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爱】入乡随俗(散文)
据说到新疆焉耆,不尝一口凉皮烤肉串,就未到焉耆一样。
此话我将信将疑,但儿子却再三动员我亲口尝一尝。头天晚饭前,他再三催促尽快出发,结果老妻说小孙女不吃点面食,恐胃里不大舒服。结果,紧赶慢赶吃过晚饭,一家人兴冲冲匆匆驱车到店门口,已然差几分钟到七点,人家早已关门。
儿子一再埋怨说不吃晚饭就好了,你不知道他们的生意有多火爆,人家一般到六点过些就下班了。饭店尤其是时差比内地迟二小时的新疆,这么早关闭店门的恐是少数。七八点乃至十一二点正是人们逛街消闲、品尝美食之际,为何这家店会不按常规出牌,利用大好时机大赚特赚一笔呢?
作为中国重要的物流中心和边疆门户城市,新疆不仅连接内陆和海外,也连接东西方。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博大悠久的历史传承,正在建设成为重要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之一。特别是新疆的多种能源和矿产资源,为国家的能源需求提供重要保障,具有无与伦比的巨大开发潜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投资进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穿了就是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殊而富于魅力的饮食,它不仅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传承、人文积淀、气候时令、自然地理,更是那个地方乡土记忆的密码,人文感情的链接。美食家萨瓦林曾说:“只要告诉我你爱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味觉从不说谎,它知道并清楚明白一个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句话叫做“入乡随俗”,据说到了新疆,不吃大盘鸡、椒麻鸡、手抓饭、烤羊肉、馕坑肉……就未曾到过新疆一样。
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说过:适者生存。人是环境的产物,适应性极强。所谓入乡随俗,是说到一个地方,就按照当地风俗习惯生活,遵从当地的传统习俗,适应当地的人文特点、物产气候等,以便更好的融入那个地方。
如今社会节奏加快,信息快捷,物质丰裕,交通方便,各地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一应俱全,尤其是人口迁徙、物流畅通,特别是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库尔勒以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百舸争流的发展机遇,吸引了天南海北的人前来就业、谋生。小区凉亭里摆龙门阵的老人,甘肃人、河南人、安徽人、四川人比比皆是,人们生活的安然舒适,自得其乐。
我们热爱的事物构成了许多美好记忆,正是美景、美物、美食等构成了生活和人生的丰富多彩。初到库尔勒, 小区蔬菜店的菜蔬有四川人爱吃的凉薯,甘肃人喜欢的土豆,河南人青睐的香椿叶,湖南人钟爱的臭豆腐……而停留的车辆大多数“新”字开头,还有显示着“甘”“川、”“鄂”、“豫”“鲁”等车牌的小轿车,说明这座城市活力无限,吸引力超强……
清脆而婉转,悠扬而动听的声声鸟鸣,催促人赶紧起床(已然比甘肃老家迟一个多小时)。我知道鸟语花香不是字面理解的那么单纯,而是一种有视觉画面、有动感韵味、有色彩体味、有声响记忆的时间、空间和感觉等多维立体鲜活图景。
早餐就着薄香而酥软的新疆风味的馕饼子,喝了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胡辣汤(河南美食),便开始退休后早间的出外走路散步。看到小区内外粉红的桃花正开的艳丽,一树接一树雪白的梨花绽放出素雅容颜,而榆树的榆钱儿一嘟噜一嘟噜缀满枝头,粉嘟嘟的海棠花装点的满枝满叶花团锦簇,柔嫩翠绿的柳枝儿随风袅娜着腰肢……一幅春和景明的大好景致令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
吃过午饭,稍微休整一番,一点过些就赶紧出门,到“桂花凉皮店”店里一看,已然人头攒动,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但中年人居多。人们低头不语,大朵快颐,想必被凉皮加烤肉串的美味所征服。许多人吃过后,意犹未尽,不过瘾,还要给家人捎带几份。
味蕾是不会欺骗人的。看到一回族中年女服务员端来几碗凉皮,看到红艳艳辣椒油下宽窄均匀、薄厚一致的凉皮,勾起了人的食欲。这辣子产自焉耆,色泽鲜艳纯正、红色素含量高,看似辛辣之极,但味道却香而不辣。据说每家每户靠种植辣椒,年收入就能达到几万元,甚至上十万,这对于村民来说,无疑是发家致富的良机。且慢,儿子说,单纯的吃凉皮,决然体会不到这道美食的独特。不一时,七八根新疆风味的大串烤羊肉端入眼前。一口肉质鲜嫩、辛辣芳香、风味十足、开胃爽口的烤羊肉串,配上爽滑可口、色泽鲜亮、浓郁清爽、韧劲十足的凉皮——尝一口,让人感觉到爽。吃起来沁人心脾,把人所有的味蕾都挑逗起来。其实还原食材本来的素朴本色味道,不掺不杂,自然清芬自来,爽意自生。再尝一口,这种滋味更浓郁、更独特,会骤觉浑身舒爽,吃到嘴里,香在心头,饥渴顿消。吃后,还舍不得放下筷子,更让人感觉不虚此行。维吾尔族独特风味的烤羊肉和回族人引以为豪的凉皮,被人完美嫁接组合在一起,成就了一道美食,恰如甘肃凉州脍炙人口的“三套车”,就是凉州行面、枣儿茯茶和新鲜卤肉三家风味独特美食的完美组合。
一个温馨而值得留恋的城市,能给人一种家的感觉。哪怕你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生你养你的那片热土。但,当你走进陌生的城市,没有违和感,没有差异性。感觉在这里,它也是你的家。什么能吸引并且适合你生存,什么地方能扎根并生活下来,哪里就是最好、最值得你留下的地方!
我们跋山涉水,遍尝天下美食,但留恋的依旧最初的滋味。
看到陕西擀面皮,杭州小笼包,川湘菜馆,新疆风味大盘鸡等天南海北,各式各样美食在库尔勒相互融洽,相互糅合,亲密无间,携手共同呵护着人们的生活。记得前年国庆节期间,乘飞机到库尔勒探视小孙女,在体育公园游玩时,风俗习惯不同、饮食结构各异的各民族人们,老老少少围坐在草地上消闲娱乐,而蒙古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少年儿童们亲密无间的相互嬉戏,毫无阻碍的快乐玩耍,让我感受到一幅其乐融融、相互融洽,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画面。
无论吃得怎么样,是精细还是粗陋,一日三餐井然有序,是“民以食为天”的生存之本,也是烟火人间、世事安好的象征。但喜好美食的国人还是日积月累了举世无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大多数平凡人的生活,爱就是一饭一蔬,就是烟火之气。晚饭后,散步后在焉耆一家貌似蒙古族人开的肉店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向我们极力推荐“未结过婚的羊娃子肉(羊羔肉)”,看在这般殷勤份上,秤了一条羊前腿。邻近的菜店里,妻又购买了一个好像以前见过,但又不像大头菜的恰麻菇,和羊肉一块煮食真是绝配!据说能补益气血,能让人面色保持红润健康状态。度娘上搜寻到恰麻菇还有个很诗意的学名叫蔓菁,宋代诗人杨万里曾深情夸赞说:“蔓菁宿根扑鼻香”。果真,和羊羔肉一煮,嫩脆而芳香,温和而味美。
尽管有人说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味,但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人类适应性特别强。唯有积极主动适应一个地方的生活工作环境,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注重“贴地飞行”,不脱离环境而特立独行,做到既能“入乡”又能“随俗”,由衷热爱并主动全身心融入到那片高天厚土之中,把个人价值的“砖”砌筑到事业价值的“大厦”中,努力做到天位其时、地在其利、人共其和,让乡愁成为发挥作用的引擎和风帆,才能在第二故乡安身立命,根深叶茂,生根发芽并逐步发展,开花结果——扎根并生存下来,生生不息,用汗水和勤劳抵达命运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