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故乡的星光(散文)
一
清明那天,舟浦下起了雨。淅而不沥,像亲人思念的泪水,空蒙了黛黛的山,蓝蓝的水,绿绿的草,灼灼的花,弯弯的路……
因为扫墓,我在泥泞的山中整整跋涉了一天,身心已是疲惫不堪。晚上八时许,从豺狗家喝完酒,软软地瘫在路廊槛的美人靠上,看着断魂的夜,也让断魂的夜看着我这个断魂的游子。
这时候,雨过天青。
乍一抬头,蓦地就看见月亮出来了。是蛾眉月,像银打的镰刀,像白色的眉毛,悬挂在蓝手帕般的天幕上,煞是可爱。紧接着,星星也出来了。一颗一颗又一颗,四颗五颗六七颗,刹那间,就漫天点点了,像童稚的眼睛一样,水灵灵的,异常的纯真活泼,朝我微笑,朝我眨眼。
啊,故乡的星光,亲爱的伙伴,分手已经四十多载,你们是特地从天海深处浮出来陪伴我的吗?这么多年过去,你们怎么一点都没有长大呢?是岁月艰辛,还是人生苦难,也使你们变得如此憔悴清瘦,一头冰霜?
我为之一振,坐直了身子,风儿掠了一下我的头发,也掠下了一把星光。于是,我的心儿醉了,思绪,就飞扬了起来。
二
年少时,每到清明,父亲就会坐在路廊槛上看星星。
他敞开粗布上衣,脱下草鞋,赤足盘坐在美人靠上,嘴角衔着烟筒端,任夜风呼呼地吹着麦色的胸膛,任烟雾在眼前袅袅升腾。他偶尔会皱起眉头,仿佛心有千千结。有时,他会把烟筒头支在下巴上,默默地看着星空出神,就像我把铅笔支在下巴上开小差一样。
我问他:“阿爸,你在看什么?”
“我在看星星。”
“阿爸,你为何老是到了清明节,才会出来看星星呢?”
“因为只有到了清明节,你爷爷才会变作星星出来,挂在天上让我看。”
“天上有那么多星星,哪一颗是爷爷呢?”
他用手朝天上一指:“最亮的那一颗,便是。”说这话时,他刮了一下我的鼻子,还朝我诡异地笑。我瞪大眼睛,朝着最亮的那一颗星星久久地望着,说:“爷爷的星星长得与其它星星也差不多,为何会特别亮呢?”他呵呵道:“是啊,这世上的人和星星一样,样子长得都差不了多少,只是心地不一样,你爷爷是个善良人,所以才会格外亮,因为他离我们近,所以看上去他才会很亮很亮。”
一年,清明节落雨,父亲照样到路廊槛看星星。
我说:“落雨天,星星又不出来,咱们看啥呢?”
他喷出一股浓浓的烟雾,说:“星星是雨做的,雨越浓,说明爷爷就越想我们了,雨后的星星最好看的。”
我歪着脑袋想了一下,恍然大悟:“难怪了,星星掉到水里都溶化不掉,原来它是水做的。”
他听罢,叹了一口气,说:“我儿真聪明,这星星确实是水做的,你爷爷听到了,一定会很开心的。”
父亲是一个坚强而又深沉的人,像山,即便是在雨夜,总是不忘在我的心灵点燃一颗明亮的星,照我夜行,给我光明。
三
每每,就在我们在路廊槛上说着的时候,母亲正坐在窗前看星星。房内,一灯如豆;窗外,星光点点。夜很深了,我们从路廊槛回家,发现母亲还坐在窗前看星星。
她一手拿着鞋底,一手拿着针线,一边在纳鞋底,一边在看星星。灯光映着她俊秀的脸,星光洒满了她过早白了的头发。她的神情是怔怔的,戚戚的,像一尊雕像。是一尊流泪的雕像,她的脸上满是泪光。
我知道,母亲又在想念外婆了。
每至清明,她便到山上拔来棉菜,洗净,晒干,锤碎,掺入晚米糢糍里,用春笋和菜头丝做馅,做“清明果”。她手上忙个不停,嘴里也叨叨个不停:“不知你外婆的坟,你舅舅他们去祭了没有?”“你外婆坟头上的那些杜鹃花,应该早就开放了吧。”“不知你三舅母今年有没有做清明果,要是没有做,你外婆想吃了咋办?”
我说:“阿妈,你既然这么想念外婆,干嘛不到外婆家看看呢。”
她听了,便湿了眼眶,说:“唉,嫁出去的囡,泼出去的水,养囡有啥用呀!”到了晚上,她把清明果装在一个木盆里,摆在窗前的桌子上,在米斗上插三支点燃的香,两根白蜡烛,请遥在天国的外婆来家里吃清明果。她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是绝不允许我言语捣乱的,说外婆在吃东西的时候,最讨厌有人啰嗦吵闹了。
母亲一直说自己是一瓢从娘家泼出去的水。我认为,她也像是一颗星星,确实是水做的,不然,她的眼中决不会有那么多的泪水,怎禁得从冬流到夏,又从春流到秋。
父亲和母亲都是苦难深重的人。我的爷爷,原是一个私塾先生,满腹诗书,斯文儒雅。我父亲十七岁那年,爷爷与天主堂的洋神父打篮球不慎受了内伤,咳血走了。我的外婆,是一个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秀外慧中,巧手能绣万种花,却在我出世前,便香销魂断了。我这一辈子,若论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就是没有见过爷爷和外婆了。
在我幼小的记忆里,爷爷是星星,外婆也是星星,那些与我完全陌生的始祖、老祖、太祖全是星星。他们就像天空的星星一样,多得让我无法数清。但我会辨别:离我最远最暗的那一颗,便是我的始祖了,而离我最近最亮的,则是我的爷爷。嵌在月亮边的那一颗,不用猜,必定是我慈祥的外婆。
四
“啊!怪了,刚刚还在下雨,现在怎么连星星也出来了!”说话的是豺狗,不知何时,他也盘到美人靠上来了。他比我喝得多,抱着一个大茶杯在醒酒。
我说:“豺狗,现在舟浦的星星多吗?”
他咧嘴道:“自你离开以后,舟浦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星星嘛,我看一颗也没少,一直到现在,我还是数不过来。”
想起了,儿时的清明夜,乡亲们都簇拥在路廊槛上仰望星空,老的小的,男的女的,多如繁星。现在,悠长的美人靠上,只剩下了我和豺狼。像儿时一样,我们好奇地数着“一颗、两颗、三颗……”可一眨眼,便又出现了那么多,像亮晶晶的钻石镶嵌在天幕上,怎么也数不完。舟浦星空,与舟浦的土地是一样的,它是那样的浅澈,却又是那样的深邃、奇幻、未知;它是那样狭窄,小得像一片盖在四周山顶上的芋叶,却又是那样的无边无沿。
“最亮的那一颗,就是我阿爸。”我说。
“谁说的?最亮的那一颗,是我阿爸。”豺狗不容置疑地说。
我笑了,没有与他争辩。争辩什么呢?在每个人的心中,自己最亲的人,永远是最亮的那一颗,而故乡所有的星星,哪一颗又不是我们的亲人呢?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年轻的时候,曾经读过许多关于星星的名言。爱特略说:“星星就是结在树上但却无法采摘的金果。”雪莱说:“星星,是天上的鲜花,在我们的头上发光。”菲·贝利说:“星星就是爱的化身。”
如今,我要说,星空,不仅仅是上帝的语言,苍天的文字,而是故乡的童话。我们的故乡,也是一片迷人的星空,那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就是那一座座黑瓦屋、那一座座坟墓、那一盏盏灯笼、那一句句乡音、那一个个故乡人的化身。在人世间,谁也无法数清天上有多少星辰,就像每一个游子,谁也无法理清心中有多少乡愁。
因而,不管我们离家有多久,有多远,只要一想起故乡,心头便升起漫天的星光。
看来全国风俗都差不多,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在清明节回家给父母扫墓。岚亮老师的文章水灵,清澈,如月如星,精致深邃。非常喜欢。问候老师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