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读《道德经》术之二--从良心说起 (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读《道德经》术之二--从良心说起 (随笔)


作者:能读懂 秀才,222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96发表时间:2023-04-11 18:05:10
摘要:原创首发。

读文艺作品,不管是小说还是哲学著作,或别的什么题材的东西,总会有不同看法产生,因人而异,所谓一百个人读莎士比亚,就会有一百零一个莎士比亚的“箴言”,说的就是这个理。
   从另一个角度,其实就是从我的角度。用我的角度,并不代表,实际上也无法排斥,否定别人的角度,反之亦然。
   古人居然将老子的道德经与黄帝的内经统统归于“术”类。术类书入不了经史子集,乃四部之外杂书。
   内经还好,本来就是医术。医术,治病的技术,贴切。《道德经》是什么,哲学啊,充满智慧的书,凭什么?更令人不解的是把法家那套帝王驭人之术也说成是“黄老之术”。古人不比今人,不会随嘴塌,说“术”肯定有依据。
   先想想法家提倡的是什么,法治?谬也,读读《韩非子》就会明白,法家的法不是治,而是驭,驭人。而法乃帝王,或为帝王所制,法就是为帝王驭人的手段。
   《黄帝内经》中没驭人,而翻开《道德经》随手可得。
   驭人先要愚民。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而《韩非子》中,韩非拿婴儿为例,说百姓就跟婴儿一样,你为他们好,他们一点不领情......“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古者黔首悗密蠢愚,故可以虚名取也。今民儇诇智慧,欲自用,不听上。”怎么办?“劝之以赏”,“畏之以罚”。
   “上”----帝王。帝王该怎么管理下民?《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有点意思,老子要帝王做一个善,说话算话,不跟人争,合乎于道的好帝王。那么什么是善呢?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美丑,善恶,在老子哪儿没有判定标准的,反正是两个互相对立的事物,说不清道不明,最好的办法就是随他们(百姓)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无为而治”,是这样的吗?紧跟着第三章立马做了补充注解:“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君王无为而治之道是“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韩非子.主道》(主道,主上的道):“明君无为以上,群臣悚惧于下”,“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韩非子的君王统治之道“无为”是假么假么的,要让下属感觉不到,君王好“以暗见疵”----在暗地里窥探下属的坏心思。
   殊途同归,古人归法家于黄老,谓之术,良有以也!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一直想得出个得到普遍认可的关于善恶的判断,没成功。
   善恶,苏格拉底和尤苏戴莫斯讨论了半天,结论是没有固定的概念,人和人,语境不同,概念含义也就不同。苏格拉底是想说,善恶是一个价值判断。既然是价值判断,那就无所谓对错。
   其实,苏格拉底也还是有自己的判断的:德行就是知识,作恶是出于无知。后来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善是理性行为的节制,恶是非理性占据了上风。
   ......
   躲开哲学家们的唠叨,远离学术象牙塔,我觉得朱熹的话颇合我意:“良心者,本然之善心”。换句话说就是:不害人的行为为善行,而善行的基础就是良心。
   朱熹的的儒家老祖孔子把善归入仁的范畴,亚圣孟子对良心的描述“四心”之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道德经》关于良心,即善恶问题,和同时期的老外苏格拉底相同的是没有(或知道给不出)定义,不同的是,苏格拉底知道良心,善恶是个价值判断问题,因人而异,但苏氏没有就此回避,而是提出了自己的判断:是知与无知的问题。
   换个角度读《道德经》,感觉老子似乎是个没“人性”家伙。《道德经》视野中,天地万物跟人间社会一样,都只是相互对立和利用关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最后这三句话听起来还有点“大丈夫”。)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跟浩繁佛经不离苦空二字一样,第五章将全本《道德经》思想浓缩成刍狗二字。
   佛教认为人世间苦不堪言,万物(包括人)无常皆空,所以要修行离苦得乐,去向那永恒的彼岸----极乐世界。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皆互为刍狗,有用就利用,用完就扔,诶什么好说的,仁义,圣,智,孝慈,忠,跟善恶一样,都属于价值判断范畴,毫无用处,不值一提。在老子眼里,这些是跟“大道”相悖的认识: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既然如此,该怎么做?
   犹如佛教苦集灭道四圣谛,苦集灭说清楚了,那剩下的就是道----处世之道。
   道不同,不相为谋,看老子怎么说:
   前面说过,老子的道有两个,第一个是形而上的道,不能说,也说不出来,万物始基,谓之常道。第二个道,是可说的非常道。
   佛教的道,一般指四谛的道谛,即方法----脱离此岸的苦,到达彼岸乐的方法。《道德经》绝大部分篇幅说的是第二个道,即可说的非常道,也就是佛家的道谛的那个道----方法。
   德,古意有多种,比如德行的德,说的是具有普世价值属性的思想和行为,儒家常用。另一种,用哲学家的术语说就是事物的属性,功能等。《道德经》的德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道德经》----“关于道的属性和功能”的经。跟我们现在常说的道德是两码子事。现在道德定义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用语,即人的生活和行为的准则或规范,是一种价值观。
   把形而上的道放一边儿,你就会发现《道德经》十之八九在说可道之道。佛家的道是离苦得乐的法子,那么老子的可道之道又是什么,即是什么法子呢?
   《道德经》第五章是这个道(法子)的出发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古人祭祀时用稻草扎的类似狗样的牲畜,祭祀完就扔了。圣人,就是统治者。
   天地,指的是自然界,也就是哲学所谓的必然世界,必然就是没得选,不自由。
   仁,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亲亲等,仁在《论语》和后世儒家那儿有详尽的论述,说白了就是儒家的价值观。既然是价值观,那就体现了人的意志,而人的意志是各不相同,没有统一标准的,所以,哲学家们总结意志的概念用了应然的这一词。
   应然,应该这样或应该那样,凡事是可以选的,即自由的。
   老子告诉我们,必然的自然界是是不存在什么价值观的,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自然规律是无法违背的,老子认为自然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的社会,即人的社会也是必然的,不存在应然。在老子哪儿是没有价值观可说的,圣人,也就是任何人处世的指导原则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我不仁,以对象为刍狗、
   有了原则,具体该怎么做?老子提出了原则纲领,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道你比我强,我就显示弱,争不过就不争。这句话还有另一个翻译:知道自己够强大,却给人以柔弱的给印象。这是天下所有人的做法。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也有两种翻译。一是,你是白的,我是黑的,道不同而已,互不相干,这就是现实世界。另一个:知道是白的,却显示出黑的一面,隐藏自己,不显露,这是所有人处世应有的范式。
   这儿的确找不到仁或不仁,没有价值观。
   《道德经》绝大篇幅的道都是围绕第五章和二十八章展开。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从治国到为人处世,为了达到目的(欧式线你的理想)你必须,也只能这么做。洋洋五千字,找不到丁点儿道德价值观的论述。
   不用去评论是对是错,反正老子的哲学观让法家找到了理论根据,翻开《道德经》,对照“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子》,你就可以明白古人为什么将法家归于黄老,而且还是“术”。
  
  
   几句题外话。
   老子从天地不仁推出圣人也不仁,用哲学术语表达就是从必然能推出应然。为什么?老子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却没有论证。
   从必然能推出应然,即从不自由能推出自由么?这就是有名的休谟问题,康德认为推不出。老康在《混粹理性批判》中做了精彩的论证。老康说,我们通过经验和先天理性,认识了自然规律,这是必然王国的事儿;但人的意志是自由的,有应该或不应该选择自由的,这是应然王国的事儿。必然和应然两个王国各司其职,绝对不能“串”了,用必然的去管应然的,或用应然的去管必然的都会导致悖论(比如四个二律悖反)。
   但康德跟老子的最大区别是,康德认为跟价值观不擦的先天理性,但认为人世间也有应然的实践理性,康德论证了实践理性是绝对自由的,没有任何目的功利性,只听从与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这就是康德的价值观。
   老子哪儿没有道德价值,只有目的。
  
   我不认可《道德经》?话不能这么说。我还是蛮喜欢读的,有事没事的翻开来,或走马观花,或下马观花的读读。就老子的观点而言,有些是很以为然的,比如第十二章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的是自然万物总是处在相互矛盾的冲突中,这就是和谐。
   遗憾的正如上面和前几次说的,《道德经》只提出观点,却不加以论证,有论证也是循环论证的谬误,比如第二章关于美之为美的论证。
   令我不以为然的就是此文所述,万物皆为刍狗,任人摆布,那自由何在?摒弃道德价值,何谓人?
   老子有他自己的思考,有他自己的道理,通过《道德经》说了出来,两千多年了,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遗产,当然应该读,当然应该认真的研究,有些读者从中悟出某些道理,兴奋的如慧能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样,也无可厚非。如果千人一词,千面一孔的赞誉某书为大智慧之书,然后尽堂皇形容词冠冕,就不正常了。人云亦云,废了自己的思考,是很可怕的。
   佛经和圣经都蛮有读头,我也读过一些,但并不代表我就是个佛教徒或基督徒;我很欣赏儒家,对宋元后的新儒家的书更是令人流连,但如果有人说这是传统,要继承并发扬光大,偶会把隔夜饭呕出来的。
   对《道德经》在内的所有所谓的传统文化,我崇敬有加,但厌恶顶礼膜拜。
  

共 42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想放弃编辑,因为深奥而难以胜任。又喜欢,于是,反复读。在物欲横流,虚夸浮躁的当下,能够探讨《道德经》,儒释道,以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已经是一股清流,净化灵魂了。更不用说“无为而治”“不争”这些大道对我们的启发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为什么呢?装出来的,吹出来的啊!贪官落马之前,为什么会是先进?廉吏?“太上,不知有之。”告诉我们,不要天天自我宣传了吧! 《道德经》还是”道“吧,“术”有点降格了。另外,看着文章中的儒释道及西方哲学,想起了《天道》里那句台词:“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欣赏了。【编辑:瓦工】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3-04-11 18:09:11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期待继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