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箩筐】京剧《贵妃醉酒》应以美为核心来打造(随笔)

精品 【箩筐】京剧《贵妃醉酒》应以美为核心来打造(随笔) ——一个戏迷私下聊戏曲的原始记录


作者:千秋万里 秀才,142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69发表时间:2023-04-03 12:32:29
摘要:这篇随笔,如果是一个关注戏曲的人读到它,会觉得文章说的是行话,也会觉得文中的一些观点是新颖又大胆的;如果是对戏曲不了解的人读到它,有可能会觉得文章不知所云。但是,文章还是尽量地想让对戏曲毫无兴趣的人也能看懂。

一直有个想法,要写一点关于戏曲的文字。自许为半个京剧迷的我,明知当今喜欢戏曲的人不太多,却依然想把看戏的一些感受及想法与大家分享。便从手机里翻出来一段和朋友私下的语音聊天,虽有些语无伦次,但觉得有它话语真实的一面,于是干脆将其转为文字,保留它的原始性,姑且以此作为一篇关于戏曲的随笔吧。语音整理时,内容略有增减,并将文章分成了几节。
   ——题记
  
   马老师你好。你发来的这段视频的确不错,我完整地看了一遍,它不光是把京剧《贵妃醉酒》这曲戏完整地记录下来了,而且还拍摄了主演史依弘台前幕后的一些画面。
   视频中除了史依弘详细地讲解她怎么演绎这曲戏,怎么理解杨贵妃这个人物以外,还有一些排练时的镜头。这些讲解和台下的排练,我觉得比台上演出更精彩。排练时的视频,她那些表情,那些神态,是我们看舞台演出时反而看不到的。原因是舞台灯光往往太亮,演员化妆太浓,座位太远。这个排练的实拍,它没有特殊的灯光,拍得很真实。那些眼神、面部表情,很细腻。其实,看戏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中一点就是眼神和面部表情。
  
   一
   戏剧它不像影视剧,它的表演是程式化的,它往往把人物的行为或内心世界用一些规定的程式化动作、表情、眼神去表现。即便是这样,各个演员还是有自己的个性的,有差异的,我们看戏就是看这些差异。《贵妃醉酒》我们看了好多遍,那我们就要看你李胜素演的,你的特点在哪里;你史依弘演的,你的特点在哪里,我们就要看这些差别,这些差别其实是体现一个演员的全面修养的。我们讲一个演员,唱念做打,基本功力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你的文艺修养如何,你对人物怎么理解,怎么把关,怎么样利用程式化去演活一个人物,这就要看各人了。而决不仅仅是师傅怎么教,你就怎么演。
   京剧这门艺术,这些年来,说实在的,我们这些老看戏的人,也有些审美疲倦了,就是它的表演太程式化了。程式化倒是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它是先辈人创造出来的很美的一些戏曲语汇,这是戏剧之所以美的关键所在。但是这些年它没有任何创新,包括一些著名演员,她在演杨贵妃时,有可能掺进一些自己的东西,演一些自己东西,但是她绝对不敢以大的步子,去轻易地改哪一个程式,改哪一句念白,改哪一个唱段;或者说从剧本上删除哪一段,加上哪一段。京剧它太成熟了,后面的人不敢轻易地去碰它,改动它。
   我觉得戏剧发展到今天,观众渐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程式化对戏曲没有起到推动的作用。它是个双刃剑,它曾使得京剧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到了顶峰,但它又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戏曲的发展,它阻碍着戏曲注入一些新的元素与活力,所以它与时代有距离,与今天的观众有距离。还有,这些年来,演去演来,总是那么几曲传统戏。新创作的太少,特别是反映当代生活的戏太少,即便有,也很少有精品或经典。因为这些戏是要涉及到破除旧的程式创造新的程式这个问题的。京剧这门艺术,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成,程式化;败,程式化。
  
   二
   我们再说说这曲《贵妃醉酒》的看点。首先,戏剧它是要有矛盾的对立面的,是要有戏剧冲突的,但这曲戏没有。再就是故事,它也没有。它仅仅只是一个情节:唐玄宗与杨贵妃约定,于百花亭设宴摆酒,赏花游玩。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不料,皇上转驾西宫,杨贵妃闻讯哀怨自伤,便借酒浇愁。
   这样的戏,它的看点在哪里,我觉得就一个字,美!
   第一是唱腔唱词美。这一点,不是每一曲戏都具备了的。戏曲戏曲,是戏更是曲,戏曲最终还是要听它的唱段的,一段好的唱段,它是可以独立于戏之外而单独传唱的。这曲戏它就做到了。梅派的唱腔美,稳重、端庄、简洁,华丽,不疾不徐,这曲四平调的“海岛冰轮”,是代表也是经典,广为传唱;再就是唱词美:“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这样的唱词,空灵,宏大,意境美得不得了。顺便说一下汉剧的这一段“海岛冰轮”,它的第二句唱词是“见玉兔又往东升”。我倒觉得这“往”字更传神,它道出了日月的一个轮回,意境更开阔,更有嚼头,且拟人化,动感更强。
   第二是人物美。这曲戏是专为杨玉环打造的,这是一位绝代佳人,该戏演杨贵妃的心境由喜悦变到烦闷再到悲凉。有她喜悦的美,娇滴滴的美,哀怨的美。
   第三是服装美。这曲戏将戏剧的服装也推到了一个顶峰。从杨贵妃头上的凤冠到身上的红蟒,昂贵豪华,这身打扮,华丽至极。人物再配以折扇,演唱时,时而将面部半遮,时而将扇子慢慢移开,娇美,羞美都有了。
   说完了这三个美,我还要加上一条,演员必须具备外形美。杨贵妃是个大美人,除了她的内美,这曲戏还应该是内美和外美的完美统一。我这里要说说她的外美。
   这里说的外美就是“形”美,这除了演员身段的训练,舞姿的训练,还要有演员自身的身材美和貌美。你演的这个杨贵妃,她是美人,那你演员必须要是美人。我们讲,观众,特别是现代观众,他们一定是在乎这一点的。如果演员从长相到身材都不行的话,演得再好,她受观众欢迎程度是有限的。史依弘的《贵妃醉酒》,她敢上国家大剧院,我觉得其中有一点,她占了一个很大的便宜,这就是她的身材美,长相漂亮。这一点,她跟别的演员比,有很大的优势。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大美人,她再扮上杨玉环这身华美的戏装,可谓光彩照人。当然,她有一流的唱功做功这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她,还有李胜素。从身材和长相上说,她也是一个美人。如果不具备这一点,我说句不好听的话,你就是再有本事,你的演技再高,都收不到很好的效果。我们拿例子来说明。今天如果回看前辈们当年演的《贵妃醉酒》,恕我斗胆,我觉得他们的外形就不好看。原因很简单,第一是男扮女装,性别,体型有差别;第二是年龄,一个几十岁上了年纪的男演员,再怎么说,他怎么可以演一个二三十岁的美女?气质、情态等各方面都有差异。
   当然,看戏肯定不是看人样子,但我为什么要讲这个呢,这要看是演什么戏,像《贵妃醉酒》这样的戏,它本身就是唯美的,一个唯美的艺术品,演员本身的长相和身材肯定会影响审美效果。
  
   三
   再说说史依弘的表演。我觉得她的演唱一定是算得上一流的,当然也不是绝对地完美,我这里有些过于挑剔。仅就唱来说,李胜素的演唱给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那是他在武汉的演出,她的这段“海岛冰轮”,那演唱和伴奏,简直是和谐到了极点,真是一种美到极致的声音。什么叫琴瑟和鸣,我觉得那才是一种真正的和鸣,和谐。
   史依弘的做和舞也是很美的。戏中有醉酒的杨玉环将高力士的帽子脱下来再戴上这一戏耍的情节,这是一段很好的舞蹈设计。这个情节,将醉态中杨玉环的任性,甚至有些放纵展示得很充分,史依弘的表演淋漓尽致。表面看是逗乐,其实是寓悲于乐。这里既有舞蹈的视觉美,又反衬出此时此刻杨玉环的无奈和心中的悲凉,可谓一举两得的妙笔。
   总的来讲,史依弘演出了杨贵妃的高贵华美。唱腔的华丽,身段的端庄、还有杨贵妃的娇滴娇嗔,这些她都做到了。
   但是,我还是要给她挑点瑕疵。比如说,舞台上的杨贵妃,理应从头到尾每一个细节都要给人以美感,其中包括“生气”。我看过天津京剧院赵秀君演的《醉酒》,我觉得有她的特点,那个演员天生两个嘴角往上翘,她笑不笑都是一张笑脸,那么她生气的时候都是很漂亮的。那史依弘呢,她演生气,几乎是真的生气。比如说高力士给她敬酒,她发现酒烫了,史依弘演的时候眼睛一瞪,往后一退,立马转过身去,那个嘴撅着,真生气的样子,其实那个样子是有点难看的。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谈这个问题。一是从剧中人物来看,她不应该生气。作为一个贵妃,酒烫一点,你可以把那个“烫”的意思表现出来,但是你不能用生气来作出回应,这样会显得杨玉环层次太低,作为贵妃,雍容华贵,大度稳重,善解人意这方面不够。第二,表现出真生气的样子,给观众呈现的不是“美”,你在那里侧过身去,真把个嘴撅着,那有些难看。我们讲一曲戏,舞台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丑的一面给观众。一个演员,如果有一个很难看的镜头给观众,哪怕是一两秒钟,都会在某种程度上给这个演员甚至给整曲戏减分。哪怕你是演生气,也是要演出一种美感才行。比如京剧里旦角的“哭”声,一声“喂——呀呀”,它把生活里的哭变成了一种美。那这曲戏该怎样把这个细节转化成美呢,我觉得这个不难,你撒点娇就可以了嘛,为什么要把嘴撅着呢?比如,你可以伸出你那娇嫩的兰花手指,在高力士额头轻轻点一下,这不就把丑转化成了美吗?当然,我说得不一定对。
  
   四
   我们再说说这曲戏本身。这曲戏从上世纪初上演,到经过梅兰芳大师的很多改进,成为今天的样子。
   这曲戏,可以说是一段精美的唱段成就了它。看过该剧的人,我看谁也忘不了那段美轮美奂的“海岛冰轮”。但是到了戏的后半部分,就以做和舞为主了。其中有杨玉环三次嗅花中的三个“卧鱼”,这些“卧鱼”虽在舞台上有左中右三个不同位置的调度,却显得拖沓和累赘,且这种闻花香再“卧鱼”的表演对塑造人物帮助不大。作为戏曲,它的确要强调一种舞蹈美,造型美,但就“卧鱼”本身来说,按今天观众的口味,它并不是那么美,它不值得在舞台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三番五次地去展现。
   再有,嗅花中还有一个“掐花”的细节表演。杨贵妃从花盆里揪出一支花来,且很有力度地将其掐断,以透出她对李三郎的怨恨和对梅妃的嫉恨。这样的像征意义,显出了杨玉环的心狠,这不利于表现她心地的“善”和“美”。这曲戏是以杨玉环的“悲怨”来结束的,这样的“悲怨”它应该是将人物的“善”与“美”撕毁给观众看。我们只有将这种“善”与“美”表现得越充分,这种“悲”就越有价值,否则,这种“悲美”就没有力度了。
   除此,后半部分还有三次饮酒时的三个“下腰”表演。演员并非手持酒杯,而是用嘴衔着酒杯将酒饮下,再来一个转身,衔着杯子下腰,也是重复了三遍,同样显得啰嗦。问题是一个贵妃口衔着酒杯再下腰,总感觉有失人物身份,何况这个“下腰”也并不美。若论下腰,杂技演员的下腰衔花,比这个难度大多了,更有看头。我觉得这些表演应该简化或改良。
   再说说这曲戏前半部分强后半部分弱的问题。前面的唱段除了意境空灵宏大,还有专为杨玉环打造的一种情韵美:“奴似嫦娥离月宫,好一似嫦娥下九重”,这是杨玉环自比嫦娥,自信的美;“玉石桥斜倚把栏杆靠”,这是她仪态万方的美;“鸳鸯来戏水”,“雁儿并飞腾”这是她见景生情,多情多感的美。总之,前面的这个唱段,通过情美意美的渲染,把杨玉环的喜悦之情展露无遗。
   和前面这段精美的唱段比,后半部分就显得虎头蛇尾了。我觉得后半部分少了像模像样的唯美唱段。其实该剧后半部分原本并不缺唱段,只是这些唱段从唱词到旋律都不够美,没给人留下印象。比如,杨玉环要高、裴二位再给她取酒,二位出于爱护她,不从。杨玉环对裴公公有这样的唱:“你若是遂得娘娘心,顺得娘娘意,我便来朝把本奏丹墀,管你官上加官,职上加职。”“你若不遂娘娘心,不顺娘娘意,我便来朝把本奏君知,管叫你赶出了宫门,削职为民”。对高公公也几乎是同样唱段的重复,只是后一句为:“管叫你赶出了午门,碎骨粉身。”这样的杨贵妃,已是一个倚官仗势,以势压人的娘娘了。这已不是“娇美”,而是“娇横”了,这是有损于杨玉环“善美”这一形象的。我觉得这些是要改进的。如果我们能在这里来一段凄美的富有情韵的唱段,尤其是借用杨玉环的“醉态”,以抒发人物的内心,道出她此时的哀怨、凄冷,这样是不是要更合适一些呢?
   这方面,京剧《宇宙锋》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它正是借用了赵艳容装疯这样的“疯态”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因此而成为经典。秦二世时,赵高、匡洪结为儿女亲家。赵高诬陷匡家,至使秦二世抄斩匡门。匡洪之子匡扶出逃,匡扶之妻、赵高之女赵艳容只得回赵家独居。秦二世胡亥见赵艳容貌美,欲立为嫔妃。赵高要立即将女儿献给秦二世。赵艳容既痛恨父亲诬陷匡家,又恨秦二世荒淫无道,断然拒绝。便假装疯癫,以抗强暴。
   “我这里假意儿懒睁杏眼,摇摇摆、摆摆摇扭捏向前。我只得把官人一声来唤,一声来唤,奴的夫啊!……”这段唱赵艳容直接把其父呼为“官人”,呼为“奴的夫”,一方面把她的“疯态”呈现给了父亲,自然也呈现给了观众;一方面也把赵艳容内心的悲苦和愤怒呈现给了观众。通过唱段,让观众明明白白地知道她是在装疯,而唯独其父蒙在鼓里。这是唱段和人物形体(疯态)表演的完美结合,也是唱段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典范。且唱段旋律哀怨动听,观众得到的是多重享受。

共 636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是一篇很特别的戏评。作者倚靠着自己对戏曲的阅历储蓄与知识结构,站在客观的立场,用自己的观点来论述《贵妃醉酒》这部戏曲。文章运用拼盘式途述手法,不仅巧妙地安排戏曲中细致情节,而且明确地论述自己的看法。不断推出一个又一个新奇的看点与界面,引领着读者的思想开拓出新颖的认观感。也是说,作者在营造观感氛围外,还有意无意地引导读跳开戏曲,拉开观感距离,让读者处身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精神状态。当然了,审美的角度,各有见异。有些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但这也是作者的真情表露。文章最可贵一点就是作者能把艺术作品推远一点看,从而成为很美的意象。好文章,推荐共阅。【编辑:南素】【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411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3-04-03 13:49:35
  南素老师好。读到你的一段精彩编按,甚是感激。说实话,写这样的文章,我是很忐忑的。一是当今关注戏曲的人不多,自然对文章感兴趣的人也不会多。二是文章里面说了一些偏激的话,多有不恭。但是,就像你说的,是一种“真情表露”,其实还是出于对戏剧的喜爱。都说京剧博大精深,但要是真把它好好掂量掂量,这“精深”里曾经是夹杂了一些糟粕的,尽管有不少改进,但并不是完全彻底。何况它还有个京剧与时俱进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去努力。如何让京剧事业蓬勃发展,如何赢得今天更多的观众,是京剧人,也是爱戏的人,还有你我,都有的一份责任。你的辛苦精彩的编按,就尽到这份责任了。谢谢你!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3-04-03 17:53:24
  京剧、中医和国画被称为“国粹”,这些传统东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京剧被称为国粹,说明它是中华戏曲文化中最优秀的存在。表演京剧的演员很多,即使同一段唱曲,动作、唱腔、表情等等也千差万别。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看京剧的感受,以《贵妃醉酒》为例,从美(表情和眼神、动作、唱腔等方面)的角度,通过多方面对比,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客观冷静,入木三分,主题明确,有理有据,水到渠成。我为作者对京剧深深的喜爱之情而感动,也了解学习了有关京剧方面的基本知识,让人受益匪浅。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佳作,祝老师文丰笔健!生活愉快!
淡淡的云彩
3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3-04-03 18:01:32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即使国粹也概莫能外。时代在发展,京剧也应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千秋万里老师一分为二,肯定京剧的独特魅力,同时对京剧的改良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让人很受启发。再次欣赏学习老师美文,期待更多精彩!
淡淡的云彩
4 楼        文友:蕴儿        2023-04-03 19:51:18
  戏曲都是程式化的,唱腔美,人物美,服装美……通过拜读千秋万里老师的好文,了解到许多关于戏曲的专业名词和知识。感谢老师让我们的国粹发扬光大,祝您佳作连连
文字是美丽的值得一生追求!
5 楼        文友:维纳斯脚下的小丑        2023-04-03 20:58:43
  写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能够用自己熟悉的意象、应知的心灵和创新的语言去寻找与读者意识的连接点,引领读者,帮助读者造制精神的成长和产生情感的共鸣更不容易。千秋万里的这篇文章成功运用戏曲作辅料,以独到的目光,把戏曲的主流思想精华梳理得非常透彻,而且很明确地标致艺术的倾向。由此可见老师的文字功底的深厚。换一句话来说,文章的思想既能走进经典也能抽离经典,实属可贵。学习了,向老师问好,期待你更多精彩呈现。(南素)
只要最努力,结果随它去
6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3-04-03 21:23:03
  谢谢云彩老师的热情美评,我以为戏剧没有多少人关注,看来我有些武断了。谢谢
7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3-04-03 21:25:26
  蕴儿老师好。感谢你的光临和留墨。谢谢你对国粹的支持!祝好!
8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3-04-03 21:39:33
  感谢南素老师的再次精彩点评!话语精炼,都在点上。京剧的确是我比较熟悉的一块,但这些年也只是停留在看戏这个层面,没有好好思考过。这次写这点东西,还真是由和朋友的一次私聊的语音整理,还是不够条理,也是说到哪算哪。你的点评对我是很大的启发和促进。再次感谢!
9 楼        文友:陶桃        2023-04-03 21:54:17
  分析很精辟、透彻,拜读老师的佳作,让我了解了有关戏曲的很多知识,谢谢千秋万里老师的分享,祝老师创作出更多的美文!
10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3-04-03 22:04:21
  陶桃老师好!谢谢你的光临!谢谢你的美评!你的《佛桃》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祝好!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