大哥被柳树区畜牧站领导派往明星公社任畜牧站站长。那个年代,我们家分到的基本口粮根本不够糊嘴,大哥托人说情,从明星公社粮食比较富余的生产队借粮用破自行车翻山越岭驮回家,我们才熬过了漫长的饥荒年代。
1977年10月,我国招生制度改革,初中生可以报考中专(中师),大哥出钱动员我报名应考。由于胸无点墨,名落孙山。第二年春天,大哥毅然资助我到明星公社学校插班复习。整整128天,我吃住在大哥寝室,不分昼夜地攻书,终于以高分考上了射洪师校,毕业后当上了乡村小学教师,成了我们生产队第一个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的往届回乡知青。
吃水不忘挖井人。大哥对我们兄弟姊妹的如父恩情,子子孙孙也难以忘怀!
大哥养育了5个孩子,每个孩子都读过中学。他把四儿子仁锦送入军营锻炼成长,又把外孙诗洋送入军营。他竭尽全力资助孙子海龙、擎宇读大学,还资助身患重病的三儿媳闯过了鬼门关,健康快乐地活着。
大哥特别重视对下一代尊老爱幼的传统家风教育。每年除夕,他都率领兄弟们及儿子儿媳、孙子重孙们到祖坟上祭拜,重温祖辈父辈当年的似海鸿恩,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从未缺席。
早在20年前,大哥在一位张氏家族人中,偶然发现4本手抄线装、侥幸躲过“十年浩劫”、盖有“射洪县县政府之印”方型印章的《张氏家乘》,如获至宝,谱上清清楚楚记载我父亲以上133代历祖历宗的姓名。吴嘉祥县长亲笔题词:其本也固,其源也濬。振振绳绳,德门之庆。大哥迫不及待将全套家谱借回家,不惜花重金复印10套,免费送给4个兄弟和亲房乡邻保存。谱中记载,我们这一支张氏家族属于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有“帝王将相”高贵的血统,这令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正因为有这部祖传家谱作支撑,我写的长篇散文《射洪发现张良后裔族谱》曾于2007年5月11日被《四川日报》隆重推出,一时引起海内外张良后辈们前来认祖归宗。
大哥受家庭条件和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没有读多少书,可他头脑聪明又肯自学,实践能力比有些高中大学毕业的强。他在担任明星公社畜牧站站长期间,经常向公社广播站和县广播电台投稿,认识他的人都说他至少具有高中水平。他把《增广贤文》读了多遍,“金钱如粪土,人义值千金”、“人善被人善,马善被人骑”,“朱门生饿殍,柴门出公卿”、“家中无才子,官从何处来”、“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之类的话当成口头禅。
他常对兄弟和子女说,做人要讲公德,凭良心办事,不要损人利已,人在做事天在看,顶头三尺有神灵。逢恶不怕,逢善莫欺。众所周知,生活越艰苦的年代,富人欺压穷人的现象越严重。父亲死得早,我家年年当“超支户”,受不尽有钱有劳力人的白眼,挨打挨骂成了家常便饭。大哥喜欢打抱不平,最痛恨那些仗势欺人的“土霸王”。他曾经与生产队公任的“恶人”吵过嘴,打过架,用自己羸弱的身躯,护卫着全家人的安宁和尊严。
三哥能顺利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走出贫脊的小山村,无疑有大哥的功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分”不好的家庭,子女读书、参军都不可能。我家成分为“下中农”,可幺爹解放前曾当过盐灶上的管帐先生,解放那年定为“中农”,受其影响,我们弟兄想参军,身体再好“政审”也过不了关。1971年冬天,三哥验兵过了体检关,大哥不厌其烦找大队、公社干部论理,公社党委书记亲自出面:幺爹的成分还影响侄儿“政审”,岂有此理?马上纠正!这样,三哥才高高兴兴穿上了绿军装,满面春风奔赴军营。
在大哥的言传身教下,他的5个子女和孙子们,个个发展得都不错。有的当养猪大户,有的当酿酒工人,有的当火车司机,有的在大都市创业。家家住高楼大厦,户户驾豪华轿车。儿女们个个孝心满满,大哥和大嫂两位耄耋老人笑囗常开。如今,一家人聚齐了,足足可以坐满3桌,儿孙满堂,举杯换盏,笑语喧天,岂一个“热闹”二字了得!
我们兄妹之间的情谊特别深厚。当听到侄子电告他父亲病危的消息后,白发苍苍的大姐,拄着拐杖,连夜从内江市赶到医院,老泪纵横;满脸皱纹的二姐、二哥、四哥和我,赶到市医院,泣不成声。眼巴巴地望着浑身插满胶管、口戴呼吸罩、危在旦夕、紧闭双眼的大哥,心如刀绞……
血,浓于水。人世间,除父母子女之外,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水还深!特别是我们兄弟姊妹中的大哥,他心似水晶般明亮,他是我们漫漫人生路上一盏明灯。
3月14日中午,侄子仁锦在电话中告诉我,医生说他父亲病情越来越严重了,没有办法医治,已接回家了……闻讯后,我与妻立即从成都赶回沱牌镇,看到弥留之际的大哥,再一次泪如泉涌……
“哥哥!哥哥!”我俯身一遍又一遍深情呼唤紧闭双眼的大哥。兀地,大哥的双眼慢慢睁开了,手臂也轻轻动了几下……几天后,侄子们又将他们的父亲送入市人民医院继续治疗。
医学奇迹在悄悄发生着。在医生精心治疗下,在子子孙孙们精心呵护下,大哥迟迟没有走到生命的尽头。儿女们说,哪怕有一线希望挽回父亲的生命,他们也会用百倍的努力,决不放弃!
久病床前有孝子。今天是大哥卧床不语第23天,儿女儿媳孙子孙媳不分昼夜,轮留守在病榻前,希望慈祥的老人早日摆脱死神的折磨,笑着走进医院大门……
世上难逢百岁翁,最亲骨肉手足情。我们虔诚祈祷:上天保佑吧!我们无比尊敬的大哥,早日战胜病魔,重新回到我们这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
我亲亲的大哥啊——长哥如父,血浓于水。欢声笑语,家中等你!
3月11日凌晨2:01一3:36,一气呵成。4月3日中午2:38修改。
作品情感真挚感人,语言流畅朴实,充满正能量。
佳作欣赏学习点赞,祝大哥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