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箩筐】绞玉米(散文)

精品 【箩筐】绞玉米(散文)


作者:微波 秀才,2017.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28发表时间:2023-04-12 15:23:56

街上,机械撕咬着玉米,喷吐着金黄,飞扬着碎屑,似乎也在炫耀着劳动的动人篇章。
   在街口,两排老旧的平房中间的水泥地面上。机械不算太庞大,连接了南边房子的电源。劳作的一对夫妻,看上去五十多岁,普普通通的庄稼人。他们用塑料大铲把玉米棒子送入机械入口处,那些干透的玉米粒在内部搅龙的作用下,与骨头分开,瀑布般流泻到了地面上,很快堆成金黄色的小山。
   这是人们心血与汗水的堆积,也是心中的期盼幻化成的最为壮丽的山。山体涌动,又是塑料大铲将他们铲到另外的地方,源源不断的金色果实有了承载之处。
   每到这个季节,房顶上,街道上,到处都会遇到这样的情景。这是季节最纯朴的诗话,也是最寻常的,被平素掩盖的伟大和壮丽。这种壮丽中既有机械奔腾时恢宏而汇的交响,也有果实从一种朴素向美的华丽的反转。在这种反转中,农家人既是参与者,也是大美的享受着。
   金色的波浪,在人的内心中翻腾,奔涌,狭长的街道,灰色的房顶,甚至蔚蓝的天空,都激荡在这种情怀中。
   燕子飞来了,麻雀飞来了,浑身墨黑,永远把田野当成自己舞台的乌鸦也想奔向一个新的天地,它们一起组团飞来。大家都在为这个平台上发生的故事而兴奋着,激动着。
   一个个树立在房后头的铁罩子坍塌下来,刚刚还在睡梦中的玉米像刚睡醒的婴儿一阵骚动后,便寂寞无声。就像一个诗人梦游般地沉沉睡去。可倒塌下来的玉米或许只打了一个盹,就随着大锹的挥起转入了另一种模式。
   挥动铲锹的手微微颤动,难道是心灵感知了春天灵动的诗句了吗?头巾包裹着的脸,滚下了汗珠子,汗水打湿了李绅流落在黄卷上的诗行。顺流而下,又浸洇了诗经中对劳动之美的咏叹。
   我被某种情愫所打动。童年与梦幻,母亲,父亲还有绵延开去的历史。
   我所经历过的唯美的诗行,大多是播下一样的幻想,当那行走在诗歌文章之外,真实感受着历史波涛翻涌的时候,那里夹杂的酸甜苦辣也是当代孩子们无法想象的。
   走在街道上或者上到房顶,到处是零落的玉米颗粒。逍遥的老母鸡,鸟儿和大黑狗,甚至以盗粮手段最高明小耗子也不会瞄上一眼的。风儿,掠过它们的气定神闲,又刚刚吹过女孩的裙袂一起舞蹈,唱和。我真想回过头去,拽着奶奶的手,告诉她,我们的街道上到处是散落的玉米粒,不用再去吃高粱糠,麸子和根本不能下咽的野菜了。
   奶奶狐疑地看看我,还是把暗红色的糠在碾子上铺了又铺。沉重的石碾子,轧过坚硬的高粱壳子,更是碾过那一代人的坎坷。下地归来的爸爸,妈妈,用力吞咽着它的粗糙,他们早已被岁月折磨成了温顺的羔羊。弟弟和我只能用哭嚎来与着粗糙的岁月抗争着。可结果呢?还是每年春天到来的时候,演绎着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故事。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春天并没有随着岁月的艰苦衰老下去,而他们的躯体,早已衰残,成了岁月的浮雕。那熟悉的身影一直伴随着我,走向今天。
   许许多多的故事成为昨天,饥饿和困顿,都已沉默在浩浩云海里。高粱壳的红色,白薯干的味道,成为了昨天的话题。当我把故事讲起的时候,又会有谁能够记起曾经那个可怜的样子呢?我只能把它们藏在心里,那个比诗更深层次的地方。
   不大一会儿,机械的歌声停止了,流泻的金黄固定在地面上。水泥路面成了一个被玉米籽粒和骨头覆盖的世界。记得父亲说过,在六十年代初,花生壳,玉米骨头都要碾碎了作为主食,那是真正吃大食堂的时代。
   我只能记得饥饿的年代,至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大食堂,也只能从老辈人的话题中才能找到些蛛丝马迹。传说必定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去遥遥。
   据说那个时候饿死人的也发生过。在我小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个面目吓人的老头,那时的他也就四十多岁。村里的孩子见到他就躲。奶奶和村里大多数的人都不给他好脸色。奶奶说,那个人太懒,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饿死了。他后来干脆连班也不上就靠庄里的那点救济活着。每每提起他,奶奶直叹气,就是正常上班养活一大家子人都困难,何况他还是那个样子。
   历史的洪流,总会将那些人冲刷到茫茫大海里去,包括我们自己。说实在的,我无法从内心找出什么词语去定性那个人,那个时代。也无法体验因为饥饿而使母子俩走到生命尽头的痛苦。可是,我也领受过饥饿对生命肌体的残害。
   记得我刚刚成年,在村子北边,沿着向西的道路穿过河流到达西岸的时候。还能见到零零落落的白骨。因为那里是扔死孩子的地方,所以叫做乱坟岗子。那里的地势并不高,可就是因为扔的孩子太多,因而每次经过那里的时候,总感觉内心被什么牵扯着,很不是滋味。
   小时候,死孩子的事虽然偶尔发生,虽然粮食不够吃,但比起六十年代初情形好了许多。
   那个地方依旧沿用乱坟岗子的名字,其实早已变成了肥沃的良田,而正忙活着绞玉米的人家,在那里也有自己的土地。
   将往昔放在记忆的洪荒里,看着四处飞溅的黄澄澄的玉米,满天飘飞的玉米屑,我们似乎也在时光的章节里填充了更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已经把饥饿剔除得干干净净。我们在阳光里寻找着温馨和快乐,寻找着金黄的颗粒滑过心头时留下的斑斓,也敲开了心底玉米过往和现在的明晰。就在我们小的时候,玉米的亩产也就在四五百斤左右。可是,现在,发达的科技让玉米品种变得丰富多彩,亩产已经上升到了一千五六百斤。难怪一个八十来岁的老头挪到玉米堆前捋着胡子说,过去呀!就是整个生产队打下的玉米也没有你们一家的多呀!男主人公咧嘴笑笑。是啊!生产队,生产队,也曾红火热闹过,但当我们初中毕业的时候,生产队也正式走向了终点。
   老人扭动着苍老,缓缓走过玉米堆,他的小心翼翼,仿佛是走在即将融化的冰面一样。只要脚下有一粒玉米,他都要用脚轻轻地挪到一边,踩到它,就像踩到自己的心肝一样。一步,两步,走过去十几米,他回过头来,嘴里一个劲地赞叹:这玉米真好!籽粒多饱满啊。要是以前在生产队里能有这么高产量的话,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挨饿了。
   淡淡的愁绪从他的面容掠过。苍老的皱纹抚摸着飞起的玉米粒,仿佛在触碰着一个个走进时间旷野里的灵魂。他的目光飞过房顶,树木,小河,停留在河西那块曾经陨落多少生命的地方。轻盈的玉米不断飞起,或许他们在追逐着老人的过去,聆听来自一个曾经沧海的落寞人的感伤。
   满脸疑惑的夫妻俩只是笑笑,一个横亘在两代人之间的鸿沟将他们的心情分散在不同的层阶上。然后,两口子清理玉米骨头,扬起里面的胡子和叶片。
   当一个改装后的大型运粮车出现的时候,从上面放下来了一个又粗又长的管子,那是往车上抽玉米用的。又是一阵巨大的轰鸣,明净的玉米顺着管子被强大的力量吸引到车上,然后运到养牛户那里用来喂牛。
   两人的谈话,风一样飞扬,飞到了老头的耳朵里。他怔怔地望着玉米抽进了管子里,又扭头看看兴高采烈的两口子和粮贩子,嘴里喃喃地咕哝着:可惜!可惜!
  

共 27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以绞玉米为话题的精彩散文。文章以时空变化的记忆为线索,作者跨越时空,聚焦街上打玉米场景,形象生动,并以此回味过去的农人生活。童年的过往,老街的记忆,浓浓的乡情,饥饿的年代…这里既有刻骨铭心的往事,也流露出涓涓的乡愁。作者对那时的岁月充满了回忆,思念父母,怀念亲切纯朴的邻里关系,对现代的收玉米方式充满着赞叹和厚爱,文字间也带着一丝丝的难舍深情。乡土的记忆深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庄稼是父母们的宝贝。它让人带着深情,携着厚爱,也领悟着岁月的厚重,无限感慨着匆匆的无奈的。在这流光的岁月下,这种氛围,那种场景,那种埋在记忆深处的爱,在老师灵动的笔下熠熠生辉,令人回味无穷。文章中心明确,选材新颖,感情真挚,情景交融,引人共鸣,给人以启迪!欣赏佳作,推荐共享。祝老师创作快乐,佳作连连!【编辑:华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420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华为        2023-04-12 15:26:16
  绞玉米,编织着岁月,倾注着深情,耕耘着时空,点点滴滴都是乡愁和爱!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2 楼        文友:华为        2023-04-12 16:25:57
  细品佳作,诗意无限。品味中,也让我想到了那个遥远的小山村,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3 楼        文友:微波        2023-04-12 20:28:25
  谢谢华为老师的点评!老师辛苦了
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3-04-13 07:18:12
  作者由街道上一对夫妻用机械打玉米为话题展开,回忆过去饥荒年代的事,今昔对比,感叹唏嘘,赞美现代生活的幸福和美好。文章情感充沛自然,笔触细腻灵动,画面感强,富有感染力,让人回味绵绵。好文章拜读学习,感谢老师支持,祝老师四月快乐!写作愉快!
淡淡的云彩
5 楼        文友:蕴儿        2023-04-13 22:59:20
  绞玉米,忆当年,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感受,拜读微波老师好文。
文字是美丽的值得一生追求!
6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3-04-20 22:11:45
  文章接地气,生活劳动气息扑面而来。恭喜微波老师佳作获得精品!期待更多精彩!
淡淡的云彩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