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面影(随笔) ——观电影《青春万岁》随想
大凡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到来,人文建设是首要的。
由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的小说《青春万岁》改编为电影,让我回眸1952年,那时我还没有出生,更朝换代已经成功。看上去,那时的人们快乐无比,农民分到土地近乎狂欢,工厂即将公私合营喜山悦海。公就是国家管理全民享有。私就是个人管理全家享有。国家干部不是“老爷”而是“公仆”,单凭这些叫法,无限的未知需要破解,无数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买东西的人都去国营商店,冷落私营老商铺。是私营有错吗?当然不是,是时代迈进时的倾向。大多数人对未来的社会充满憧憬。理论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地种,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据说这是社会主义阶段,进入共产主义就是各取所需,按需分配。从字面上考量大概是说,所有的生产资料是共有的,你需要多少就取多少。人们为这个理想欢呼着,狂想着。我想,我们的父辈一定会坐在石墩上,田埂里,炕沿边,房檐下吮着旱烟袋,斜斜着眼睛长时间地憧憬未来的美景。啊!人人平等是多么美好,按需分配,子孙后代多有福气呀。
理想的起始,文学艺术是最大的助力。说是文艺为大众服务,于是“地王将相,才子佳人”统统腐朽没落。新的文艺形式赋予新的思维,诠释新时代的最强音,《青春万岁》就是在思想上尝试这一理想的开端。这是个陌生的时代,一般来说文艺作品的原型似乎凝聚着人类从远古时代以来,长期积累的巨大心理能量而来。可是《青春万岁》却还没有参照物。历来是吾皇万岁,王蒙先生一反常态来了个“青春万岁”。旧时,人不是人,人是奴才,三叩六拜才能开口说话,因而旧的思维一律废弃。人与人之间统称为“同志”,表示“志同道合”,人人平权。有钱、有地的人交出财产经由新政府交给穷人。以后坐享平等。为实现这个理想无数人为之牺牲。怀揣这样的理想人人乐不可支。当年王蒙先生也一定是坚信这个理想的真实性,因而“吾皇”滚蛋,让“青春”万岁,一炮轰响!起码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拥有启蒙意义的作品。就像当年的农村妇女《李双双》出台,引起的轰动一样。
一
《青春万岁》放在北京一所女子学校为场景。为什么不是男子呢?诗意的女子是“母亲”,可以孕育一切!可能有这层意思。从这点看王蒙先生是可爱的,懂得尊重女性的男子是尊贵的。现实中的女子,刚刚从旧时期过渡,性格,信仰、文化、思想各不相同。虽然经过了“五四”时期新女性革命,男女平权,但旧的痕迹依然存在,文化心理并非一日促成。
青春真能万岁吗?但文艺的功能就是贴近现实,展望未来。他不是先知,作家和先知是有距离的。所以他只能凭着激情表达当下。
一条大河,给人以海阔天空之感。一群女孩的笑声,叫声,玩笑声不绝于耳。校园里跳绳,打篮球一片沸腾。月光下,跳舞,唱歌,活泼而严肃。
杨蔷云(任洽湘饰),一个心直口快的女生即兴吟诗: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这些诗句如一群燕子飞向天空,如饱满的花子洒向大地,播种在山川、河谷、崖畔上……她的金线果然那么有效吗?能把幸福编织起来?当然,你不去编织怎么会知道是幸福还是痛苦。也许有时痛苦也是幸福。这就叫“梦”!
同学们对杨蔷云的诗句激动着,鼓舞着,星辰在夜空中歌唱,月亮和桂树对酒吟诗。无论未来如何,诗就是给人以瞬间的激情。她崇尚英雄,她说英雄有不同的命运,可是计算着命运的,永远成不了英雄。她是这部影片的女一号,我想,可能是她的性格最能代表当时人们的审美,她首先打破当时女孩子腼腆、内向、安静的范式,很符合当时敢说、敢想、敢做、敢闯的劲儿,她就像穿梭在校园里的小百灵,叽叽喳喳到处发表意见,她看不惯的就要直抒胸臆。一个叫李春(宋彦饰)的女生,学习好,个性突出,走路总是仰着头,下巴翘翘着,显的很傲慢,喜欢嘲笑同学,在当时这叫个人主义。但她拿到了学校的学习奖章,杨蔷云看不惯,她觉得应该奖给团支书郑波。理论是:如果没有高尚的思想,不热爱集体,考分再高也没什么用。于是,大家就开始引导改造李春的思想,希望她早日认识自己的不足,团结同学互助友爱,回到集体中来。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学习是目的还是手段?高尚的思想和高效的成绩,哪一项更重要?一个人到底是坚持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这是在年轻人中间讨论的议题。就像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术争鸣一样,各抒己见,最终独树儒学。这个时期也是确立新时期的人文精神,但没有争鸣,推倒重来,确立的思想是唯一的:“共产主义的集体精神”。
那么,未来的生活,私己空间是微不足道的?!
从一个叫有钱家的小姐苏宁(秦岭饰)看,她多愁善感,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她们家属于资产阶级,很快会破落,但她还有些小资情调,家中贴着仕女画,看的是《鬼恋》这样的旧小说。被杨蔷云发现很是气愤,本来是好朋友,因为思想和情调问题,杨蔷云谴责苏宁:我们是有使命,有理想,有责任的,到现在墙上还贴这破画,还看这种破书……杨蔷云的激进思想刺激到了苏宁。苏宁羞愧地哭了。苏宁的哥哥为了让小妹融入集体中,透露了苏宁内心有创伤,曾被国民党军官的姐夫醉酒㺮侮,她生活得不快乐。杨蔷云知道后,觉得自己简单粗暴,对同学不够如沐春风,于是主动帮助她融入集体生活,鼓励她走出阴影,帮助疗愈她的创伤。苏宁扔掉旧书,杨蔷云在墙上替她换了刘胡兰画像,更新思想,让她决心融入集体中来。
那时的人心是天真的,单纯的,热情的,因为有梦在心,是无私的。为了一个主义,一种理想,可以舍弃自我,这叫“大公无私”。其实和佛教的“无我利他”没有区别,那么,这也可以说是文化经验了,融入共产主义的政教主张,可见佛教思想是先进的,不可磨灭的。但文化属性叫共产主义新风尚。其他的宗教、文化都纷纷退隐。
一个女生叫胡玛丽,是个孤儿,跟着一个教会信主得麽麽生活,她总是一个人来去匆匆,性格孤僻,在同学们面前怯生生的样子,团支书郑波(张闽饰)从十四岁开始参加民主青年联盟,她学习差一点,但政治过硬,思想积极。她一再帮助胡玛丽融入大家庭,信仰共产主义。胡玛丽说,麽麽告诉她,不要和共产党来往,他们有政治目的,违背主的意愿是有罪的,要忏悔。可是她又觉得郑波对她很好呀。这就形成两种信仰的搏斗。慢慢地,大家的热情感染了她,她从封闭中开放,融入到集体中,有了共产主义思想。
吴长福(张海燕饰)是个性格活泼搞笑的人,但学习不灵光,学霸李春嘲讽她跳的是“肥猪舞”,老师说她没有自尊心,说李春对同学不尊重。团支书郑波和杨蔷云组织班里开思想教育会。李春不服气,写了个剧本投到编辑部。编辑部主任田林(郭凯敏饰)说:“你作品中主张,按个人的主张办事,不要组织,不要集体,学生只要把功课学好了,别的都不要管了。”然后他讲了一个人的经历以此教育李春。其实就是团支书郑波的故事。编辑部主任田林在这部剧中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他有板有眼地教导李春,虽然年轻,但他和郑波是“老革命”,说教有资格,这个时候他们是最受崇拜的人。如果说校园里的女子都是珍珠。那田林的思想就是“玉盘”,他承担了玉珠的连接线。
最后的结果是,李春经过集体教育改造,光荣地走上讲台,慷慨激昂地宣讲:“学习是我们巨大的光荣任务,最大的动力是什么呢?是为了父母的夸奖?还是学习奖章和老师的表扬?其实真正推动我们的是,对知识的渴求和祖国建设的需要,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后来学校有一种说法叫“又红又专”,既要思想红,也要学习专研。李春的宣讲是经过教育后被认可的“红专人才”。成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改造思想建设祖国。人是未来大家庭的一个单元,去掉个体化成全集体化。这就是《青春万岁》在当时的价值观念吧?
三
其实,任何一个时代,生产形式决定上层建筑,那时候正是一大二公的前兆。农民分到手里的田地统统归公,集体化管理,农民没有自留地,房前屋后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能私自种植。商业集市贸易,私营、个体,统统归国家所有,工厂没有私人老板,公私合营使每一个无产阶级都有了“共有”的资产,“无产阶级领导一切”曾经无比自豪,走在大街上,凡是穿着标有各单位名称的工作服的那些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尽管吃饭要粮票,身穿补丁衣,但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工厂是我们共同的工厂,除八小时工作,无限加班加点没有怨言,没有加班费,乐呵呵的,人人甘心情愿,因为目标只有一个――实现“共产主义”!子孙后代可以按需分配。因而,工人会为工厂节约一颗螺丝钉光而荣之,农村人拣到一穗玉米会放到集体的粮堆里是本而有分,否则就是异端,就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种生产形式伴随着“大公无私”的理论一点一点改造人的私心。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做准备。心向力是:大河有水小河流,大河无水,小河枯。于是,人们再苦再累都要努力让大河满起来。大家都是一张面孔,一个表情,一种感情,而这种同一性是以激烈,极端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其实,谁能没有私心呢?但要克服,谁能没有欲望呢,但要克制。工、农、商、学、兵都要有一个功能,各自多做自我批评。自我不能批评,整党建团不定时共同帮助你去私心、去欲望,端正思想,努力发展人的最佳功能,不论感情还是感觉,强烈倾向于社会期待塑造出的那样子。就像李春那样对教育及环境加在她身上的压力作出反应的倾向,使人们能以一种被人认可的方式做人行事。个体化人格被压回去,整齐划一,从而形成集体意识。我以为《青春万岁》对人的思想改造分寸把握是适当的。
然而,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有体验,个人意识并没有彻底消失,只不过是夹着尾巴做人……到了后来思想重要,学习成绩不记分数,再后来,只要思想好,交白卷也是光荣的。如果只是学习好,不关心集体的,叫“白专”道路。
李春的宣讲,直至今天我们也颇为熟悉。言语是延续下来了,思想却并没有渗透到文明当中去。学子们仍然沿着那个思路写文说话,但也只是标识,理论和行为常常脱节。
自从国营分解,土地承包,生产形式变更,“大公无私”变成“大私无公”。注入集体意识这班快车的人,产生了极大的幻灭感。完全个人化发展,释放了个性,但是,资本追加利益,教育与利益挂勾,权力与富商结盟,才华是利益,感情是利益,家庭背景是利益,人际关系是利益,包括爱也是利益,一切都能以商业的面目行驶在各行各业。只有当过“主人”的无产阶级,需要重新确认身份,大河里的水莫名其妙地蒸发了,他们这些小河顺理成章干枯了。你无从过问河水流到哪里去了。时代让“主人”让位了,他们造下的船,新的主人开走了,他们一腔的热血无处投注了,改造过的思维也随风飘走了。他们没有言语,只剩下了一脸怅惘。但总有人代言。文艺节目替他们说:“为了国家繁荣,我不下岗谁下岗”。集体分解,个体化发展,谁有能力谁发展,“能力”是各方面的。农民分解还有土地,工厂分解,“主人”们手里没有一颗螺丝钉……让他们走向社会自谋职业。装了满脑子集体思想,让他们“自谋”是思想大阉割,转变也只为生存。《青春万岁》的思想不攻自破,学习已是目的,不是手段。中学生为了成绩,嫉妒的,互害的,还有抑郁的。冲上高等学府的尖子生都冲到境外发展,而且也拼命发展个人化!
我不禁想,到底是人改造人,还是社会改造人?如果是人改造人,那么改造者就必须是圣人般的完美,人才愿意效仿。可是,人有完人吗?如果是社会改造人,那么社会的机制就应当完善。当一种生产形式出现,就要有相应的理论做导引,有相应的法规做保证,而且必须渗透到文明当中去,不能只是摆设。
人从个体化进入集体化需要驯化,可从集体化分离出个人化不需要驯化,本能使然,欲望无限!印度哲学家曼达拿认为:“人的完美性有两点:一方面是人对自然外在物质世界的关系,人是目的,物是手段,并服务于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存在一种平等与相互的关系,人不把他人看作手段,而是看作目的。”
可是任正飞说,他聘用员工,不要完美的人,完美的人是废人,有缺点的人才有变化,有突破。在任正飞的眼里完人是指人格完美?缺点是有欲望的人?
集体化的时候,目的是融入,手段是改造。
个人化的时候,目的是生存,手段是拼命赚钱。
工业化发展,人是工具!商业化发展,人是利益!人与自然相对立,人“物”化了!人成了手段非目的。人何时成为人本身?互利,只不过是利益分配是否合理而已,而人格平等就望尘莫及了……
那么,数字化时代,人们精神面貌又该是什么?
如此,王蒙先生的“青春”换了个名词,“万岁”是惯性思维。《青春万岁》只是个梦,梦就是个面影;青春并不万岁,就像吾皇万岁一样不靠谱。不相信无常性也并非英雄,诗人的梦想是美丽的。但梦是无数的泡影,幻灭是它的本质属性!用“青春万岁”做标题是最大的忌讳。青春比闪电消失的都快。现如今,正在青春年华的人,在地下通道大唱:《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歌词是: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我不要在失败孤独中死去,我不要一直活在地下里,物质的骗局,匆匆的蚂蚁……
青春不要理想,也不要梦想,连一点生活的诗意也不要了。岁月的河流将把青春带到哪里?
2023年4月6日净心斋
一场暴风骤雨似的土地改革,必然会引发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我突然想到了《学习雷锋好榜样》里的这句歌词。是老师的文章,让我忽然悟到了这句歌词的时代性。文章里提出的一些“思考”,真是一些值得思考的好问题。比如:“到底是人改造人,还是社会改造人?”并作出了很好地回答。还有:“人从个体化进入集体化需要驯化,可从集体化分离出个人化不需要驯化”这些话都很深刻。我记不清是谁说过一段话,大意是:资本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它遵循了一个普遍认知:人人为我。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资本主义可以按市场经济的法则有序地运作着。这当然是资本主义它们自己的说法,我们当然是不认同的。祝老师创作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